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一十九)
第四十九节 生存论死亡分析 1、死亡的存在论阐释的明确无误要知道,什么是在它的问题域中的,意识到什么是这种阐释不能追问的。 2、死亡最广义上是一种生命形式。生命是一种包含在世存在在内的存在方式。但是这种存在方式只是此在的存在论的变式。此在可以仅仅当做生命加以考察,从生物学生理学上获得关于生命的知识。 3、生物学的死亡研究是以某种存在论提法为根据的。在此意义上,死亡的存在论本质如何被生命的存在论本质规定?对这个问题的阐明需要考虑对此探究的先行概念。此在的存在论在生命存在论之前,此在的基本建构的特征又在死亡的生存论分析之前。此在有和任何生命一样的生理上的死亡。这种存在者层次上的死亡不是原始存在方式,而是这种存在方式所规定的。此在能够结束不作为本真的死,但是作为此在,不是简单的完结。如果是这样,就得把这种没有完结的死标示为亡故,死作为此在借以向死而在的存在方式的名称。那么就是说此在从不完结。只有此在在死的时候,才能够亡故。死亡的生存论阐释的基本方向得到保证,在医学上对亡故的研究会有存在论上的成果。就医学范围内,疾病和死亡也必须从根本上理解为生存论现象。(这是可能方向,他认为的医学对疾病和死亡的理解是什么?) 4、死亡的生存论阐释先于生物学和生命存在论。它是一切关于死亡的(传记-历史研究)和(人种-心里研究)的基石。死的各种类型的学问标画出体验死亡亡故的方式和状况,但这种类型学把死亡设为前提。死亡过程的心理学不是提供了死的消息,而是提供了垂死者的生的消息。这表明,此在在死的时候不在于对亡故的体验。对死的领会不在于对亡故的领会。在原始人那里,在它们的魔术和偶像崇拜对待死亡的态度中,对死亡的看法首先揭示、照亮的是对存在的领会,对此在之领会的阐释需要某种生存论分析相应的死亡概念。 5、另一方面,向终结存在的存在论分析不预先掌握对待死亡的生存上的态度。死亡被规定为在世的终结,不是说在存在者层次上,死后还会存在。向死而在不决定彼岸的可能性,同时也不决定此岸。有人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通过对彼岸的规定来教化此岸。把死亡分析就死亡作为每一个此在存在的可能性-一直悬临在此在之中-来阐释,死亡永远在此岸。只有把握了死亡的存在论本质,才能保障“死后是什么”的这个问题有意义。此岸的存在论的死亡阐释先于存在者层次上的彼岸的思辨。 6、还有一种死亡形而上学需要讨论,死亡如何和何时来到世间,死亡作为存在者全体的折磨和苦难能够具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不仅要先领会死亡的存在性质,还要分析存在者全体的存在论,还要说明折磨以及一般的否定性概念。 7、从方法上讲,生存论的死亡分析先于生物学问题,心理学问题,神正论和神学问题之前。对这种存在者层次的排除的分析,表明了存在论特征标画工作的空洞和形式。但人要注意到这丰富错综的结构。能在以本己的方式就属于此在的存在方式,本来就不能把此在作为现成事物通达,至于死亡就更不能期望很容易获得死亡的存在结构。因为死亡的确是此在别具一格的可能性。 8、为了是死亡分析严格,而不是随意的设想,就需要先行从存在论上标示出终结借以悬浮到-此在的平均日常状态的-存在方式。于是就需要使从前整理出来的日常状态展现。在生存论分析中会得到生存上向死而在的可能性,它基于一切存在论探索的本质。生存论的概念规定不能和生存上的情形混淆。涉及死亡更加如此,此在的可能性质依靠死亡最为鲜明的展现出来。生存论的说法只有整理出此在向终结存在的存在论结构才能说得清楚。 第五十节 标画生存论存在论的死亡结构 1、对亏欠、终结、整体性的考察得出,必须从此在的基本建构来阐释死亡之为向终结存在。而不是别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在此在之中由向终结而在组建起来的整体存在是何以可能的。过去的分析结论将操心视为此在的基本建构。操心展露为先行于自身-已经在世界之中-作为寓于世内存在者之中的存在。以此表明了此在存在的诸种存在论性质,生存、实际性、沉沦。死亡作为别具一格的意义属于此在之存在。向终结存在就必须从这些性质上得到规定。 2、首先要说明操心结构如何借助死亡现象绽露出来。死亡的操心结构。 3、在亏欠意义上理解此在终结的尚未,理解为最极端的,终极的尚未是不合适的。因为它把此在当成了现成存在。存在到头在生存论上指的是向终结展开,向终结存在。