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心》——先生の美
夏目漱石《心》——先生の美
【私は私自身さえ信用していないのです。つまり自分で自分が信用できないから、人も信用できないようになっているのです。自分を呪うより外に仕方がないのです】
“我”对于先生的话总是无言以对。
但就是这样一直说着费解话语的先生,却对我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先生总是不愿意告诉“我”他的过去,但他的只言片语中又处处流露出他对过往的憎恶与悔恨。
“我是一个不能去爱,也不值得被爱的人”
先生如是说。
“恋爱是罪恶啊”
先生又说。
然而,越是这样笼罩在绝望阴霾下的先生,越散发出一种别样的美丽。
我为先生这种隐藏在平凡外表下的孤苦所吸引,继而设法接近他,亲近于他。
终于,先生的心,那颗早已被他自己所审判过的心,动摇了。
“漱石的最高杰作”
这是我购买的集英社文库版封底上的最后一句话。
早先购买的是它的中文译本,译者翻译的很好,通读流畅,情感也有有效地传达,但是相较后来购入的日文原版,还是能明显的发现情感方面的欠缺。“书,要读原版的”这是我尽量去实现的一个目标,不同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只有通过那个国家的语言才能表达的完整,语言的韵律本身是美的,失去声音的文字也是会丧失掉一部分可读性的。
《心》是有些特别的,这最大程度体现在它的人物数量上,在上篇部分,可以说出场人物只有仅仅三人,即我、先生、先生的妻子。三个人若是要撑起一本书,其背后必然有着不为人知的隐秘故事,而这一点,注定了《心》的故事内核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
而这一次我想在此篇文章中阐述的,并非是《心》的故事内核,而是基于这种内核之上,由文中“先生”所映射出的“致命”美感,由于不是写议论文,接下来我的描述可能偏乎杂乱,还请见谅。
诚然,这本书所体现出的美应大部分归于夏目漱石先生的文笔,就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那样
——十分“精美”,而这种“精美”在《心》中集中体现在了对先生言行的描写上。
先生的外貌是怎样的?
文中描写先生家底殷实,出身高贵,平素喜净,由此想象,先生应该是一个衣着素净的中年人,大概体态偏瘦,神情冷漠,又哪里透露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哀伤之感吧,“我”最初被先生吸引,也可能是因为先生身上所具有的这种独特气质。
文中的“我”习惯于学校枯燥的日常,厌恶生活中规律型的人情世故,从心底一直渴望突破,而恰在那时,先生出现了。先生正是这种渴望的具象化,先生的气质使“我”产生突破牢笼的冲动。先生的危险、神秘、忧伤,都是“我”生命中未曾有过的。
未曾拥有,所以谋求。
这,便是“我”接近先生的动机。
却也是先生一直拒绝“我”接近的原因。
突然而来的兴致可能很强烈,会使人产生占有的欲望,但是一旦了解了一个人,知晓了他的“秘密”,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会被抛弃,从而被归纳为日常生活中的“规律”。
这是先生所害怕的事情。
“过去曾经跪拜在别人面前的记忆,会使人们试图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头顶上。我不接受今天的尊敬,就是为了将来不遭受别人的侮辱。我忍受着今天的寂寞,就是为了将来不必忍受更为寂寞的未来。我们生在充满自由、独立、自我的现代,就要付出代价,每个人都要品味这种寂寞。”
乍看之下,有着这样觉悟的先生未免太过悲观,但先生因为无法走出早年被叔父欺骗家产的阴影,于是一直把这样的观点当做信条。然而,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是无法理解这样的话语的。
“再给予爱后遭遇背叛”,这样的经历会使人成长,先生是一个成年人,行事有自己的原则,而“我”则容易被左右,先生无法信任我,是因为“我”不曾像这样成长过。
从深处想,这可能是一种信任关系的崩塌,就像先生所言,正是因为我们具备了“自我”、“自由”,承认了个体的重要性,才更能轻易舍弃生命中于自己无关痛痒的“他人”,这一点,是先生无法忍受的。这,便是先生的脆弱,却也同样体现了先生的深情。
深情而忧伤,坚定却脆弱,如此矛盾的先生,却恰好表现出了令人怜爱的美丽。先生就如同生长在幽谷的一棵樱树,浑身流淌着一种随时会消散的哀伤之感,而“我”就是被樱树迷惑的知更,只能盘桓在侧,却无法接近。
