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帝王世系 第三篇 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
三國以謀第七(公元220年-280年)
三國並非獨立朝代,本歷史而言,為東漢末年至西晉間一段歷史,為中國處於分裂狀態之亂世,其前春秋戰國,其後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宋遼金亦如此。春秋戰國、三國、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宋遼金均為中國六大分裂時期,其各自特點鮮明: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百家爭鳴;三國,人才輩出、士族崛起;十六國,衣冠南渡、五胡紛紜;南北朝,南漢北胡、文化融合;五代十國,藩鎮割據、人心叵測;宋遼金,非不為了、是不能也。六大分裂時期,其可勝道者,惟春秋戰國、三國及南北朝三者。
三國雖未發展百家爭鳴之哲學,但人才不亞於春秋戰國,蘇子詞云:「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豪傑」,楊慎詞云「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不啻為真實寫照。
曹魏(公元220年—266年)
曹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出於《三國志·魏書》,與《史記·高祖本紀》「(劉邦)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相類,豈開國之君均始遊手好閒、終后人才簇擁以得天下也歟?裴松之注引《讓縣自明本志令》曹操「(初)欲爲壹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次)歸鄉里,秋夏讀書,冬春射獵,待天下清...(再)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曹侯”...(今)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用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謀,官渡之戰、北方少訂「...(故)爲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擒呂布、抑袁術、戰袁紹、收張繡、平烏桓、降劉琮、間馬韓,追亡逐北,幾無遺策,終於「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曹丕「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撰《典論》,不夠「曠大之度」者,逼迫兄弟彰植、離散宗室至「坐井觀天」。曹髦「沈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時百姓彫弊,四海分崩,不先聿脩顯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宮館是營,格之遠猷,其殆疾乎!」子嗣不興、適嗣不继,至於三少帝,「曹爽诛夷、齐王替位」,權移司馬氏,「高贵公才慧夙成」知司馬昭之心,而「轻躁忿肆,自蹈大祸」身為成濟所弒,陈留王「恭己南面...揖让而禅」。「三馬同槽」終至魏亡,天下歸晉。曹魏都洛陽,凡六帝,享國四十七年。

蜀漢(公元221年—263年)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舉國讬孤於諸葛亮...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失徐州、委曹操、去袁紹、投劉表,「然折而不撓,終不爲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失荊州、關張死,不聽趙雲計,夷陵之戰,百里聯營、潰不成軍,至諸葛武侯無「北定中原,攘除奸凶」之術,「興複漢室,還于舊都」之資。
劉禪「任賢(如諸葛、蔣、費)相則爲循理之君,惑閹豎(如陳祗、黃皓)則爲昬闇之後,自亮沒後,茲制漸虧。」鄧艾平蜀,降,「舉家東遷,既至洛陽...“此間樂,不思蜀”...爲安樂縣公」蜀漢都成都,凡二帝,享國四十三年。
諸葛亮「爲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僞不齒...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衆(六出祁山),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欤!」雖然,瑕不掩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萬世楷模。

孫吳(公元222年—280年)
孫權「(初)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次)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生子當如孫仲謀」豈虛言,用周瑜、魯肅謀,赤壁之戰,天下三分。「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遂致覆國。」類漢武,然處分裂中國,三嗣主「孫亮童孺而無賢輔、孫休以舊愛宿恩不能拔進良才、孫皓之淫刑所濫不可勝數」其替位不終,必然之勢也。吳三嗣主自毀其國,孰若曹三少帝被權失國?孫吳都健康,凡四帝,享國五十九年。
晉以士第八(公元266年—420年)
《晉書·宣帝本紀》:「晉明帝司馬紹時,王導侍坐。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乃陳帝創業之始,用文帝末高貴鄉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複安得長遠!”」一語成讖!
西晉(公元266年—316年)
西晉承繼曹魏,「兵無血刃」、南平孫吳、國家一統,太康之治、轉務攀比,「賈充凶豎、楊駿豺狼」遂至於「棄大掩小」「立嗣不明」。惠帝既昏、不識穀肉,天下危如累卵,胡虜狼顧于內、鮮卑覬覦于外,渾然不覺而托國非人。亮、玮、倫、冏、乂、穎、颙、越八王作亂擅權,后放金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趁機收聚,帝走長安。懷愍身死,衣冠南渡。西晉都洛陽,凡四帝、国祚五十一年。

東晉(公元317年—420年)
東晉門閥士族政治,起於王氏弟兄內外夾輔,承以庾氏后戚抑王尊帝、危于桓氏權臣恃功謀逆、安以謝氏叔侄淝水狙敵,其間郗鑒建北府軍、周旋调和,社稷之臣,其王、郗、謝也!至於桓溫之輩,沽名釣譽、心存不軌,以為「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西收蜀地,北伐入關而徐行不進,王猛謂之「不遠數千裏,深入敵境,今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知公心。」豈非不知,知其未有滅胡之心,北伐非為天下、實為自家,草草收場,事業未竟、天下寒心,君子長歎焉!其後,北伐中原、建議遷都,無非忌憚北府軍,意欲調虎離山、玩弄君王于鼓掌之上耳。奈何枋頭兵敗、謝安力阻、心虛遂不敢發。桓玄雖篡晉改楚,跳樑小丑而已。
傳至孝武帝,謝安東山再起。五胡氐族前秦始強,苻堅東滅前燕、南定川蜀、擒代吞涼,有投鞭斷流、吞并東晉之勢力,當是時,秦號曰百萬、晉惟十數萬,陳于淝水西東,見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晉軍請渡水而戰,秦軍后退實據、朱序詐喊其敗,秦軍自潰而敗、風聲鶴唳,吕光回師、鞭長莫及。晉軍追亡逐北、氣不可擋。「談笑間灰飛煙滅」其謂謝安乎?安前不廢棋局聽軍訊,后不覺木屐齒斷,喜出望外。
雖然,安為司馬道子排擠,不容于國,出鎮廣陵,東晉之光復氣象不再,宗室擅權專國,國以滅亡。東晉都健康,凡十一帝,歷一百〇四年而亡。

五胡十六國(公元301年—460年 )
南國士族門閥「你方唱罷我登場」,北方中原之地「城頭變化大王旗」。五胡者,匈奴、羯、鲜卑、羌、氐也,其內遷中原始於漢宣帝,強漢之下俯首稱臣,三國漢族內鬥、外族始強,八王之亂,劉淵作亂,先後十六國前秦嘗一、其餘序列。

十六國者,五涼( 前凉、南凉、北凉、西凉、 后凉)、四燕(前燕、南燕、后燕、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二趙(汉赵、后赵/冉魏)、一成(成汉)、一夏(胡夏)也。凡十六國有奇,統一于北魏,凡歷一百六十年。

(未完待续...)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