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摘要:死亡是费解的,永恒的存在,身体的生存烙印,进化使得人的存在超越基因
我曾经在中学时学习过一篇语文课文,是海伦凯勒的Three Days To See(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当时并未对文章的感人描述而感动惋叹,反而被这篇文章的写作打开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难道我是个冷血动物⊙﹏⊙b)。海伦凯勒的生活是我之前从未想过并且觉得倍感离奇的,有些问题我也不敢说我现在就明白的,但至少通过这些问题,我有了对于生命的一些思考。比方说当一个人从小就失去了视觉和听觉,那他可以理解图形和音调吗?应该不能吧,因为他既然无法感知,那必然就无法认知,无法思考这些概念了。但是他的大脑无疑是存在这些功能的,只是感官出现了问题而已,所以这些概念他是有能力理解的。但是如果真的理解,那又是通过什么方式理解的呢?再深一步想,如果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就失去了所有五种感官,那他的大脑会不会因为失去了所有的信息来源,进而失去了思维的能力了呢?这已经超出我们人类的感知范围了,所以无法去验证,正如庄子与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之辩一样,当我们思考到了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无法去模拟出生来就失去感官的大脑的思考状态了。
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辨,我有机会再另说吧,今天我们来思考关于海伦凯勒的另一个问题——生存与死亡的关系。
海伦凯勒在Three Days To See中留下了一句经典名言,我没有找到合适的翻译,就原话放出了:
Sometimes I have thought it would be an excellent rule to live each day as if we should die tomorrow. Such an attitude would emphasize sharply the values of life. We should each day with gentleness, vigor and a keenness of appreciation which are often lost when time stretches before us in the constant panorama of more days and months and years to come.
当生命中只留下了仅有一天的有限的时间,会让人不得不面对死亡,这样肯定会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曾子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通常会认为人在面临最后的时光时,必然是善良的,无私的,那假设每一天都将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生活必然是高效的,高尚的,如果将这些“最后一天”累积起来,那人生必然是伟大的,成绩斐然的。对于当时作为追求成绩进步的学生的我,这个思路仿佛给我开启了成功人生的大门。但是我转念一想,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最后的一天,那我是拼命地去学习呢,还是放开所有去玩呢?我不由自主选择了后者,因为学习的隐忍是为了将来的快乐,既然将来的快乐无法去兑现,那为何我不直接将快乐直接提现呢?于是乎我就开心地去玩了~
当然这是第一次我真正地思考“死亡”这个概念的。“死亡”并不好理解,不光是对儿童,对成年人来说依然是一个无法正视的概念。“死亡”是毁灭,是消失,是“生存”的对立面,与“生存”是有和无的关系。理解“无”是高级的智慧。对原始人来说,发现并识别,认识存在的事物是本能,而理解“没有”这个概念是需要进行思考的。所以当人类发明数字“零”是数学的一大进步。相对的,人理解生命是本能,人无时无刻不在体会着生存的状态,但人是无法理解“不生存”的状态的,因为人从来没有体验过,所以理解死亡即需要想象力,也需要理性。
由于对生存过于留恋,对于死亡过于不解,因此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都相信“灵魂”以及死亡后的世界的存在。因为看见过同伴和其他动物死去的状态,非常理解自己的肉体终有一天会失去功能或者严重损毁,并且化作泥土彻底消亡,但人是没有感官去识别同伴的意识是如何消散的,更不能理解如果自己的意识消散之后那这一切的一切会变成什么样子。因此死亡之后的世界是无法通过想象得以构建的,因此人们只能相信死亡后的世界是类似于生存时的世界的,只不过周遭的环境和自己的样子是诡异而不寻常的。就像鲁迅先生所描述的:“描神画鬼,毫无对症,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古代人甚至将死后的世界也按照人世的官场一样,构建了一套官僚体系,加入了对应关键职位的神话人物。可见死亡后的世界如何地不可知,远远超出了人的想象。
因为近代科学的发展,描述探究客观世界的科技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唯物主义,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所谓的“意识”是存在于大脑当中的,因此当大脑死亡的时候,作为一个人也就彻底消失了。因此不得不相信死亡会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世界。这个世界非常诡异,难以想象: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黑暗吗?不对,黑暗本身就是一种存在啊。这个世界应该是无法构想的,因为这个世界连时间都不存在,因此并不存在一种可以想象的状态来帮助理解。甚至不能用想象二字来去想象,因为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世界是不存在“想象”这个东西的。所以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是存在超出我们感官和思维的东西的。