最极端的尚未具有此在向来对之有所作为的东西的性质。终结向来悬临于此在。而不是尚未现成的东西,不是逐渐缩减亏欠、缩减到快死的极致的亏欠。 4、有许多可能悬临在世的存在,还没有区分出死亡的悬临的特殊之处。这种悬临还容易让人误解死亡的悬临,理解为现成存在者,上手存在者和共同此在的存在者。但是悬临于前的死亡不具有这种存在方式。 5、死亡是此在本身向来不得不承担下来的存在可能性。随着死亡,此在本身在其最本己的能在中悬临于自身之前,此在的这种可能性完完全全以它在世为本旨。此在的死亡是不再能够此在的可能性,不再能够能在的可能性,不再能成为可能性的可能性。(现成、可能性、可能性的可能性)当这种不再成为可能性存在者的可能性悬临于自身,此在就被充分地指引向它最本己的能在了。在此悬临的时候,一切关联解除。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可能性是最极端的可能性。此在的能在越不过死亡的可能性,死亡是完完全全的-此在不可能-的可能性。作为这种消解可能性的可能性的悬临。死亡展露为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是与众不同的。操心结构在向死存在中有其最原始的具体化。(在这里,终结的可能性和下雨的可能性不一样,和此在可能性也不一样。下雨可能也不可能,这是一种不确定,此在可能,这个和不确定没什么关系,是可以能,先行展开,能超越自身达到先行,先行到来。而这里的可能性,也是可以能,但是悬临就有一种不确定了,这种不确定是到时的不确定。) 6、这种本己的,无所关联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是只要此在生存就被抛入这种可能性中。被抛入这种可能性,就是委托于这种可能性。死亡因此属于在世。对此首先和通常没有明确的知更没有理论的知。在畏这种现身情态中,被抛入死亡的状态对它展露地更原始更切中。在死之前畏,就是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无法逾越的可能性(能在)之前畏。对在世生畏,为能在生畏(】为什么生畏和对什么生畏有什么区别吗?说的各自是什么?被抛和委托是什么关系。)畏可以畏死,但不一定是畏死。不能把畏死和怕亡故混在一起。畏死不是个别人的偶然情绪,而是此在的基本现身情态,展开了此在作为被抛向终结存在而生存的情况。(每个此在都会有的)生存论的死这个概念作为,被跑向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和不可能逾越的能在存在就清楚了。这样就把这个概念和单纯的完结、对亡故的体验划分开来了。 7、向终结存在不是通过也不是作为-时而浮现出来的态度产生的,本质上属于此在的现身情态中展现出来的被抛境况。实际上向来在此在中-占统治地位的-对最本己的向终结存在-的知或者不知。仅仅表现出生存上能够能够保持这种向之存在的不同情形。实际上很多人的不知死亡不能否定向死存在的普遍性,它只能证明此在首先和通常以在死亡之前逃避的方式掩蔽最本己的向死存在。只要此在生存,他就在死着,只不过首先和通常以沉沦的方式死着。实际生存活动并不仅仅是一般地和无所谓的被抛的能在世(可能性),而且总也是消散在操劳所及的“世界”里了。这种沉沦着寓于某某存在,从茫然失措的状态中逃避出来-的情形表明,在最本己的向死存在中逃避。生存、实际性、沉沦标画出向终结存在的特征。因此对生存论的死亡概念具有组建作用。死,就其存在论的可能性着眼,奠基于操心。有了操心结构,才能在存在论上将死亡界说清楚。 8、若向死存在原始地本质地属于此在的存在,那么它在日常生活也可以展示出来,虽然是非本真的方式。向终结存在应为-此在在生存上的整体存在-提供生存论上的可能性,那么就能验证操心是此在整体结构的整体性的存在论名称。在此首先需要把此在最切近的具体化,即此在在日常生活中的联系展现出来。因为到此为止操心和向死存在的联系还不够充分。 第五十一节 向死存在的日常状态 1、日常平均的向死存在的揭示是依循之前获得的日常状态的结构来的。在向死存在中此在对自己的别具一格的能在有所作为。常人 是在公众解释中组件起来,通过闲言道出自身。所以闲言一定会公开出日常此在向自己解释其向死存在。构成解释的总是领会,总也是现身着的有所情绪的领会。(领会一定带着情绪啊,牢记)在常人的闲言中,现身领会如何展开向死存在。常人如何-领会着-对此在的-别具一格的可能性有所作为?什么情绪向常人开展出委托给死亡的情形?开展方式是什么? 2、公众意见把死亡认为不断摆到眼前的事件。