这样奇妙的疏离感也是夏目漱石在《心》中着重强调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觉:即使如此接近,却依然无法理解对方的思想,无法看到对方的心。文中,先生的妻子——静就是如此,她自认为已经为先生付出了她的所有,给了先生满意的家庭,却依然感觉无法贴近先生的心。先生厌恶人类,静便认为先生是厌恶自己的,她相信先生的爱,但同时惧怕先生,她隐约知道先生与自己的隔阂是因为那个友人K,但却一直缺少发掘下去的勇气。毫无疑问,静是爱先生的,先生也是爱着静的,但是她们却无法心灵相通,心和心距离被越拉越远,先生和静也就越发的孤独。
“我”与静是不同的,我充满勇气,带着十足的兴趣妄图探知先生的内心。
“你真是大胆”
先生曾充满惊恐地对我这样说,表面上,先生一意求孤,不愿接触他人,厌恶人类,然而,在先生平静淡漠的表面下,是一张快被“我”击溃的盔甲。
人,是无法抗拒他人的执着的。
无论如何逃避,如何警戒自己不要接近,但是我们始终骗不了自己的真心,那就是——惧怕孤独,这是无法抗拒的本能。
先生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拼命克制自己的情感,把这种无休止的克制与压抑当做对友人K的赎罪,这便是先生所说的“不能去爱”的原因。
接近即犯罪,交心即险恶,先生站在人与人关系的边缘上,背影寂寞。太宰治曾在他的《人间失格》中提出过这样一种观点,他想到:罪与罚也许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同义词,而是反义词。“罪”让人无法摆脱内心的谴责,相反,“罚”却可以使人在惩戒下获得心灵的些许宽恕。书中,先生在与静结婚后并没有再遭受到行为上的惩罚,这便导致了先生日益沉浸在自己的“罪”之中,最后被逼迫选择死亡。
先前陈述了先生的美来源于先生的哀伤气质,那么用简单的递推法,此处可以直接将先生的美联系到先生的罪孽之上。
“因为有罪,因为无罚,所以美丽”
这样的结论是震撼的,一个人如此吸引他人竟然是因为他隐秘的罪恶,“我”如此渴求先生竟是因为先生犯过罪,如此想来,夏目漱石可能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来透视出人类内心隐秘的欲望,那就是——窥探。而站在“我”的角度看,一直不让他人潜入内心深处的先生,却反而向我传达了一种“得不到”的讯息,也许“想要得到”也是“我”不断接近先生的一大缘由吧。
“无法得到、哀伤、自责”这些因素构成了先生的美丽,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样的特质往往出现在女人身上,那么,假使有一个与先生经历完全相同的女性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会觉得她美丽吗?也许,是美丽的,哀伤的情感会衬托出她更为人怜爱的轮廓吧,但是,这样的美,依然不是先生的美。
那么,所谓的差距在哪里呢?
现在,我们结合一下那个年代来讨论这个问题。夏目漱石写《心》时正处日本的大正时代,然而,这个短暂的时期却是日本的转型阶段,社会风气开化民主,思想上强调通过个人或个性发挥人类意志的作用,而这样的思想与旧日本社会提倡的“武士道精神”却是背道而驰的。日本传统的武士道重视忠诚、信义、强调集体意识,厌恶背叛,注重羞耻心,夏目漱石可能是通过描写先生内心的纠葛去反映这种时代变革给信仰带来的变化。
文中先生作为一个有着武士道精神的“旧”日本人,却犯下了欺骗友人这样重大的罪孽,若是在以前,是会因此不齿而切腹自尽的,但其实,先生在做出欺骗友人的行为之前,内心的确是衡量过的:是自己的欲望重要还是对朋友的信义重要?结果,他选择了前者,于是他的选择间接导致了友人K的死亡,也为自己刻下了内心最深的伤痕。从时代角度考虑,这样的选择似乎是必然的,自己与他人,民主与效忠,时代的前进迫使人民选择了前者,但是如先生一样处在时代拐点上的人们却往往是孤独而彷徨的。先生在文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自己的自杀念头,在这个观点里,你可以把这种行为看做一种“殉道”,或是“追随”,因为信奉一个注定会逝去的信仰,其结局必然是凄惨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最后的最后,先生无法忍受的自己的背叛,选择了死亡,然而现实中,伴随着武士道的渐渐消亡,民主意识夺取了时代的先锋。
不是说消逝的是值得学习的,而是,消逝的永远是美丽的。快要消逝、正在消逝、已经消逝,这样说着“再见”的,再也无法得到的“离开”,是一种美的究极形态。
也许先生就像那樱树上的樱瓣一样吧,无奈地说着再见,徒残留下令人遗憾的美丽。
或许多年以后,在春日的某个夜晚,文中的“我”会因望着飘雪而下的樱花,流下寂寞而充满怀恋的热泪吧。
