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在美国感受中国画:高居翰亚洲艺术研究中心首展--《夏木垂阴》(四)文徵明《治平寺图轴》
伯克利艺术博物馆与太平洋电影档案库(Berkeley Art Museum and Pacific Film Archive),简称BAM/PFA。 2016年6月6日至9月25日,博物馆举办了:“夏木垂阴——伯克利中国绘画半世纪收藏展(Summer Trees Casting Shade:Chinese Painting at Berkeley, the First Fifty Years)”, 很多都是伯克利教授高居翰 (JamesCahill) 生前景元斋所藏。藉此纪念这位毕生从事中国艺术史教学和研究的已故荣誉教授。
Alain de Botton 在 Art as Therapy 中引用牛津学者Theodore Zeldin的话“Art is a new religion, museums are our cathedrals.”(艺术是新宗教,博物馆是我们的大教堂),重新发现艺术在现代焦虑社会中的价值,帮助人们发现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回内心的沉静平和。
文壁(1470年-1559年),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停云生,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祖上湖南衡阳,少时“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与唐寅、沈周、仇英合称为“明四家”(亦称“吴门四家”或“吴门四杰”);并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晚年与老师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派领袖。“吴门”泛指以吴门(苏州)为中心的地区,包括现在的松江、昆山、常熟、嘉定、嘉兴、太仓等一代。
吴门画派画家多为“赋性疏朗,狂逸不羁”的在野大夫,郁郁不得志,靠寄情于山水。在他们活脱的笔墨世界里蕴藏着不同于元代文人画萧疏清冷的审美。
文徵明存世的细笔代表真迹山水作品有《真赏斋图》(上海博物馆藏)、《影翠轩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治平寺图轴》(这次展出的作品),用笔精致典雅,文人气浓厚,表现自然之景。
文徵明深受儒家传统文化与思想影响,作品中有儒家所说的天地“生意”,又受魏晋玄学影响,所以他的作品有一种宁静高雅、空灵高古的境界。自古山水画就有“可望、可居、可游”的功能,文徵明自幼成长在江南山水之中,中年之前仕途不顺,九试皆墨,一直未能考取功名,在欣赏游玩之余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归属。
文徵明的画
治平寺,旧名楞伽寺,南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僧法镜所建,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今名。位于苏州市郊上方山东麓,东临石湖。以文徵明、蔡羽为核心的文人雅士常常去石湖治平寺雅集。
文徵明《治平寺图》这幅作品成于45岁,较多的保留着其师沈周画派的风格和面貌,用笔细密柔和,山石的被点,云气的勾染都很温秀,骨线隐没,山峦圆浑法轻细,苔点繁密,古风拙雅,格调清刚而瘦削。这幅画将纵贯的山脉置于画面的右部,以线条来剖分石面,皴擦的线条极其简略,柔和流畅。精心置山势、屋舍、高士、松树,用笔细谨,笔的勾皴非常简约,树石穿插勾写,皆一丝不苟,自成一种工秀清苍之风。
清代悔军正叔在《南田画跋》中这样评价文的着色“古潼明洁”。
“文氏青绿着色有两种,一种是浓或较浓,但仍有一种明丽的色彩,表现出山石苍翠欲滴的生机。”
文嘉所撰《先君行略》中讲到文徵明的绘画时说::
"性喜画,然不肯规规摹拟。遇古人妙迹,惟览观其意,而师心自诣,辄神会意解。至穷微造妙处,天真烂熳,不减古人。"




文徵明的书法
文徵明的书法,无论是篆、隶、楷、行、草,都比较擅长。文徵明学王羲之、钟繇的作品,相距千年,却能与王、钟比肩,实属不凡。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论说:
"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文嘉所撰《先君行略》说:
“其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虞世南)褚(褚遂良)而下弗论也。”《书史会要》云: " 深得智永笔法。” 丰道生云: "小楷根本钟王,金声玉润。"
书法之中,小楷最能体现书家功力,然又最怕书来呆板。文徵明的小楷肥瘦相宜、转折利落,自成一体,可谓明代高峰。“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 整体风格柔丽,追求倪瓒、王冕小楷的清逸格调。
文徵明追求书法的法度和精细,认为不可乱书,这跟他的处世观有很大的关系。他一生为人谨慎、行为得当,不敢有过失,所以行笔也是合乎法度,可谓“字如其人”,正如王时敏对文徵明的评价:
“文征仲先生高风介行,坊表不渝,先正典型,表见于纪载者不一。其诗文翰墨,师授皆有渊源,毫芒必循矩度,德艺兼优,允称金舂玉应。旁及画道,博宗古人,于赵文敏尤所雅慕。长缣巨帧,每多仿效,然但采掇其高华,而挺劲孤峭之致仍自己出,更有加于人一等者。”
此题跋写于1516年,也是早期作品,有赵孟頫风格。这是献给他的前辈、忘年交王宠(1494—1533)的一首诗,当时王宠住在治平寺,去深山里的寺庙或是幽静的庄园一起学习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当时的惯例。


遥遥治平寺,乃在愣伽麓。之子神情秀,空山裹云宿。
月冷石床清,孤眠岂能熟。还持一束书,起傍梅花读。
灯昏夜参半,饥鼠呜古屋。凄风西北来,吹堕檐间木。
感此霜露繁,坐觉芳华促。少壮曾几时,岁晏在空谷。
念此隔重城,何能慰幽独。玄阴失昬旦,朔吹号枯株。
怀君别未久,奄忽岁去徂。空庭飘微霰,惨澹集饥乌。
城郭黯以凄,况复空村居。空村白日短,寒云暗郊墟。
青山不为容,黄叶绕精庐。遥知松窓下,时披古人书。
古人不可见,愿言掇其腴。谁令事干禄,凋锼失其初。
嗟余亦丧志,与子同厥趋。岂不怀远业,均受贫贱驱。
朱门富华屋,长途有高车。宁知饥寒士,一饱不愿馀。
栖栖斥鷃翔,岂与鸿鹄俱。何当长风发,共夺青云衢。
履仁久留治平,岁暮有怀题此奉寄。正德乙亥十二月五日,徵明。
钤印:徵、明、 徵明 、悟言室
这首诗也体现了文征明清高孤傲,洁身自好的品性。



回苏州定居后,文徵明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问政事,以戏墨弄翰自遣,不断创作隐居意味的山水画,也可以说是心中的“桃花源”。吴中书派的极盛时期是由文徵明家族与其众多门生所构成,但却在文徵明去世后迅速衰微,甚是可惜。
2016年7月拍摄于BAM/PFA
参考文献
[1]施子清. 书法经纬[M].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11. 117
[2]维基百科
[3]王时敏.题文待诏仿赵承旨[M].
[4]刘纲纪. 文征明[M]. 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6. 100
[5]黄廷海. 歷代名家山水画要析[M]. 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4.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