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三毛、白先勇……这本书八卦了好多我爱的作家
一
人人都热爱八卦。
这并不可耻。相反,八卦是一项生活技能。通过八卦,我们不断评价别人的生活,也在不断调整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八卦的第一个原因,是我们不能忍受孤独。我们需要交流,需要知道别人怎么生活。
八卦还是一种校准机制,我们在八卦和评价别人的时候,也在回看和评价自己。不过,有些人只爱挑别人的错,看别人难堪,这倒不是八卦这一行为的问题,而是人的质素区别。小时候我外婆不仅给我说了很多邻居的坏话,也讲了不少邻居的德性之举。八卦这件事情,一定包括对他人闪光之处的景仰和敬佩,当然还包括喜欢。
我们看了那么多名人传记,传记是什么东西,不就是八卦吗?
我们从传记中很容易找到积极力量,这是因为,能够留下传记的人,往往是杰出人物,而杰出人物的故事,一定包含了他所以杰出的某些理由。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认同,找到榜样,找到某种模糊的对自己的期许。
另外,八卦故事,一定要详尽才好,即使是娱乐新闻,杂志的深度报道也会比一个未被证实的爆料更好看,更有满足感——爆料只能引起你的欲望,但无法满足它。
二
读者对于自己喜欢的作者,一定也是有一颗八卦之心的。钱钟书说,吃了鸡蛋,不必去了解母鸡。这话固然漂亮,但是作家毕竟不是鸡,作家和我们一样是人,我们对于人,特别是我们喜欢的人,如果没有一点好奇心,那未免有点冷酷了。
好了,废话不多说。今天介绍一本可以供你了解好几位作家的书——《人情之美》。

了解作家,有很多途径,第一途径是读他的作品。另外,也有年谱、传记等资料。除此之外,还有亲友、师生间的文章。比如萧红写鲁迅,汪曾祺写沈从文,都写得好看极了。
现在颇流行民国作家的八卦书,但由于不是第一手材料,读起来总是隔了一层。这方面《安持人物琐忆》就要高出一筹,不为别的,只因为人家是亲历。
丘彦明的《人情之美》也是一本亲历的书,她曾在80年代任《联合文学》杂志的主编,那时她正年轻,台湾文坛也热闹,她因此交往了不少作家。
这些作家有谁呢?
他们是:台静农、梁实秋、叶公超、吴鲁芹、张爱玲、高阳、孟东篱、白先勇、西西、王祯和、三毛、王拓。
这个名单里有些人我大不熟悉,比如叶公超、孟东篱、王祯和、王拓。不过,大半的人,我们还是了解一些的,比如台静农、梁实秋、高阳、西西,特别是张爱玲、白先勇、三毛。
读这本书,丘彦明是半隐身的,她是作为一叶小舟,把我们引渡到那些作家身边。不过,他究竟不是隐身的。看《人情之美》,之所以有密集的喜悦,正是因为她的在场——她把我们直接带到了作家身边。
比如她写三毛。1981年1月,她从台湾飞到了加纳利群岛看望三毛,和她一起住了一个月,这样的相处,可就不是公事公办的人物稿,而是友人之间的情谊了。
比如张爱玲。虽然丘彦明没有直接访问到她,但是她采访了和张爱玲有过近距离接触的王祯和。1961年秋天张爱玲来台湾时去花莲玩了几天,这一程正是由王祯和作陪,并且住在他家。那时候王祯和还是个大学生。

读这篇采访,很有意思,一方面是看到张爱玲日常的状态,她依然敏锐,依然保持着一种有点距离的周到;另一方面,看王祯和回忆20年前和张爱玲共度的时光,仍能感觉到少年内心的微妙情绪,有些害羞,有些高兴,有些不知所措。
当然,前提是你喜欢三毛,喜欢张爱玲,否则这种八卦未必就会好看。不过,就算你没有读过梁实秋的书,关于梁实秋的采访,也很值得一读。其中不仅谈到读书的方法、经验,也谈到写作。
对了,还有西西。
西西是香港作家,我以前对她的生活并不怎么了解,看丘彦明写的西西,才知道原来香港作家这么苦。西西和妹妹、母亲生活在一间27平米的房子里,为了照顾母亲,40岁就从小学教师的职位上退下来。写作呢,就在浴室和厨房间的过道上,搬一把椅子,趴着写。就这样写,西西竟然写出了这么多好书。

读完书,回头看书名“人情之美”四个字,这才懂得了作者的意思。这种编辑和作家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似乎正在消淡。人情有麻烦处,但人情交往之间,确也有值得留恋的地方。看扬之水的《<读书>十年》日记,也有很多热闹温厚,充满烟火气息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