死亡作为熟知的事件照面。作为一种事件,死亡保持在描述日常照面者的不触目状态中。对此早有解释。说出的,有所保留的话是:人总有一死,只是自己还没碰到。 3、对有人死了的分析展露出日常向死存在的存在方式。死亡被领会为不确定的东西,这个东西必定从某处来到,尚未现成,因此还没有威胁。有人死了散播意见,仿佛是死亡碰上了常人,每个人如此领会的时候都会觉得不是我。常人是无此人。死被磨平为摆到眼前的事件,虽然碰上此在但是却不属于任何人。两可被闲言固有,也被说死的闲言固有。死本质上不可替代的我的死,被扭曲为对常人的事件了。死亡被理解为是偶然事件。当做现成的东西掩盖了其可能性,掩盖了无所关联和不可逾越的环节。别具一格的能在就失去了自己的地位。常人提倡这类做法、提供了安定、增加了向自己掩藏其本己向死存在的诱惑。 4、有所掩藏地在死面前逃避,顽固地统治日常生活,乃至人们还告诫临终者相信它逃脱死亡,不久将回到有所操劳的世界的安定的日常生活。这种说法帮助他更加掩盖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可能性。通过这种办法回到此在,摆脱不在此在的畏惧。常人就以这种方式对死亡的持续安定而操劳。这种安定不仅对临终者有效,还对安慰者有效。为了不打扰为之操劳的心安理得和安定,公众意见还会对此加以防范。(沉沦为什么会是安定呢?) 5、这种安定作用吧此在从它的死亡中排除出去。在这种安定之举的同时,人们还以保持沉默的淡然处之的方式调整这人们必须对待死亡的方式,由此获得尊重。对公众意见来说,想到死已经是胆小和不可靠的遁世,也就是不应该想到死。常人不让-畏死的勇气-浮现。常人把畏死当成一种对来临事件的怕,这种两可的畏被当做软弱,相反勇敢的此在不应该是这种软弱。按照常人的看法,对死亡漠然处之是理所应当的。这种优越的淡漠把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能在异化了。 6、诱惑、安定和异化标识着沉沦的存在方式。日常向死而在作为沉沦是在死面前的持续逃遁,此在一向本己已经死着,但是此在把这个事情掩盖起来(掩盖的动机是什么),它把死亡改造成日常摆在他人那里的死亡时间,这个时间有时使我们清楚自己还活着。凭借在死面前的逃遁,表明了常人本身也意向是向死而在。其样式是为一种针对其生存的最极端的可能性的无动于衷的操劳。 7、下文将尝试更充分地阐释沉沦对向死存在的逃避。从而确保向终结存在的生存论概念。上文已经阐明了在什么面前逃遁,依据逃遁的东西,就必定会从现象上筹划出-闪避着的此在本身-如何领会它的死亡。 第五十二节 日常向死存在和充分的生存论死亡概念 1、在生存论刻画中,向终结存在被规定为向本己的、无所关联的、无法逾越的能在存在。此在把自己带到生存的不可能上面来。然后在此在具体化的日常生活中展露出来。向死存在在日常此在中表现为对死的有所闪避。之前的工作是从对死亡的存在论结构进行标画过度到日常此在。现在通过日常此在向终结存在的补充说明,来获取充分的-生存论死亡概念(之前的说法哪里不充分了呢】) 2、对日常向死展开的说法:人总有一天会死,但暂时尚未。前一节分析了人会死,后面半句日常状态承认了对死的某种确知。死作为别具一格的可能性作为某种东西悬浮如此在。但是不怀疑的确知不是对某种东西的确知。日常状态在这种两可的承认死亡的确知中遮蔽死、削弱死、减轻被抛入死亡的状态。 3、有所遮蔽地在死之前闪避,就其本来意义说,对死亡并不是本真地确知,但它又是某种确知。 4、确知就是把它作为真的存在者持以为真。真理意味着被揭示状态。被揭示状态基于此在的展开状态。此在作为展开和展开着的存在者本质上在真理之中。揭示存在者的被揭示状态是派生意义上的真。 5、确知的一种样式是确信。确信是此在通过被揭示的真的事情本身的见证来规定它向这个事情有所领会地存在、展开。持以为真基于被揭示的存在者本身,就这样得到揭示的存在者的适当性来看作为向这一存在者的展开变得透明了。这和随意编造的对一存在者的观点缺乏此类特点。(不还是面临真理不是主观随意的问题吗?众多解释如何固定在某一个作为真呢?】) 6、确知、持以为真要隶属于真理的需求。真理要从有待开展的存在者和作为开展的存在者两方面进行。不同的存在者会有变化,现在对确知死亡的分析,这种确知会表现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对此在的确知。 7、日常此在通常遮蔽三元可能性。这种遮蔽说明了此在作为试几次在在不真之中。所以,在此基础上的对向死而在的确知是一种不适当的持以为真,而不是怀疑意义上的不确定、不确知。