【私は私自身さえ信用していないのです。つまり自分で自分が信用できないから、人も信用できないようになっているのです。自分を呪うより外に仕方がないのです】
“我”对于先生的话总是无言以对。
但就是这样一直说着费解话语的先生,却对我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先生总是不愿意告诉“我”他的过去,但他的只言片语中又处处流露出他对过往的憎恶与悔恨。
“我是一个不能去爱,也不值得被爱的人”
先生如是说。
“恋爱是罪恶啊”
先生又说。
然而,越是这样笼罩在绝望阴霾下的先生,越散发出一种别样的美丽。
我为先生这种隐藏在平凡外表下的孤苦所吸引,继而设法接近他,亲近于他。
终于,先生的心,那颗早已被他自己所审判过的心,动摇了。
![]() |
夏目漱石《心》 |
“漱石的最高杰作”
这是我购买的集英社文库版封底上的最后一句话。
早先购买的是它的中文译本,译者翻译的很好,通读流畅,情感也有有效地传达,但是相较后来购入的日文原版,还是能明显的发现情感方面的欠缺。“书,要读原版的”这是我尽量去实现的一个目标,不同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只有通过那个国家的语言才能表达的完整,语言的韵律本身是美的,失去声音的文字也是会丧失掉一部分可读性的。
《心》是有些特别的,这最大程度体现在它的人物数量上,在上篇部分,可以说出场人物只有仅仅三人,即我、先生、先生的妻子。三个人若是要撑起一本书,其背后必然有着不为人知的隐秘故事,而这一点,注定了《心》的故事内核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
而这一次我想在此篇文章中阐述的,并非是《心》的故事内核,而是基于这种内核之上,由文中“先生”所映射出的“致命”美感,由于不是写议论文,接下来我的描述可能偏乎杂乱,还请见谅。
诚然,这本书所体现出的美应大部分归于夏目漱石先生的文笔,就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那样
——十分“精美”,而这种“精美”在《心》中集中体现在了对先生言行的描写上。
先生的外貌是怎样的?
文中描写先生家底殷实,出身高贵,平素喜净,由此想象,先生应该是一个衣着素净的中年人,大概体态偏瘦,神情冷漠,又哪里透露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哀伤之感吧,“我”最初被先生吸引,也可能是因为先生身上所具有的这种独特气质。
文中的“我”习惯于学校枯燥的日常,厌恶生活中规律型的人情世故,从心底一直渴望突破,而恰在那时,先生出现了。先生正是这种渴望的具象化,先生的气质使“我”产生突破牢笼的冲动。先生的危险、神秘、忧伤,都是“我”生命中未曾有过的。
未曾拥有,所以谋求。
这,便是“我”接近先生的动机。
却也是先生一直拒绝“我”接近的原因。
突然而来的兴致可能很强烈,会使人产生占有的欲望,但是一旦了解了一个人,知晓了他的“秘密”,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会被抛弃,从而被归纳为日常生活中的“规律”。
这是先生所害怕的事情。
“过去曾经跪拜在别人面前的记忆,会使人们试图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头顶上。我不接受今天的尊敬,就是为了将来不遭受别人的侮辱。我忍受着今天的寂寞,就是为了将来不必忍受更为寂寞的未来。我们生在充满自由、独立、自我的现代,就要付出代价,每个人都要品味这种寂寞。”
乍看之下,有着这样觉悟的先生未免太过悲观,但先生因为无法走出早年被叔父欺骗家产的阴影,于是一直把这样的观点当做信条。然而,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是无法理解这样的话语的。
“再给予爱后遭遇背叛”,这样的经历会使人成长,先生是一个成年人,行事有自己的原则,而“我”则容易被左右,先生无法信任我,是因为“我”不曾像这样成长过。
从深处想,这可能是一种信任关系的崩塌,就像先生所言,正是因为我们具备了“自我”、“自由”,承认了个体的重要性,才更能轻易舍弃生命中于自己无关痛痒的“他人”,这一点,是先生无法忍受的。这,便是先生的脆弱,却也同样体现了先生的深情。
![]() |
深情而忧伤,坚定却脆弱,如此矛盾的先生,却恰好表现出了令人怜爱的美丽。先生就如同生长在幽谷的一棵樱树,浑身流淌着一种随时会消散的哀伤之感,而“我”就是被樱树迷惑的知更,只能盘桓在侧,却无法接近。
