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书店-动物庄园-人鼠之间
最近读了三本书,多少跟人生、工作、梦想有点关系吧。
最近刚毕业,参加工作,在这个人生路口,总会面临选择,选择有时候很重要,但既然已做了有些不如意的选择,那么也就只能尽力去改变的将其如意吧。
之前读了一本《岛上书店》,也许是喜欢那种感觉吧:在寒冷的冬日里,一间不大的书店,一个书架,一个书架,堆满了书,空间也许很拥簇,但在暖暖的灯光下,窝在一个角落,读着自己喜欢的故事,有一种温暖、惬意、自由的舒服感觉。一直想着自己是否可以开一家书店,在这个躁动的时代里,能有一处给人安逸、舒服的小店,店面不用很大,书不用很多,但是一定要安静,可以让人一进来就感觉整个世界都停下来的感受。个人还有一个爱好:园艺,所以一直想着也许可以把园艺和书店结合起来,不知是否可以在大都市水泥建筑的一个角落里,还原出“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花园里,品着茶,看着书”的安逸感。
于是当知道《莎士比亚书店》这本书时,便满怀期待的阅读了起来。读下来,没有那种满满的书店温情味道,但毕竟是一本传记类,可以理解,内容侧重描写了作者与那个时期的作家的来往、情感等等。
读着的时候有一种错觉,便是仿佛穿越般,融入到那个时期,那些作家之中,那些作家已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具有真实感、亲切感的鲜活人物。这也是喜欢读历史类书籍的缘故吧。
那个年代的书店,似乎喜欢收藏书籍初稿、作者书信、草稿等真迹,然后展出,似乎还有一种博物馆的味道。
其中令人深刻的便是不时举办的读书会,所以从中感受到实体书店的魅力,便是能够与志同道合者一道谈天说地,参加者大多是作家、编辑、新闻工作者及读者。但好像现在这种书店线下活动也不多,这是否跟书店影响力也有关,比如能否请到一些作家,能够客座讲师,举办沙龙、读书会等等活动;还有便是一种距离感,现在的作家,感觉都是遥不可及的人物,出场退场都是保安护着,也就签售会时读者才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当然也就一瞬间。
书中还有一点让我触动很深,便是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个人素养处在比较高的层次,但是为了利益,可以跟多年保持合作关系的朋友,一个竭尽全力帮助他的朋友,说翻脸就翻脸,说断往来便断往来。当然作者没有这么评价自己仰慕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和其作品《尤利西斯》,但作为一个读者来看,这一切,似乎有些让人失望,对人失望,对人情失望。当然书时作者写的,到底如何谁也说不准,只是对于刚踏入社会的我来说,触动有点大:人情、真诚在利益面前到底值多少?套路到底有多深,要不要选择回农村?
《动物农场》作为一部入木三分的反乌托的政治讽喻寓言,还有一部《1984》还没看,其实并不想讲政治,就想讲讲个人的生活与理想。
有段时间,一直在迷惘,迷惘我们为什么要在大城市里拼死拼活,为一套房子而奋斗终生。有人说,我们这一代是被房子压垮的一代,按照中国的人口贫富比例,大多数人,买不起现在二三四五万一平的房子,甚至付不起首付。当然,说到底是被钱这个问题压垮的一代。所以迷惘,为什么不回家,不会农村,现在的农村路也不滑,都是新农村!江浙沪这一代的农村,应该都不会差,也能找个相当不错的工作,不用付房贷,住在自家小洋房,还能跟父母待一起,相互有个照应。还有个院子,种点花、种点草、种点果树。还有块地,空闲之时还能下地种种蔬菜。而在大城市,住着那么小的蜗居房,那么点小阳台,当然照样可以住的很温馨,但是枯燥繁重的工作、冰冷的邻里关系,还有房贷等等金钱压力,而所谓的都市生活,娱乐场所,现在乡下也是一应俱全也可以统统享受。其实人终究要去的地方和时候,不管怎么过,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迷惘就来了。
有次老妈跟我说,有同事跟她说,你家儿子读书读这么高,到头来,赚的花的算下来还是跟我家初中毕业的没两样嘛,我妈当时心里想着供着我读了二十几年书,到现在工作还没落实,人家已经赚钱赚了近十年了,心里的确不是滋味。我就说,其实不用那么想,如果你想的远一点,也许就不会那么难受了。你看,他的下下一代,父母亲还是在农村,还是就那么点学历,还是那样的育儿方式,那么下下一代或许还是初中学历在农村生活一辈子,或许面临着我们现在面临的,即在大城市里从零开始打拼。但是看看我们下一代,我们在大城市打拼好歹为我们下一代打下点基础,而且我们下一代的生活环境、养育条件、教育条件等等都不一样,相比较而言,肯定比我们当时要优秀,这样才能一代比一代好。
我妈还是比较接受这个解释的,但是我心里想的是,谁知道呢!就想着小说里的猪对着其他动物们说着,你们的付出都是为了你们自己能够生活的更好,为了你们的下一代能够生活的更好,结果呢。当然也有所不同,我们的努力实实在在是为了我们自己,没有供着的猪,这是供着我们自己。
后来明朗了,但是读着《人鼠之间》,又迷茫了。小说人物,为了攒钱,到处到农场打工,最后的梦想就是买个自己的农场,不用听从农场主的安排,想休息就休息,想工作就工作,可以种着收着自己的庄稼,养一些自己的鸡鸭牛羊与兔子。所以想到一个辛苦赚钱,就为了能够到海边,晒晒太阳,吹吹海风,钓钓鱼的寓言故事,对于现在的我们,家里有房有地,不就是这样的生活吗?
