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儿戏︱上海腰爷张大钱
这个春天,腰爷张大钱开车载着小五从市区出发一路向东,小五被呛了一口风,后来回忆说,张大钱开车有一种撵春的劲头儿,可惜他已经老了。我不屑地回了句:那是因为腰爷在春风里闻到了钱的味道。
二十年前,上海的东边是一片荒原,荒原没逃过作业高手地产商的发达嗅觉,一夜之间变成了森林。可惜森林长得又快又猛,怎么都有一种约略与虚假的味道,这味道千篇一律,让人感到乏味与无聊。
新区生存无尽的荒谬与毫无意义,让小五想起萨特的存在主义,《厌恶》的主人公洛根丁正因为发现生活的荒诞,决定从这荒诞中走出来,并成功完成了他从“自为存在”转向“自在存在”的人生蜕变。小五和我都认为,新上海人对新区的态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不屑于讨论生活的意义,他们更喜欢遗忘过去,直奔赤裸裸的未来,所以才有如今新人纷纷抛弃市区(也算旧区),跑到新区来憧憬生活的浩荡场面。
张大钱要带小五去看的正是新区的一块风水宝地,然而小五的心思却放在了路上,春天的风在他的肺里兜了一圈,让他怀念起王安忆的小说。小说对比描写了三十年前的上海新旧区,却依旧可以映射如今人们对城市的理解。王安忆说,新区有坦荡荡的胸襟,不像市区怀着曲折衷肠,叫人猜不透。在小五眼里,新区才真正体现了新上海人的性格特点:马路边的房子横平竖直都是讲道理讲出来的,不像市区是要掏心窝子才能掏出来东西的。
张大钱把车停靠在花木路边上,乜着眼撅着嘴说:你看看中国哪座城市会用省会和中心城市命名马路的?到底还不是上海哇!
“到底”这两个字足以概括了腰爷心底的一片海。望着眼前丛林形态设计的超五星酒店,张大钱痴醉般自言自语道:开发商赚钱的日子到了哇。200年的上海历史,无疑成了中国人精神上的两难,西方人的租界代表着列强入侵的伤口,却也是中国人得以看见外面精彩世界的窗口。然而对于张大钱来说,殖民历史对于他不过是书本里的陈年旧事儿,与现实生活毫无关联,他活得现实与坦率,不像小五那样,眼里看世界不是世界。
78年生的张大钱,准确说是第三代上海人。上溯两代,他的祖母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年轻时认识了从无锡摇船南下的祖父张柳七,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祖父为了避难求生,十几岁一个人只身来到上海,到工厂拜师学艺,做起皮鞋的活计。岁月流转,世纪巨变,如果说张大钱这一代人的命运多少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爷爷张柳七却是生来不定漂泊、颠沛流离,即便从战争的劫难中苟活下来,却逃不过人生无常的天意与宿命。五十年代适逢社会主义的改革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面临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张柳七眼睁睁看着自己半辈子辛苦赚来的鞋厂和经营管理权被公家轻而易举地收了去,公私合营转眼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一夜之间,张柳七的头发全白了。
1970年,50多岁一身清白的张柳七,因为一场文化大革命害得他天天担惊受怕,不敢穿鞋出门,生怕熟人回忆起他前半辈子鞋厂资本家的身份,每天但凡看见鞋他就藏了烧了,在家里也赤着双脚走路,张大钱听他奶奶回忆得知,爷爷后来连“鞋”的同音都听不得,整个人每天都紧绷着,就这么着,终于还是绷出病来了。
生死有命、修短素定,半辈人生与鞋为命的张柳七最终还是没逃过心理的一劫,在花甲之年还没到就撒手人寰了。
张大钱说,他的爷爷张柳七是用一根绳子勒死自己的。
《人生儿戏》小说连载,后续更新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此时此地(dingding_cscd)
二十年前,上海的东边是一片荒原,荒原没逃过作业高手地产商的发达嗅觉,一夜之间变成了森林。可惜森林长得又快又猛,怎么都有一种约略与虚假的味道,这味道千篇一律,让人感到乏味与无聊。
新区生存无尽的荒谬与毫无意义,让小五想起萨特的存在主义,《厌恶》的主人公洛根丁正因为发现生活的荒诞,决定从这荒诞中走出来,并成功完成了他从“自为存在”转向“自在存在”的人生蜕变。小五和我都认为,新上海人对新区的态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不屑于讨论生活的意义,他们更喜欢遗忘过去,直奔赤裸裸的未来,所以才有如今新人纷纷抛弃市区(也算旧区),跑到新区来憧憬生活的浩荡场面。
张大钱要带小五去看的正是新区的一块风水宝地,然而小五的心思却放在了路上,春天的风在他的肺里兜了一圈,让他怀念起王安忆的小说。小说对比描写了三十年前的上海新旧区,却依旧可以映射如今人们对城市的理解。王安忆说,新区有坦荡荡的胸襟,不像市区怀着曲折衷肠,叫人猜不透。在小五眼里,新区才真正体现了新上海人的性格特点:马路边的房子横平竖直都是讲道理讲出来的,不像市区是要掏心窝子才能掏出来东西的。
张大钱把车停靠在花木路边上,乜着眼撅着嘴说:你看看中国哪座城市会用省会和中心城市命名马路的?到底还不是上海哇!
“到底”这两个字足以概括了腰爷心底的一片海。望着眼前丛林形态设计的超五星酒店,张大钱痴醉般自言自语道:开发商赚钱的日子到了哇。200年的上海历史,无疑成了中国人精神上的两难,西方人的租界代表着列强入侵的伤口,却也是中国人得以看见外面精彩世界的窗口。然而对于张大钱来说,殖民历史对于他不过是书本里的陈年旧事儿,与现实生活毫无关联,他活得现实与坦率,不像小五那样,眼里看世界不是世界。
78年生的张大钱,准确说是第三代上海人。上溯两代,他的祖母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年轻时认识了从无锡摇船南下的祖父张柳七,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祖父为了避难求生,十几岁一个人只身来到上海,到工厂拜师学艺,做起皮鞋的活计。岁月流转,世纪巨变,如果说张大钱这一代人的命运多少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爷爷张柳七却是生来不定漂泊、颠沛流离,即便从战争的劫难中苟活下来,却逃不过人生无常的天意与宿命。五十年代适逢社会主义的改革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面临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张柳七眼睁睁看着自己半辈子辛苦赚来的鞋厂和经营管理权被公家轻而易举地收了去,公私合营转眼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一夜之间,张柳七的头发全白了。
1970年,50多岁一身清白的张柳七,因为一场文化大革命害得他天天担惊受怕,不敢穿鞋出门,生怕熟人回忆起他前半辈子鞋厂资本家的身份,每天但凡看见鞋他就藏了烧了,在家里也赤着双脚走路,张大钱听他奶奶回忆得知,爷爷后来连“鞋”的同音都听不得,整个人每天都紧绷着,就这么着,终于还是绷出病来了。
生死有命、修短素定,半辈人生与鞋为命的张柳七最终还是没逃过心理的一劫,在花甲之年还没到就撒手人寰了。
张大钱说,他的爷爷张柳七是用一根绳子勒死自己的。
《人生儿戏》小说连载,后续更新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此时此地(dingding_csc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