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起码对于思考来说,人生留给我们的时间可是够长的,但当一个人在十几岁的时候肯定连自己将来的孩子有几个,是男是女都无暇去想,那又怎么会去思考死亡这一个既遥远又模糊不清的这个概念呢?通常思考晚上不得不面对的晚餐想必更实在一点。因此“向死而生”通常是一个伪概念。每一天都去面对遥远的将来不得不面对的死亡是有违人性的。
虽然说“死亡”是一个遥远而又模糊的概念,游离在人们的思维的边缘,但出于亿万年间生物进化的过程,规避死亡成为了印在人的骨子里的本能。这份本能驱使着我们去做任何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事情。吃饭是为了获取必要的营养,穿衣是保持自己恒定的体温,工作是为了获取生活必要的资源,睡觉和偷懒是为了避免身体因为过度劳累而损坏,而游玩也是为了让身体和大脑处于最舒适的状态。
那想象一下,存在这么一个人,寿命是无限的,那他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乍一想来,无限的寿命意味着无限的时间,可以尽情的挥霍。这样既不用努力学习也不用努力工作,可以放心地做那些没有意义的消遣,反正有的是时间再回过头来去做那些人生不得不进行的任务,何苦“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呢?
说起来现今可以做的消遣真是种类繁多,各种游戏、影视作品、小说等等,使得其所构成的虚拟世界可以容纳更多的人,经历更多的时间。试想什么样的玩家可以时刻把所有新发售的电子游戏及时地玩个遍呢?即使一个人拥有永恒的生命也难以逃脱只是一个人的局限,是无法体验人类社会的庞大的,所以恣意玩乐只是一种苟活的状态而已。寿命无限的人是否会这样一直地苟活下去吗?
有一种说法就是永恒的生命可能会追寻自身的毁灭,以追寻生命的完整性。过于漫长的生命太过空虚,需要以死亡的意义进行弥补。这是更高阶的思考,的确,无需考虑生老病死的生命与我们常人相差太远,因此这样的人所追求的事情从本质上是异于常人的。但会去追求死亡吗?我想应该是不会的。也会会自杀,但就像选择自杀的常人一样,是偶然的冲动,而非必然的选择。而且我觉得永恒并不是追求毁灭的理由,石头的生命是永恒的,但没见过石头有自我毁灭的倾向,反而时刻都处于一种坚硬的状态。永生的人应该会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因为死亡的代价比我们常人高得多。过去农村的老人为了追求一个体面的葬礼,会用自杀的方法牺牲一两年的生命,换取儿女的好感和家族的利益,使得自己生命最后的一刻以及在可能继续的死后世界中能够得到善待。但永生的人不管已经活了多长时间,今后剩下的时间不变,因此必须让今后的生活更加的幸福,出彩才对。甚至很可能通过政治、军事等手段改变社会发展的方向,使得从长远来看今后的生活能够更加贴近自己理想中的样子。总之,永生的人会更加为将来做打算,因为自己的未来更长久,更重要,因此必须更有价值。
如果现在能够谈到什么东西是永生的话,那就是人类社会了。从东非进化出智人,到世界各地的迁徙开始,人类社会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了。而人类社会从当初的茹毛饮血,再到刀耕火种,直到现今灯红酒绿的生活,不断的发展使得人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越来越精彩。也许人类会有灭绝的一天,但绝不是人类主观的选择,可以确定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会使人类向更繁杂,更先进,更适合人类生活的状态发展。
那从宏观的人类社会再到微观的人呢?作为一个人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未来呢?一方面,生存和规避死亡是作为一个人的本能,另一方面,通过繁衍使得自身的基因得以传承,完成人类社会永生的目的。饱暖思淫欲,人之常情。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曾把人的一切行为归因为身体内的基因传递,如果说人是一个高达机器人,那基因就相当于驾驶员。为了把基因传递下去,我们既需要把我们这副皮囊招待好,又要留下自己的后代,使得基因不会在自己身体老化之后随着身体一起消亡。而我们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关心也源于他们身体里包含着我们一部分的基因,而亲兄弟的感情必然好于表兄弟也是因为亲兄弟身体里包含着的基因的相似程度也远大于表兄弟。
的确,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的本能是我们身体在进化的过程中留下来的深深的烙印。没有人敢否定“性”在我们生活当中的重要性,如果生活没有了性,那就少了太多的精彩。正是因为没有人能够轻易地违背求存和性的需求,我们才不得不承认身体中这基因的力量的强大。但人类发展到了现在的程度,我们需要创造和传承的已经远远不止于基因了。我们所探索的科技,创造的产业,经营的艺术,构建的政治系统都需要传承和发展,这也难怪一个孩子曾经五六岁就可以帮忙干农活,到现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才敢说掌握了社会生存的基本知识。我们拼命的学习和成长,如果说不是为了生存以及让自己的明天更好,那还能有什么其他的理由呢?