这种不适当的确知状态中的对确知的东西始终处于遮蔽状态。人们把死亡领会为周围世界的照面。那么由此得出的确知就和向终结存在无关。 8、人们说死的到来是确知的。但是人们忽略了这个确知得以确知的可能性,向来是确知它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能在。人们对死的确知造成错觉,似乎确知它的死。人们经验到他人的死,死是无可否认的经验事实。 9、日常向死而在领会这种奠定的确知是在尝试思考死亡的时候获得的。即使是以批判的审慎态度进行时候也是一样。人皆有死的确知是最高程度的可能性或然性,和绝对确定可知不同。死只有经验上的归纳上的可知性。赶不上最高程度的确知,即是理论认识领域的确知。 0、这样批判地规定死亡的确知与悬临的时候,首先显现出来的是对此在的存在方式和它的向死而在的误解。这种误解刻画了日常状态的特征。亡故作为摆到眼前的事件只是经验上的确知,不决定对死的确知。这样的描述就没有将死亡所存在的那样,所是的那样对死有所确知。即使只从经验上来谈这种确知,根本上此在不是固着于摆在眼前的死亡事件而不进入到超验的。即使在闪避自己的死亡的时候,日常向死存在所确知的事情和纯理论思考中可能持以为真的事情不一样。日常状态掩盖这个不懂。值钱提到的日常的貌似大无畏地面对死亡骑士小心翼翼地操劳于确知事情的优越的现身情态。承认了比单纯经验确知更高的确知。人们确知的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闪避了死亡,在闪避中保持自己。所以从它所闪避的方面证明,必须把死领会为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不可逾越的、确知的可能性。 11、人们说死确知会到来但暂时尚未。暂时尚未否认了死亡的确定可知。但是并不单纯是否定,还是常人的一种自我解释,它借助这种自我解释吧自我引导向当下可通达的、可以操劳的事物。日常状态受迫于操劳活动的紧迫性,放开乏味的无所作为地想死的羁绊。死被当下的操劳活动推迟到后一天。于是常人掩盖了死亡的确定可知的特有性质-死随时随地都是可能的。死亡的确知和随时的不确知一同呈现。日常存在赋予这种不确定性以-确定性来逃避这种不确定性。方法是它将切近日常的紧迫性和可能性推到死亡的不确定性上来。而不是计算亡故的日期。此在反而逃避这种确定性(西方人逃避算命吗?) 12、这样掩盖起不确定性也累积确定可知性。死亡最本己的可能性掩藏起来了。这种可能性质是确定的同时又是不确定的。 13、对常人关于死亡、及其悬浮而入此在的方式的-日常话语,所进行的充分阐释引导我们揭示确定可知和不确定性两种性质。所以带目前为止,死作为此在的终结,那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作为本身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 14、对向终结存在的生存论结构进行界说是为了把此在能整体地作为此在存在的存在方式找出来。日常此在向来已经向终结存在-不断地以逃遁的方式展示对死的理解。这表示出整体存在的终结不是亡故。此在作为向死而在的存在者。它极端尚未总被包括在自身之中了,其他一切还都在极端尚未之前(还是之后?)。从先行于自身之中取出的尚未和操心结构一样,并没有反对此在能够整体存在,先行于自身使得向终结存在得以可能。操心作为此在的基本建构,死亡作为此在的最极端的可能性,它们的联合使得我们向来所是的存在者的可能整体存在成为可通达的和有意义的。 15、但是这个整体存在问题还没有解答完毕,只是得到了保证。向死存在基于操心结构,此在作为被抛在世的存在向来已经委托给死。只要它没有亡故,它就在死着。它在向死存在中总以做了决断。日常沉沦着在死之前闪避是非本真的状态,它奠基于本真的可能性。非本真状态是指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此在可能错置自身于其中且通常如此。但此在并非一定与始终错置自身。因为此在生存着,所以它向来从它所是的和所领会的可能性方面-来规定自己所是。所以它规定自己可以是常人也可以是本真,看它领会到什么样的可能性。 16、此在能够本真的领会它的死。只要这一点没有理清楚。非本真的领会就缺乏一个基础,整体分析也就不全。 17、本真的向死存在意味着此在的生存可能性。这种存在者层次上的可能性的能在必须在存在论上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