开个玩笑,《人鼠之间》想表达的也许不是这个意思吧,至少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不是这个意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见鬼了呢。所以主人公们怀着这样一个可憧憬的梦想,努力工作着。但是,总是有摧毁梦想的人或事,结果就是梦想支柱没了,梦想也就成了泡沫。当老坎迪对着农场主媳妇尸体,痛哭流涕骂着这惹麻烦的女人时,想必每个读者心里都不是滋味!对于一个断了手,即将被农场主驱赶的老人而言,本来拥有自己小农场,可以安度晚年的美好梦想,就随着这个女人的死亡而死亡了!这部小说,讲的就是个悲剧,一个追逐梦想、靠近梦想到梦想破灭的悲剧!
每个时代的人,追逐着每个时代的梦想,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停止追逐这个时代的梦想呢,也许哪天我就在某个城市一角开起了我的小书店呢。
最后,就用赵雷的《生活在地下》来结尾吧,翻唱野孩子乐队的,其中一句歌词,记忆深刻,那便是:我现在才知道劳动的人是最穷的啊……:《生活在地下》-赵雷
最近刚毕业,参加工作,在这个人生路口,总会面临选择,选择有时候很重要,但既然已做了有些不如意的选择,那么也就只能尽力去改变的将其如意吧。
之前读了一本《岛上书店》,也许是喜欢那种感觉吧:在寒冷的冬日里,一间不大的书店,一个书架,一个书架,堆满了书,空间也许很拥簇,但在暖暖的灯光下,窝在一个角落,读着自己喜欢的故事,有一种温暖、惬意、自由的舒服感觉。一直想着自己是否可以开一家书店,在这个躁动的时代里,能有一处给人安逸、舒服的小店,店面不用很大,书不用很多,但是一定要安静,可以让人一进来就感觉整个世界都停下来的感受。个人还有一个爱好:园艺,所以一直想着也许可以把园艺和书店结合起来,不知是否可以在大都市水泥建筑的一个角落里,还原出“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花园里,品着茶,看着书”的安逸感。
于是当知道《莎士比亚书店》这本书时,便满怀期待的阅读了起来。读下来,没有那种满满的书店温情味道,但毕竟是一本传记类,可以理解,内容侧重描写了作者与那个时期的作家的来往、情感等等。
读着的时候有一种错觉,便是仿佛穿越般,融入到那个时期,那些作家之中,那些作家已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具有真实感、亲切感的鲜活人物。这也是喜欢读历史类书籍的缘故吧。
那个年代的书店,似乎喜欢收藏书籍初稿、作者书信、草稿等真迹,然后展出,似乎还有一种博物馆的味道。
其中令人深刻的便是不时举办的读书会,所以从中感受到实体书店的魅力,便是能够与志同道合者一道谈天说地,参加者大多是作家、编辑、新闻工作者及读者。但好像现在这种书店线下活动也不多,这是否跟书店影响力也有关,比如能否请到一些作家,能够客座讲师,举办沙龙、读书会等等活动;还有便是一种距离感,现在的作家,感觉都是遥不可及的人物,出场退场都是保安护着,也就签售会时读者才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当然也就一瞬间。
书中还有一点让我触动很深,便是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个人素养处在比较高的层次,但是为了利益,可以跟多年保持合作关系的朋友,一个竭尽全力帮助他的朋友,说翻脸就翻脸,说断往来便断往来。当然作者没有这么评价自己仰慕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和其作品《尤利西斯》,但作为一个读者来看,这一切,似乎有些让人失望,对人失望,对人情失望。当然书时作者写的,到底如何谁也说不准,只是对于刚踏入社会的我来说,触动有点大:人情、真诚在利益面前到底值多少?套路到底有多深,要不要选择回农村?