“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马克思▪韦伯准确地定义了现代人社会的一切意义。正如我之前文章所说的,哲学的发展正是基于人们思维世界的构建和发展,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也是源于为了构建复杂的社会体系而创造出了太多的意义。谁能想到一张印着别人的头像的卡片能够换来实打实的食物呢?现代人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多么的利害,竟然能够发明钱这个东西,用于商品的大规模高频次的交换。但如果不去学习的话,不知道钱是什么东西,那又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呢?
所以谈到原始人,行为以及指导行为的本能都是为了生存和繁衍,但即使是现代人,所有的行为依旧是以更好的生活以及培养后代,以及让自己的成就能够更深远地影响到别人。谈到学习,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完善,以便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好的生存资源,进一步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谈到事业,是为了自己的生命的价值能够在人类所创造出的环境中有所体现,并且能够传承。谈到生活,是为了满足人类传承的原始任务,将自己的基因以更加妥善和安稳的方法传递到后代身上。
由此可见现代人的思考能力是与原始人的本能从目的上是一致的,是生存,是避免死亡。只不过需要得以生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肉体和基因,还有自己作为现代人的社会属性意义。而死亡是游离在我们的思考范围之外的,但又却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灵魂深处,我们的所有行为不管从基因和本能的力量来说,还是从所以从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上来说,都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规避自己的死亡,保证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够越过死亡而得以传承。因此本质上来说我们所有人其实每天都是在向死而生。
我曾经在中学时学习过一篇语文课文,是海伦凯勒的Three Days To See(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当时并未对文章的感人描述而感动惋叹,反而被这篇文章的写作打开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难道我是个冷血动物⊙﹏⊙b)。海伦凯勒的生活是我之前从未想过并且觉得倍感离奇的,有些问题我也不敢说我现在就明白的,但至少通过这些问题,我有了对于生命的一些思考。比方说当一个人从小就失去了视觉和听觉,那他可以理解图形和音调吗?应该不能吧,因为他既然无法感知,那必然就无法认知,无法思考这些概念了。但是他的大脑无疑是存在这些功能的,只是感官出现了问题而已,所以这些概念他是有能力理解的。但是如果真的理解,那又是通过什么方式理解的呢?再深一步想,如果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就失去了所有五种感官,那他的大脑会不会因为失去了所有的信息来源,进而失去了思维的能力了呢?这已经超出我们人类的感知范围了,所以无法去验证,正如庄子与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之辩一样,当我们思考到了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无法去模拟出生来就失去感官的大脑的思考状态了。
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辨,我有机会再另说吧,今天我们来思考关于海伦凯勒的另一个问题——生存与死亡的关系。
海伦凯勒在Three Days To See中留下了一句经典名言,我没有找到合适的翻译,就原话放出了:
Sometimes I have thought it would be an excellent rule to live each day as if we should die tomorrow. Such an attitude would emphasize sharply the values of life. We should each day with gentleness, vigor and a keenness of appreciation which are often lost when time stretches before us in the constant panorama of more days and months and years to come.
