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埋线治疗荨麻疹 | 临床医案
拔罐埋线治疗荨麻疹
中医临床医案
李女士,40岁
初诊2010年4月2日
【主诉】反复发作性荨麻疹3年,加重3日。全身大片淡红色风团,以四肢头面较重。
【现病史】3年前因淋雨后,皮肤出现淡红色风团,后出现瘙痒,伴畏寒肢冷。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等后皮疹消退。此后每遇冷发作,服上药无效。此次因感受风寒复发。
【脉诊】脉沉细。
【舌诊】舌淡、苔薄自。
【辩证】证属血虚生风,复感风寒。
【治则】治以祛风止痒,养血润燥为主。
【取穴】神阙、肺俞、膈俞、肝俞、脾俞。
【治法】神阙穴拔罐,用闪火法迅速将火罐扣在神阙穴上,3-5分钟后取下,用同样方法连拔3遍。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配合背部俞穴埋线,2周一次。
【疗效】1小时后瘙痒开始减轻,风团逐渐缩小,持续治疗2周,后随访患者半年内未见复发。
医案分析
荨麻疹古代称之为风湿疙瘩、风疹块、瘾疹、风瘙瘾疹等。本病最早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
明《证治要诀》认为“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会导致本病的发作。
清《外科大成》根据本病非完全由外感风邪所致,提出治疗“宜凉血润燥”,“慎用风药”。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多年不愈,病因复杂,多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气滞血瘀;或平素体弱,慢性疾病耗伤肺脾之气,加之风邪外袭,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相搏而发病。中医辨证以虚实夹杂为多。当从风从瘀论治,针灸以祛风止痒、养血活血、调和营卫、疏肝解郁为原则,用神阙穴补肾以调理先天,用背俞穴来调理五脏六腑之气血,标本同治。
神阙穴,为任脉之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连心脏,中经脾胃。下通肝肾,与督脉一源三歧,故有“脐通百脉”之说。脐下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故神阙穴神经敏感度极强,因此刺激神阙穴及周围组织,效应极其敏感,可通过神经反射激发调节人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病目的。
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免疫力低下,故容易受到体内、外致病因素的侵害而发病,通过刺激神阙穴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防止慢性荨麻疹复发的一个重要方法。
背俞穴选用肺俞、膈俞、肝俞和脾俞,肺俞穴祛风补虚、调补肺气;肝藏血,肝俞可疏理气机以调血;膈俞为血会,有活血祛瘀之效;脾俞健运脾胃,化生气血以调理后天。
“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金匮要略·水气病邪脉证并治》
“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疹。”——隋《诸病源候论·风瘙隐疹候》
“世医论瘾疹……内则察其脏腑虚实,外则分寒暑风湿……”—— 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瘾疹证治》
中医临床医案
李女士,40岁
初诊2010年4月2日
【主诉】反复发作性荨麻疹3年,加重3日。全身大片淡红色风团,以四肢头面较重。
【现病史】3年前因淋雨后,皮肤出现淡红色风团,后出现瘙痒,伴畏寒肢冷。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等后皮疹消退。此后每遇冷发作,服上药无效。此次因感受风寒复发。
【脉诊】脉沉细。
【舌诊】舌淡、苔薄自。
【辩证】证属血虚生风,复感风寒。
【治则】治以祛风止痒,养血润燥为主。
【取穴】神阙、肺俞、膈俞、肝俞、脾俞。
【治法】神阙穴拔罐,用闪火法迅速将火罐扣在神阙穴上,3-5分钟后取下,用同样方法连拔3遍。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配合背部俞穴埋线,2周一次。
【疗效】1小时后瘙痒开始减轻,风团逐渐缩小,持续治疗2周,后随访患者半年内未见复发。
医案分析
荨麻疹古代称之为风湿疙瘩、风疹块、瘾疹、风瘙瘾疹等。本病最早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
明《证治要诀》认为“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会导致本病的发作。
清《外科大成》根据本病非完全由外感风邪所致,提出治疗“宜凉血润燥”,“慎用风药”。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多年不愈,病因复杂,多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气滞血瘀;或平素体弱,慢性疾病耗伤肺脾之气,加之风邪外袭,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相搏而发病。中医辨证以虚实夹杂为多。当从风从瘀论治,针灸以祛风止痒、养血活血、调和营卫、疏肝解郁为原则,用神阙穴补肾以调理先天,用背俞穴来调理五脏六腑之气血,标本同治。
神阙穴,为任脉之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连心脏,中经脾胃。下通肝肾,与督脉一源三歧,故有“脐通百脉”之说。脐下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故神阙穴神经敏感度极强,因此刺激神阙穴及周围组织,效应极其敏感,可通过神经反射激发调节人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病目的。
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免疫力低下,故容易受到体内、外致病因素的侵害而发病,通过刺激神阙穴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防止慢性荨麻疹复发的一个重要方法。
背俞穴选用肺俞、膈俞、肝俞和脾俞,肺俞穴祛风补虚、调补肺气;肝藏血,肝俞可疏理气机以调血;膈俞为血会,有活血祛瘀之效;脾俞健运脾胃,化生气血以调理后天。
“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金匮要略·水气病邪脉证并治》
“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疹。”——隋《诸病源候论·风瘙隐疹候》
“世医论瘾疹……内则察其脏腑虚实,外则分寒暑风湿……”—— 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瘾疹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