这样奇妙的疏离感也是夏目漱石在《心》中着重强调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觉:即使如此接近,却依然无法理解对方的思想,无法看到对方的心。文中,先生的妻子——静就是如此,她自认为已经为先生付出了她的所有,给了先生满意的家庭,却依然感觉无法贴近先生的心。先生厌恶人类,静便认为先生是厌恶自己的,她相信先生的爱,但同时惧怕先生,她隐约知道先生与自己的隔阂是因为那个友人K,但却一直缺少发掘下去的勇气。毫无疑问,静是爱先生的,先生也是爱着静的,但是她们却无法心灵相通,心和心距离被越拉越远,先生和静也就越发的孤独。
“我”与静是不同的,我充满勇气,带着十足的兴趣妄图探知先生的内心。
“你真是大胆”
先生曾充满惊恐地对我这样说,表面上,先生一意求孤,不愿接触他人,厌恶人类,然而,在先生平静淡漠的表面下,是一张快被“我”击溃的盔甲。
人,是无法抗拒他人的执着的。
无论如何逃避,如何警戒自己不要接近,但是我们始终骗不了自己的真心,那就是——惧怕孤独,这是无法抗拒的本能。
先生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拼命克制自己的情感,把这种无休止的克制与压抑当做对友人K的赎罪,这便是先生所说的“不能去爱”的原因。
接近即犯罪,交心即险恶,先生站在人与人关系的边缘上,背影寂寞。太宰治曾在他的《人间失格》中提出过这样一种观点,他想到:罪与罚也许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同义词,而是反义词。“罪”让人无法摆脱内心的谴责,相反,“罚”却可以使人在惩戒下获得心灵的些许宽恕。书中,先生在与静结婚后并没有再遭受到行为上的惩罚,这便导致了先生日益沉浸在自己的“罪”之中,最后被逼迫选择死亡。
先前陈述了先生的美来源于先生的哀伤气质,那么用简单的递推法,此处可以直接将先生的美联系到先生的罪孽之上。
“因为有罪,因为无罚,所以美丽”
这样的结论是震撼的,一个人如此吸引他人竟然是因为他隐秘的罪恶,“我”如此渴求先生竟是因为先生犯过罪,如此想来,夏目漱石可能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来透视出人类内心隐秘的欲望,那就是——窥探。而站在“我”的角度看,一直不让他人潜入内心深处的先生,却反而向我传达了一种“得不到”的讯息,也许“想要得到”也是“我”不断接近先生的一大缘由吧。
“无法得到、哀伤、自责”这些因素构成了先生的美丽,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样的特质往往出现在女人身上,那么,假使有一个与先生经历完全相同的女性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会觉得她美丽吗?也许,是美丽的,哀伤的情感会衬托出她更为人怜爱的轮廓吧,但是,这样的美,依然不是先生的美。
那么,所谓的差距在哪里呢?
现在,我们结合一下那个年代来讨论这个问题。夏目漱石写《心》时正处日本的大正时代,然而,这个短暂的时期却是日本的转型阶段,社会风气开化民主,思想上强调通过个人或个性发挥人类意志的作用,而这样的思想与旧日本社会提倡的“武士道精神”却是背道而驰的。日本传统的武士道重视忠诚、信义、强调集体意识,厌恶背叛,注重羞耻心,夏目漱石可能是通过描写先生内心的纠葛去反映这种时代变革给信仰带来的变化。
文中先生作为一个有着武士道精神的“旧”日本人,却犯下了欺骗友人这样重大的罪孽,若是在以前,是会因此不齿而切腹自尽的,但其实,先生在做出欺骗友人的行为之前,内心的确是衡量过的:是自己的欲望重要还是对朋友的信义重要?结果,他选择了前者,于是他的选择间接导致了友人K的死亡,也为自己刻下了内心最深的伤痕。从时代角度考虑,这样的选择似乎是必然的,自己与他人,民主与效忠,时代的前进迫使人民选择了前者,但是如先生一样处在时代拐点上的人们却往往是孤独而彷徨的。先生在文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自己的自杀念头,在这个观点里,你可以把这种行为看做一种“殉道”,或是“追随”,因为信奉一个注定会逝去的信仰,其结局必然是凄惨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最后的最后,先生无法忍受的自己的背叛,选择了死亡,然而现实中,伴随着武士道的渐渐消亡,民主意识夺取了时代的先锋。
不是说消逝的是值得学习的,而是,消逝的永远是美丽的。快要消逝、正在消逝、已经消逝,这样说着“再见”的,再也无法得到的“离开”,是一种美的究极形态。
也许先生就像那樱树上的樱瓣一样吧,无奈地说着再见,徒残留下令人遗憾的美丽。
或许多年以后,在春日的某个夜晚,文中的“我”会因望着飘雪而下的樱花,流下寂寞而充满怀恋的热泪吧。
![]() |
夏目漱石经典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