当生命中只留下了仅有一天的有限的时间,会让人不得不面对死亡,这样肯定会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曾子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通常会认为人在面临最后的时光时,必然是善良的,无私的,那假设每一天都将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生活必然是高效的,高尚的,如果将这些“最后一天”累积起来,那人生必然是伟大的,成绩斐然的。对于当时作为追求成绩进步的学生的我,这个思路仿佛给我开启了成功人生的大门。但是我转念一想,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最后的一天,那我是拼命地去学习呢,还是放开所有去玩呢?我不由自主选择了后者,因为学习的隐忍是为了将来的快乐,既然将来的快乐无法去兑现,那为何我不直接将快乐直接提现呢?于是乎我就开心地去玩了~
当然这是第一次我真正地思考“死亡”这个概念的。“死亡”并不好理解,不光是对儿童,对成年人来说依然是一个无法正视的概念。“死亡”是毁灭,是消失,是“生存”的对立面,与“生存”是有和无的关系。理解“无”是高级的智慧。对原始人来说,发现并识别,认识存在的事物是本能,而理解“没有”这个概念是需要进行思考的。所以当人类发明数字“零”是数学的一大进步。相对的,人理解生命是本能,人无时无刻不在体会着生存的状态,但人是无法理解“不生存”的状态的,因为人从来没有体验过,所以理解死亡即需要想象力,也需要理性。
由于对生存过于留恋,对于死亡过于不解,因此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都相信“灵魂”以及死亡后的世界的存在。因为看见过同伴和其他动物死去的状态,非常理解自己的肉体终有一天会失去功能或者严重损毁,并且化作泥土彻底消亡,但人是没有感官去识别同伴的意识是如何消散的,更不能理解如果自己的意识消散之后那这一切的一切会变成什么样子。因此死亡之后的世界是无法通过想象得以构建的,因此人们只能相信死亡后的世界是类似于生存时的世界的,只不过周遭的环境和自己的样子是诡异而不寻常的。就像鲁迅先生所描述的:“描神画鬼,毫无对症,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古代人甚至将死后的世界也按照人世的官场一样,构建了一套官僚体系,加入了对应关键职位的神话人物。可见死亡后的世界如何地不可知,远远超出了人的想象。
因为近代科学的发展,描述探究客观世界的科技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唯物主义,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所谓的“意识”是存在于大脑当中的,因此当大脑死亡的时候,作为一个人也就彻底消失了。因此不得不相信死亡会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世界。这个世界非常诡异,难以想象: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黑暗吗?不对,黑暗本身就是一种存在啊。这个世界应该是无法构想的,因为这个世界连时间都不存在,因此并不存在一种可以想象的状态来帮助理解。甚至不能用想象二字来去想象,因为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世界是不存在“想象”这个东西的。所以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是存在超出我们感官和思维的东西的。
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起码对于思考来说,人生留给我们的时间可是够长的,但当一个人在十几岁的时候肯定连自己将来的孩子有几个,是男是女都无暇去想,那又怎么会去思考死亡这一个既遥远又模糊不清的这个概念呢?通常思考晚上不得不面对的晚餐想必更实在一点。因此“向死而生”通常是一个伪概念。每一天都去面对遥远的将来不得不面对的死亡是有违人性的。
虽然说“死亡”是一个遥远而又模糊的概念,游离在人们的思维的边缘,但出于亿万年间生物进化的过程,规避死亡成为了印在人的骨子里的本能。这份本能驱使着我们去做任何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事情。吃饭是为了获取必要的营养,穿衣是保持自己恒定的体温,工作是为了获取生活必要的资源,睡觉和偷懒是为了避免身体因为过度劳累而损坏,而游玩也是为了让身体和大脑处于最舒适的状态。
那想象一下,存在这么一个人,寿命是无限的,那他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乍一想来,无限的寿命意味着无限的时间,可以尽情的挥霍。这样既不用努力学习也不用努力工作,可以放心地做那些没有意义的消遣,反正有的是时间再回过头来去做那些人生不得不进行的任务,何苦“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呢?
说起来现今可以做的消遣真是种类繁多,各种游戏、影视作品、小说等等,使得其所构成的虚拟世界可以容纳更多的人,经历更多的时间。试想什么样的玩家可以时刻把所有新发售的电子游戏及时地玩个遍呢?即使一个人拥有永恒的生命也难以逃脱只是一个人的局限,是无法体验人类社会的庞大的,所以恣意玩乐只是一种苟活的状态而已。寿命无限的人是否会这样一直地苟活下去吗?