《动物农场》作为一部入木三分的反乌托的政治讽喻寓言,还有一部《1984》还没看,其实并不想讲政治,就想讲讲个人的生活与理想。
有段时间,一直在迷惘,迷惘我们为什么要在大城市里拼死拼活,为一套房子而奋斗终生。有人说,我们这一代是被房子压垮的一代,按照中国的人口贫富比例,大多数人,买不起现在二三四五万一平的房子,甚至付不起首付。当然,说到底是被钱这个问题压垮的一代。所以迷惘,为什么不回家,不会农村,现在的农村路也不滑,都是新农村!江浙沪这一代的农村,应该都不会差,也能找个相当不错的工作,不用付房贷,住在自家小洋房,还能跟父母待一起,相互有个照应。还有个院子,种点花、种点草、种点果树。还有块地,空闲之时还能下地种种蔬菜。而在大城市,住着那么小的蜗居房,那么点小阳台,当然照样可以住的很温馨,但是枯燥繁重的工作、冰冷的邻里关系,还有房贷等等金钱压力,而所谓的都市生活,娱乐场所,现在乡下也是一应俱全也可以统统享受。其实人终究要去的地方和时候,不管怎么过,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迷惘就来了。
有次老妈跟我说,有同事跟她说,你家儿子读书读这么高,到头来,赚的花的算下来还是跟我家初中毕业的没两样嘛,我妈当时心里想着供着我读了二十几年书,到现在工作还没落实,人家已经赚钱赚了近十年了,心里的确不是滋味。我就说,其实不用那么想,如果你想的远一点,也许就不会那么难受了。你看,他的下下一代,父母亲还是在农村,还是就那么点学历,还是那样的育儿方式,那么下下一代或许还是初中学历在农村生活一辈子,或许面临着我们现在面临的,即在大城市里从零开始打拼。但是看看我们下一代,我们在大城市打拼好歹为我们下一代打下点基础,而且我们下一代的生活环境、养育条件、教育条件等等都不一样,相比较而言,肯定比我们当时要优秀,这样才能一代比一代好。
我妈还是比较接受这个解释的,但是我心里想的是,谁知道呢!就想着小说里的猪对着其他动物们说着,你们的付出都是为了你们自己能够生活的更好,为了你们的下一代能够生活的更好,结果呢。当然也有所不同,我们的努力实实在在是为了我们自己,没有供着的猪,这是供着我们自己。
后来明朗了,但是读着《人鼠之间》,又迷茫了。小说人物,为了攒钱,到处到农场打工,最后的梦想就是买个自己的农场,不用听从农场主的安排,想休息就休息,想工作就工作,可以种着收着自己的庄稼,养一些自己的鸡鸭牛羊与兔子。所以想到一个辛苦赚钱,就为了能够到海边,晒晒太阳,吹吹海风,钓钓鱼的寓言故事,对于现在的我们,家里有房有地,不就是这样的生活吗?
开个玩笑,《人鼠之间》想表达的也许不是这个意思吧,至少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不是这个意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见鬼了呢。所以主人公们怀着这样一个可憧憬的梦想,努力工作着。但是,总是有摧毁梦想的人或事,结果就是梦想支柱没了,梦想也就成了泡沫。当老坎迪对着农场主媳妇尸体,痛哭流涕骂着这惹麻烦的女人时,想必每个读者心里都不是滋味!对于一个断了手,即将被农场主驱赶的老人而言,本来拥有自己小农场,可以安度晚年的美好梦想,就随着这个女人的死亡而死亡了!这部小说,讲的就是个悲剧,一个追逐梦想、靠近梦想到梦想破灭的悲剧!
每个时代的人,追逐着每个时代的梦想,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停止追逐这个时代的梦想呢,也许哪天我就在某个城市一角开起了我的小书店呢。
最后,就用赵雷的《生活在地下》来结尾吧,翻唱野孩子乐队的,其中一句歌词,记忆深刻,那便是:我现在才知道劳动的人是最穷的啊……:《生活在地下》-赵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