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能忍受一成不变的人生?
白天的天气多云转晴,正午温度升到30度左右,端午节将到,夏天的感觉更浓烈了。
这两天心情略有起伏,大概隔一周换个地方住的确会让人精神敏感,好在明天就要搬去民宿了,相信情况会好一点。这回换到了另一个阿姨家住,自从上回可能是吃了她买回来的即将过期的面包而腹泻肠痛,我对我这位阿姨的生活方式的偏见又加深了(真的不是记恨呀喂……?)。
我出生的地方是边陲省份的一个小城市,在那里,十多年前东部沿海的城镇的发展比西部城镇好很多,连西线高速也是数年前才通的车。东线城镇里凭各种手段赴港澳下南洋的人非常多,几乎家家都有个亲戚在外,早年小城的人认识世界的眼光也一直停留在这些定居在外的亲戚的故事里,也因此东线的人自我认知是见过、或者至少是听过大世面的人,我也因此颇受感染,自豪地认为家人、朋友的见地是跟得上“外面世界”的。然而二十几年后,我渐渐发现,我的家人和一些朋友其实并没有“跟上”外面世界的脚步,甚至这二十年来,他们的某些观点和对生活水准的要求好像一点都没变过。
因为早年生活所迫,外婆家的女儿们都早早去了深圳讨生活,工作几年之后辗转托人或自由恋爱嫁到香港生子定居。
我这位阿姨婚后生了两个女儿,孩子由公婆照顾,她坚持在外打工,但大女儿快要小学毕业时她离婚了,带着两个女儿搬了出去,期间申请了公屋和综援。港府对低收入家庭的基础保障做得很到位,但由于领了综援,而且是单亲妈妈,因此除了赡养费和综援金,法律规定是不允许有其它收入的,所以等两个表妹长大一点,阿姨就偷偷地打起零工。
听家人说,这么多年她的工作收入都是自己开支,因为有赡养费和综援金,基本不需要额外用来补贴生活。于是她开始玩股票,多年的积蓄都扔进了股市,她对身边所谓的内幕消息坚信不疑,跟风投资,结果是本金越来越少或者被套。后来不玩股票了,她开始经常“过海”——去澳门。她打的时工一结薪,就会和朋友过海,然而赌场豪门,有多少人能一夜暴富,更多时候都是两手空空回来,可能连去饭店吃一餐的钱都没剩。我的阿姨这几年大概就是这么过的。
今年大表妹大三,课程安排不太多,由于满18周岁了,政府给的综援金也取消了,和我其他表妹一样,她也早就开始做兼职自己挣零花钱。上了大学后能做的兼职时薪也高起来了,目前她在一家教育中心当外语助教,周末上全天。然而阿姨对大女儿“已经上班了”却没给她这个当妈的生活费似乎耿耿于怀,偶尔和女儿拌嘴时就会唠叨,“也不想想我免费给她做饭”、“找个男朋友家里也没多少钱”……。
只是在这里住了短短一个多星期我就听她和我妈唠叨过两回,也许就因为这样她们母女关系并不亲密。如果我阿姨在对待女儿方面能付出多一些,我也不会因此为表妹抱不平。但是,我所知道的,是她经常在自己打工的饭店打包客人的剩菜回家翻热当正餐,去超市买快过期的打折面包当早餐,休息时就和女儿去餐馆吃顿快餐……
“每逢你想要对虽人评头论足的时候,要记住,世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样的优越条件。”
这时候祭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这段话正是时候,我当然会提醒自己不要去批评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确,我光是凭着对阿姨的生活方式的片面认识就对她对待女儿的方式下决断非常不公平,我更没有资格对一个母亲用什么方式去照顾孩子评头论足,但我不能理解的是,股市投资失败已经过去好几年,她那么积极地打工也好几年,在没领综援金后基本也是前夫负责孩子的开支,即使这样,她的生活水平还一直都停留在离婚之初,消费依然在几十块的衣服、人均几十块的餐馆的水平,因为煤气比电贵反对我妈用煤气蒸热粽子……。为什么一个人可以理所当然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而不是努力去改变生活的现状、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女儿满十八岁后就可以找固定的工作了却没去找,明明打了两份工,除去少数的生活开支明明可以买更好的食物和衣服来愉悦自己却始终没有,除了觉得莫名地愤慨,我完全不能理解这样敷衍且对自己不负责的生活态度。然而更令我生气的,是她觉得女儿理所应当给她生活费这样的想法。
就是这样的“索取”和“有偿的爱”颠覆了我对我的出身和家庭原本的认识。
原来我们并不像我想象中是生活在一个开明、公平兼有爱的环境里。事实上,我的家人的默认价值观是这样的:儿子才能光宗耀祖,女儿是个赔钱货,因此出嫁时要把养女儿的成本以礼金的形式挣回来;女儿一旦读完大学就要独立并且不能再花家里的钱甚至要开始给爸妈钱,如果有弟弟就必须为弟弟成家立业出一份力并且共同赡养父母……我在家里的地位自然比不上我弟,而在乡下出生的我自然又比不上在香港养大的表妹。我妈甚至可以为已经上大学的表妹把鱼刺挑干净把水果切小块给她吃,却不能无偿为我做一顿饭;工作了从北京回来度假的我都不好意思开口让爸妈来接,从国外回来时爸妈也没有给我打过电话,但几个表妹回家度假时,全家人一天几次追踪行程,对我安排她们坐两个小时高铁回外婆家的决定不能理解,担心这些已经上大学去过国外的表妹下错站、被扒包、被拐骗等,因为到达站还没配好电梯,我妈甚至指责我为什么不一起回来帮表妹们提行李出站……。
对,我不管是在小家里,还是族亲的大家中,都是一直被索取,而且还是双标里被那条粗线标准衡量的那位。这样的原生家庭生态,有时让我觉得像荆棘一样扎心。但这就是我的家人啊,如果连他们都不能依靠,那我岂不是更孤独无助?对几年生活水平没变的阿姨来说,现实的原因可能是香港的阶级固化难以改善现状,而我的无名之火更有可能来源于我对“一成不变的生活”的不安和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的鄙视。家人的双标虽然对我多有不公,但似乎正是因为早年他们对我的“粗养”政策才让我变成无畏无惧、没有束缚、用行动去认识外面的世界的我。尽管和行为比起来,我真正的思想独立晚了几年,但这样也算是一种成长,我并没有一直原地踏步。这些小小的不愉快至少也让我对原生家庭的缺陷看得更清楚,也意识到必须对此做出一些改变。
而这个改变就是,学会用爱发电(太晚了,先这么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