有一种说法就是永恒的生命可能会追寻自身的毁灭,以追寻生命的完整性。过于漫长的生命太过空虚,需要以死亡的意义进行弥补。这是更高阶的思考,的确,无需考虑生老病死的生命与我们常人相差太远,因此这样的人所追求的事情从本质上是异于常人的。但会去追求死亡吗?我想应该是不会的。也会会自杀,但就像选择自杀的常人一样,是偶然的冲动,而非必然的选择。而且我觉得永恒并不是追求毁灭的理由,石头的生命是永恒的,但没见过石头有自我毁灭的倾向,反而时刻都处于一种坚硬的状态。永生的人应该会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因为死亡的代价比我们常人高得多。过去农村的老人为了追求一个体面的葬礼,会用自杀的方法牺牲一两年的生命,换取儿女的好感和家族的利益,使得自己生命最后的一刻以及在可能继续的死后世界中能够得到善待。但永生的人不管已经活了多长时间,今后剩下的时间不变,因此必须让今后的生活更加的幸福,出彩才对。甚至很可能通过政治、军事等手段改变社会发展的方向,使得从长远来看今后的生活能够更加贴近自己理想中的样子。总之,永生的人会更加为将来做打算,因为自己的未来更长久,更重要,因此必须更有价值。
如果现在能够谈到什么东西是永生的话,那就是人类社会了。从东非进化出智人,到世界各地的迁徙开始,人类社会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了。而人类社会从当初的茹毛饮血,再到刀耕火种,直到现今灯红酒绿的生活,不断的发展使得人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越来越精彩。也许人类会有灭绝的一天,但绝不是人类主观的选择,可以确定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会使人类向更繁杂,更先进,更适合人类生活的状态发展。
那从宏观的人类社会再到微观的人呢?作为一个人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未来呢?一方面,生存和规避死亡是作为一个人的本能,另一方面,通过繁衍使得自身的基因得以传承,完成人类社会永生的目的。饱暖思淫欲,人之常情。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曾把人的一切行为归因为身体内的基因传递,如果说人是一个高达机器人,那基因就相当于驾驶员。为了把基因传递下去,我们既需要把我们这副皮囊招待好,又要留下自己的后代,使得基因不会在自己身体老化之后随着身体一起消亡。而我们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关心也源于他们身体里包含着我们一部分的基因,而亲兄弟的感情必然好于表兄弟也是因为亲兄弟身体里包含着的基因的相似程度也远大于表兄弟。
的确,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的本能是我们身体在进化的过程中留下来的深深的烙印。没有人敢否定“性”在我们生活当中的重要性,如果生活没有了性,那就少了太多的精彩。正是因为没有人能够轻易地违背求存和性的需求,我们才不得不承认身体中这基因的力量的强大。但人类发展到了现在的程度,我们需要创造和传承的已经远远不止于基因了。我们所探索的科技,创造的产业,经营的艺术,构建的政治系统都需要传承和发展,这也难怪一个孩子曾经五六岁就可以帮忙干农活,到现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才敢说掌握了社会生存的基本知识。我们拼命的学习和成长,如果说不是为了生存以及让自己的明天更好,那还能有什么其他的理由呢?
“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马克思▪韦伯准确地定义了现代人社会的一切意义。正如我之前文章所说的,哲学的发展正是基于人们思维世界的构建和发展,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也是源于为了构建复杂的社会体系而创造出了太多的意义。谁能想到一张印着别人的头像的卡片能够换来实打实的食物呢?现代人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多么的利害,竟然能够发明钱这个东西,用于商品的大规模高频次的交换。但如果不去学习的话,不知道钱是什么东西,那又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呢?
所以谈到原始人,行为以及指导行为的本能都是为了生存和繁衍,但即使是现代人,所有的行为依旧是以更好的生活以及培养后代,以及让自己的成就能够更深远地影响到别人。谈到学习,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完善,以便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好的生存资源,进一步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谈到事业,是为了自己的生命的价值能够在人类所创造出的环境中有所体现,并且能够传承。谈到生活,是为了满足人类传承的原始任务,将自己的基因以更加妥善和安稳的方法传递到后代身上。
由此可见现代人的思考能力是与原始人的本能从目的上是一致的,是生存,是避免死亡。只不过需要得以生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肉体和基因,还有自己作为现代人的社会属性意义。而死亡是游离在我们的思考范围之外的,但又却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灵魂深处,我们的所有行为不管从基因和本能的力量来说,还是从所以从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上来说,都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规避自己的死亡,保证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够越过死亡而得以传承。因此本质上来说我们所有人其实每天都是在向死而生。
© 本文版权归 regretti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