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不过是接受度的问题
两个事情。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在豆瓣和微信读书喜欢标记、发书评。时间久了,即使作为不知名的用户,也有一些评论和互动。不过大多是反对意见的。当然,同意的话点歌赞就好,不同意才让人有驳斥的欲望。但是我却常常为反对者的语言方式和思路震惊。刚开始也有不开心,后来就淡然但也仍然有些在乎的。直到昨天,在微信读书《红与黑》的一句关于“于连是否对德瑞纳夫人和玛特儿小姐都是真爱”,我当时倾向于肯定回答,这时一位素不相识的读书人谨慎礼貌地回复到:
爱人两位,这个有待商榷,恐怕,真正的爱人就是德瑞纳富人一个。嗯,也要看各自对爱人的一个看法。
当时看到便大为开心,这种温和小心的措辞,让我觉得如果他是我身边第一次认识的朋友,一定是可以邀请一起去吃火锅的交情。本来写感想就不是为了非要说服所有人,-----只是寻求心有灵犀的认同者。就算讨论用上了和和气气和语气和心态,真是可爱极了。
另一件事是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分享知乎问答:
中国现在的年轻人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之间的代沟会不会比他们现在和自己父母的代沟要小?
回答者众。不过有几个回答私以为很有道理:解决代沟的最好办法是不要沟通。有些问题不是靠讲道理能够解决的。很多事情注定两代人之间各方面的差异不能取得认同感。
连朝夕相处几十年的父母还有代沟,更别说网上素不相识全国各地年龄职业各异的网友。
我以为我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们,有一个重要的优点就是具备不断学习、变通的意识和能力。尽量不偏颇。对新事物不了解也不会恶意褒贬。
有一次和微博上关于某问题起了争执,起先也很温和。后来三言两语过后,他抛出一句:
看了你的资料。你是河南人。怪不得。
好像一切尽在不言中···
对这种狭隘的人再也不想跳脚了。下定决心再遇到这种事,不会再有任何负面情绪,也满足他们的存在感,不删评论,统一回复:
你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