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关系中的暴力;爱的语言
![]() |
爱是仁慈的。我们以语言传达爱,必须用仁慈的话。
——盖瑞▪查普曼。
”
上周末下雨,整出好久没动的塔罗牌,摆了个爱情阵,窥测天机。
解到第三张时,我就停止了。
我拿到了隐士牌。
![]() |
讲这个呢,只是为了引出爱情,引出亲密关系。
最近在重看《爱的五种语言》,对于我这种爱能力缺乏的汪,说自己大有收获是不是显得很虚妄?
一位结婚20多年的妻子很平静地诉说道:“我伺候他20年,我不恨他,我不希望他有病有灾,可是我怨他,而且我再也不想跟他一起生活了。”
有时候,这种平静更让人觉得疼痛和悲伤。
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之间没有爱。
我们彼此都深爱着对方,可是我们又都读不懂对方的爱。
《爱的五种语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表达爱的方式,每个人也都有感受爱的方式。对同一个人来说,表达和接受爱的方式常常是一致的。
如果对方的表达跟我感受爱的方式不一致,那么也许我觉得——他不爱我了。
一个经常拥抱亲亲(接触型)的人喜欢上一个爱唠嗑、注重心灵交流的人,会怎么样?
TA不跟我拥抱,肢体接触少且被动——他也许不怎么喜欢我;
TA怎么没说几句话整个人就贴上来了,能不能好好聊天了?是不是只想跟我滚床单?
![]() |
是不是有点奇葩?
我很喜欢书中的比喻,亲密关系中,自己爱的方式就像母语,对方爱的方式像另一种语言,如果你不懂对方的语言,那么不过是自说自话,算不上有效沟通,自然也算不上真正“爱的表达”。
前不久在办公办公室,聊到亲密关系中,对方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你需要对方多点时间陪孩子,该怎么办?
有经验的和没经验的都诉之于发脾气。因为实践的效果告诉摆在那里,每次发完脾气,对方都能好转一段时间。
我不赞成这样,当然我也不爱争论。
<我不爱争论,但我喜欢辩论。>
这里聊一下我的个人观点和想法。
发脾气是个非常好用的工具,如果要归类,我会纳入“暴力”的势力范围。现在不是经常讲“非暴力沟通”么,非暴力的核心词语是什么?——暴力。
我这里说的暴力不止是行为上的,还情绪、语言与思想上的。
同事们笃定一个观点,当爸爸不管孩子或者角色缺位“人在心不在”时,我一定会炸了,一定要炸了,必须发脾气。
我说,发脾气不是最好的方法,效果有限,而且模式化后容易反复,多次的反复对彼此的心理能量都是巨大的消耗。
解析一下人为什么发脾气。
愤怒下的暴力似乎能给人以一种力量感。但其实,使用暴力的人很虚弱,因为TA没有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可以选择。如果暴力之后还无效,我不知道使用者还能怎么办?似乎这段关系要开始解体了。
暴力状态下的成人,心理上其实回到了“小孩”状态,“小孩”状态的最大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你必须听我的,你必须满足我的需要与诉求,不然我“撒泼”给你看。
有人说,我每次发脾气,都有效果啊!
是的,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多数是暂时的。你回到“小孩”状态后的攻击,会让他“严肃”地回到“成人”状态,孩子总是需要成人来安抚和照顾的嘛!但这当中被动改变的意味太浓,“成人”的他感受到的不是你的爱,而是你的指令、你的要求,这很关键。
这种模式形成后产生的短暂效果,是在消耗爱。你累,TA也累。
还有一种情况,很多人也一定经历过。当你回到“小孩”状态时,对方也用“小孩”状态来应对,会发生什么呢?吵架甚至打架!
我们的行动受父母的模式、自己的个性、我们对爱的认知、我们的情绪、需要和愿望所影响。
爱是一种选择,不能被强迫。指责、抱怨、批评和要求有导致分裂的倾向。久了你也许会得到对方的默许,他也许会做你要求他做的事,但那不一定是爱的表示。
我们当然可以决定爱或者不爱对方。但如果我们选择去爱,那么学会对方爱的语言,按照对方的方式去爱,将会使我们的爱最有效的表达出来。
另外,成熟的人(成人状态)能听得见对方爱的语言。能在对方的批评中,提取到对方的主要爱语的最清晰的线索。人们往往在自己最深的情感需要上,强烈批评自己的爱人。
只不过,批评是一种祈求爱的无效方式。如果我们学会了对方的语言,会采取一种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批评需要一个澄清,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能将批评转变成一个请求,而不是要求或命令。
所以,我推荐一下这本书。
有亲密关系困扰的,赶紧看一看;
结婚多年觉得生活“清汤寡水”的,可以看一看;
两个人浓情蜜意想更上一层楼锦上添花的,过来看一看……
![]() |
以上。
年轻的时候,
以为聊得来是一种情怀;
后来发现,聊得来是一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