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第一轮融资时应该注意什么?转
创业公司第一轮融资时应该注意什么?
1,确定“融资主体”和“运营主体”。 1)“融资主体”:指投资人注资进入并获得股权的主体; 2)“运营主体”:指经营收益的产生和获得主体。 2,如何让运营主体具有投资价值? 1)公司内部进行整理,使运营主体从一开始便有一个干净的基础。 (1)按尽职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对运营主体进行自我诊断; (2)确保与核心业务有关的资产却全在运营主体的壳内。 2)在经营过程中,经营、收益及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均应围绕着运营主体来进行。 3) 注意经营主体的分拆方法和必要性。 被浏览 167752 19 个回答 裘Benjamin 裘Benjamin 法律、创业法务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以下每个都可以是单独话题,但先提供个鸟瞰: 1. 股份:各方股份比例;预留多少给员工期权;期权股份池(即ESOP;通常暂不发放,也就暂时不存在)将来发放时稀释谁的股份,稀释多少。还有,创始人的股份在多长时间之后兑现。 2. 董事会:创始团队在董事会的席位、投资人有几个席位;投资人指派的董事对哪些事情有否决权。 3. 公司的知识产权(专利、著作权、商业秘密、商标)是否已经(或书面承诺了)从个人或第三方转给公司(娃哈哈案就是因为宗庆后在这点上反悔,造成很大麻烦和诉讼)。 4. 交割时间:Term Sheet(或称条款清单)通常没有法律效力(除了保密和排他条款),只有签了合同,一手交钱,一手交股份,才算数。双方都靠谱的话,签了合同,交易就算完成了,交钱只是时间问题,在硅谷签字和入资通常在同一天发生。[补充:创业公司往往有需要尽快达成交割的重要考量,比如计划并购某个公司、需要立即雇一批人开发某个新产品,或者需要抢在某个标杆型公司(比如Facebook)上市之前完成融资。] 5. 创始人在内的员工是否都和公司签了所有重要协议:劳动合同、知识产权所有权合同、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根据中国法律,竞业限制仅限高层员工和接触保密信息的员工)。 6. 投资人的控制权:交易文件会规定哪些一些列事项需要由股东会和/或董事会来决定,而且往往写明优先股股东(某一位或者所有优先股股东中占多大比例)或他们提名的董事关于事项的否决权。这些否决权很多是行业常见的而且比较难通过谈判要求投资人放弃,但是有很多具体事项可以谈,最好让律师帮忙看。比如说,比较严格的否决权不仅要求公司的期权池大小和期权协议内容要股东会或董事会批,甚至还要在每次给员工授予期权时也要批准,这时只要创始人争取,投资人往往可以同意后者不需要再经过批准,以便提高公司运营的效率。 7. 投资人是否要求特殊权利:投资人通常会要求优先购买权(如果公司增发新股,或者其他股东出售股份)和共同售卖权(如果创始人出售股份),这些都是标准的做法而且可以接受。但是也有投资人要求超额的优先购买权 -- 即在有新股可以买时,其可以购买的比例超出该投资人与其他投资人之间的比例,这个权利涉及的百分比如果过大,会导致在公司未来下一轮融资时,该投资人有进行领投的绝对权利,这会让其他潜在的下一轮投资人对公司失去兴趣。但是如果这个超额百分比不大,则不会有该负面效果,而只是显示该投资人对公司有信心,希望下一轮时能够增加持股比例。 编辑于 2012-06-25 张亮 张亮 创业、互联网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 别稀释太多股权; 别找太多投资人; 确认投资人是一个真心支持你的人; 融资额可以保障公司达到第一个产品或业务里程碑,即可以展开下一轮融资; 最好有 3 个月的额外资金以应对不测。 发布于 2011-08-17 胡斌Steven 胡斌Steven 启明创投合伙人,关注互联网、无线、电子商务、消费品。求与各路产品经理学习 这不是一个一页纸能回答出来的问题,这里只能写个要点提纲,法律层面参考Benjamin的回答,心理方面参考张亮的回答,这里只说商业条款层面(非常粗略): 1) 公司估值、融资额、稀释比例:典型的A轮出让股份15-35%,价钱自己谈 2) 投资方的否决权:看看VC要一些否决权你是否能够接受,这些内容很多很碎 3) 董事会成员 4) 清算优先、赎回权、反稀释、创始人股权授予、共同出售权:这些往往有标准条款,不见得能争取什么,但是Founder要理解其含义 5) ESOP:期权池的预留 建议看看查力先生的书《给你一个亿》,这是我觉得最大白话由浅入深地讲创业者和VC投资的书,通俗易懂又颇具操作性,最适合国内的创业者看。或者看他的博客上也有书摘: 编辑于 2011-09-07 Will Wang Will Wang BAI VC 关于“融资表述时最容易让人不明觉厉的大词空词” 个人觉得,创业在融资的时候,下面这几个词,最好不要用,或者谨慎使用。 “勿用”的词,比较容易让人觉得其实你并没有想清楚,因为这些词太空了,根本代表不了什么,只会在中央文件里看到。 “慎用”的词,很容易让人觉得很牵强,这个世界上能被这么高度总结的公司是很少的。其实很多东西是不需要过度解释的,数据体现一切。 “可用”的词,主要是那些能够说明逻辑,讲清楚因果,或者列举可行计划的词,这些词有助于投资人了解公司增长的原因,接下去要做的事情,以及怎么做的问题。 “少用“的词,主要是那些能够清晰表述长期远景,尤其是能够展现出创新的点,或者是改造产业链条的角度,是应该提出来的。这些词,用一下,体现自己的理解。但是要少用,不要一直讲。 勿用: 1. 有机:有机结合,有机融合,有机升级 2. 立体:立体效应,立体协同,立体发展 3. 整合:化整为零,全面整合,双向整合 最可怕的是:“有机而立体的整合”。这句话说完,我基本就跪倒了。 慎用: 1. 平台:大平台,全平台,跨平台 2. 模式:独一无二模式,创新模式,超前模式,阿里模式 3. 系统:系统化操作,系统化改革,系统化优化 4. 入口:流量入口,消费入口,物联网入口 5. 颠覆:全面颠覆,彻底颠覆,完全颠覆 最可怕的是:“具有颠覆性创新模式的平台级入口”。这句话说完,我基本就躺下了。 可用: 1. 驱动:增长由##驱动 2. 节点:接下去的开发和上线节点是##3. 方式:采用##的方式,便宜的获取流量 1月份这波用户的增长,主要是由季节性高峰所驱动。接下来到3月底,我们会发2.0版,比较大的改动在于用户之间的IM我们会增加很多有意思的功能。之后在某某应用市场的合作和首发,我们能够比较快的获得一些流量,估计在10多万吧。这些内容,至少有些信息量吧。 少用: 1. 改变(具体) 2. 增量(具体) 新的B2B模式,改变了产业链,减少了中间环节,省出了10%的毛利空间。 分享经济,是用低Capex(比原先减少了90%的资本支出)的方式,创造的新的供应增量。 这两个词,是比较正向的,如果模式里面有这些成分,还是会吸引不少人关注的。 以上随笔心得,是希望1小时的聊天,发挥3小时的功效,对投融双方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