毛边锅牛肉,担担面,还有一切成都名小吃
(所有东西禁止转载和引用)
又是以“上层眼光评判下层料理的一篇”,不喜请拉黑。
毛边锅,就是那种巨大的黑色铁锅,和重庆纤夫们最早用来做火锅的锅很相似。“边”不是这个字,但是因为找不到等位的汉字,暂且用这个代替。
用这个开头是准备说一下成都的小吃,而我家里记忆最深刻的当属这个,记忆深刻到了现在后来学会了怎么做。
毛边锅烧牛肉=白萝卜烧牛肉,豆瓣汤底的。
非常简单的东西。
但是在老成都,这个东西基本上和姜汤一个地位,但是要我说的话,比姜汤好吃大致十倍。
成都入秋开始出白萝卜的时候,街上就有人买这个东西了:一个圆形的高木头架子,架子周围粘有一圈铜钱,中间放着个巨大的毛边锅,下面跺个火盆;锅里一大盆萝卜和牛肉。
就像很多那个时候的成都料理,牛肉基本上是不入流的东西,因为一般都是耕牛或者是磨坊的牛,都是老牛,肉质不好,牛肉基本上是送人吃都没人吃。(所以牛肉干这个东西其实一开始是以便宜零食的样子登场的)毛边锅牛肉说是有牛肉,其实就是借个味道,主角还是萝卜:锅里面汤好了之后先倒一层牛肉下去,然后在这层牛肉之上码萝卜,萝卜都是切成圆形的大块,一层层码得很高,看起来就和个白花花的砖塔一样,吃的时候走最下层扒拉,然后再在最上面码上新萝卜。
吃的时候,食客们围着锅,木架子前粘的铜钱就是用来标记位置的,一颗铜钱一个人,然后用竹签自己穿起来吃,这样卫生一点。吃一块萝卜或者牛肉,卖东西的就在你面前放一根牙签,最后数牙签算钱,价格上来说,算是非常“贱”的。
这个东西成都的冬天处处都可以见,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冬日零食。但是和其它流动性的,例如担担面,赖汤圆不同,卖这个的地点始终是固定的。于是就引出来了下面这一段:
彼时成都的姨太太和小姐们,平日里没有什么消遣活动,冬天就打牌的时候无聊,会饿,但是点心什么的又不想吃,想吃咸的,叫家里开伙做饭因为没有到饭点又会被骂。
到了冬天的时候,成都很多街上都会弥漫这这个萝卜烧牛肉的香味。小姐太太们闻到了,自然忍不住,但是自己出去吃被人看到了,会被耻笑说没有样子,吃相难看的。所以就出去吃个美味的零食,也是要把自己包裹严实,并且美味的萝卜入口之前,先要前后看一看有没有熟人,然后再下肚。
于是毛边锅烧牛肉又有另外一个名字:两头顾。
吃之前,两头都先望一下。
自然,老板是明了一切的,不过老板才不会说。
既然说到了这个那也顺带说说担担面的,担担面这种东西重来就不是主食,只能算零食,连方便面都算不上。卖这个东西的人一般都是挑着一个特质的担子,走街串巷:担子一头是火炉和水锅,另外一头是餐具调料和面。
担担面都是挂面,那个时候的成都还没有切面,所有的面类都是用的挂面,担担面一般都是用细空心卦面,但是又必须比广汉的龙须面粗,不然会湖汤。
也许你会问了,担子那个锅有多大啊,煮几碗不就湖汤了。
这个嘛,以前成都每一个街口都有一个水井的。
还有,赖汤圆是用篮子提着汤圆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