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19
哈佛和MIT合作的可视化日本公开课太有趣了! 完全刷新了我对历史学的认识。从时间上来看,不是闷在上古历史书堆里的孔乙己,而是充满活力跟当下紧密相关的学科。从空间上来看,之前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外国人要研究中国历史,为什么中国人要研究日本历史,但某一个国家的历史肯定不是割裂的,并不是单一的日本的历史,而是将日本放在整个现代世界史中来看。从学科上来看,历史学并不是只有材料的考证和堆积,就像肌肉必须要有骨架一样,历史的每一个关节都有和其他学科勾连的可能,同时新的技术和史料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日本历史是个槽点很多,既被认为独特无法解释,但是又有其规律和机理的东西…… 今天刚刚看完了第一部分。 第一个部分讲的是1853年佩里叩关后日本开国。 通过展示日本和美国两边的历史图片,探索双方对这场相遇的态度以及对之后历史走向的影响。美国人这边的图片比较精美,认为佩里代表着上帝的基督教的荣光去探索新的土地,并且主要是由随行的艺术家和摄影师完成的。日本这边的图片更加有意思,黑船来航震慑了整个日本社会,无数民间艺术家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描绘,在他们眼中美国人代表荣光的黑船跟恶魔一样,佩里被描绘得像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鬼面具,同时这也是他们第一次有了世界的概念,他们好奇地描绘着西方的所有事物,从武器到制服,还包括西方军队中随行的殖民地随从等等。 佩里第二次来到日本时日本已经同意了开放港口,与中国不同,日美双方以比较温和的方式解决了冲突。除了我一直以为的文化冲突之外,实际上在开港之后,双方更多地展现了对不同文明的好奇,他们对陌生的文明有了很多探索和想象,都凝聚在了这期间创作的画作上和双方互赠的礼物上。美国人向日本展示了最先进的技术和武器,日本人积极地吸收,也认识到成为军事强国的紧迫性。也正是这样日本后来成为了将西方军事力量和本国的军国主义结合的帝国,这中间又有很多神奇的点。 最有趣的是对图片的使用,课程中并不是一板一眼地看图说话,还看到了很多图片背后的东西,让人有更多遐想的空间。比如从展示的图片看起来日本和美国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达成了一致,但是和文字材料对比就会发现,日本内部实质上是经历了无数的争论和挣扎。选择开放的幕府政府会不会想到仅仅半个世纪后他们就会因为这个决定而倒台呢? 而到了明治时期,商业版画非常流行,展示了当时日本相当西化的社会生活,但是实际上日本当时平民阶层的生活水平并没有达到那个水准。商业版画作为大众消费品,不一定展示了真实的社会风貌,但是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平民阶层的期待,他们理想中的生活。而商业版画本身作为商品也凝聚了商业和资本的力量。 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一样,不只是被动的展示,其本身也是社会力量的载体。 第二部分关注的是日俄战争签订和平协议以后日本国内日比谷公园的抗议暴动事件。不得不佩服这个历史学家,看得我简直要泪流满面…… 历史学家最关注的就是irony或者puzzle,在这次群体性事件就非常有趣:为什么一开始支持日本战争的群众后来竟变成抗议的暴民?为什么为了庆祝战争胜利和和平的公园短短几天后竟变成暴动的场所? 另外,Andrew Gorden还比对了一下不同的史料,关于暴动人群的阶级成分,官方的叙述和独立媒体的图片有不同的看法,究竟哪个更有可信,就要更精细地分析材料的来源和动机。 更有趣的是他分析为什么这些不同的人群会聚合起来呢 是他们有共同的利益诉求还是不同的利益诉求刚好有了同一个出气筒呢?他从本次游行的target来看,运用到了地图。分析警察署的时候特别有意思,人群对东京警察署的攻击特别激烈,但是这不仅仅是警察署的问题。(对啊 这种问题不是这么简单的 总感觉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的感觉好爽……) 而是当时日本为了显示国民开化而加强国内控制,并且模仿法国警察署设置的结果,这样的空间分布,既是一种权力象征,又有脆弱性给群体运动有了空间…… target还包括有轨电车 压缩了人力车的生存空间 给底层民众生活带来压力,这些都表明民众借由这次暴动表达的是政府过度控制的不满,他们期待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和经济回报,democracy。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始终忠诚于天皇——》教授得出的结论是 这是从底层反映出的日本imperial democracy的倾向……这个故事太有趣了! 第三部分关注的是1920s到1930s 日本的大众文化以及最终导致日本走向二战的原因。有趣的是通过资生堂的广告插图来反映当时日本的消费文化,日本对于西方时尚的追求,日本女性形象的分类和变迁。有些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是传统的保守的,但实际上也带有现代化的色彩,比如日本的和服和缝纫机的流行。女性的形象也很多样,职业女性的形象也慢慢越来越多(很多学者从女性学的角度来研究历史的变动,也是很有意思的,相较于男性稳定的社会角色,女性的形象可以看作一个变量,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变动)。 关于日本走向二战的原因,Andrew Gorden提到,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是日本割裂其传统,日本普通民众被政府蒙蔽而做出的极端行为,但是Andrew认为并不是这么简单的,战前日本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社会工人运动的兴盛,表明社会已经有力量了,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政府左右的。关于日本本国民众和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这场战争的认知,在Young的 Japan's Total Empire里面解释得很好。 本期课程结束。接下来是东京大学教授上的Visualzing Postwar Tokyo。 赶快看完这期课程我就不乱晃了!申请季越来越近了!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最感兴趣的道路是到美国读文科,这半年来各种起起伏伏的焦灼的心情,无聊课程的反感以及独处时的孤独都在阅读和听课中得到了最好的消解,并常常能从中感到扎根于真实的世界中的快乐,感受到稀松平常的时间下面时时刻刻变动的力量。我似乎能辨别的出来这种很持久不易得又不足为外人道的愉悦,开始慢慢排斥先前的习惯。发朋友圈和刷朋友圈的欲望越来越低,逛街 去迪士尼 吃法餐 旅游 消费的愉悦变成和吃便当一个等级,听国际商法的商业模式课和语言学子虚乌有的框架模型简直让人无聊死了,想到未来可能在拉客户、整数据、做商业模型ppt就整个人发怵,海外党课小组的任务既无聊又虚伪……但是我明明还没有开始学…………相较之下最快乐的时光是读历史学和社会理论 读新教伦理 和钟老师聊天 今天的公开课这些短暂的时光 让人不焦灼也不感到孤独也不需要消费一下补偿自己的劳动。未来也许要为了养活自己去企业工作,但是在条件允许之下应该尝试一下,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我这样的外行人,就算再激动也还只是眼高手低,文科学术究竟有没有价值,文科博士的生活苦还是不苦,这都不是我现在应该想的或者有能力批判的事情。而真正开始做研究的快乐和痛苦也不是现阶段的我可以意淫出来的。我应该做的是减少白日梦的时间,补充自己最缺少的问题意识,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某一段时间的研究做尽量多的了解。凭着兴趣来,实在干不下去可以再换,如果你真的聪明的话不愁养不活自己的。 另外发现人如果有个性一点又不怕孤单寂寞的话真的会自由快乐很多。性格温和是一回事,迎合别人是另一回事。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我做深度的交流,你说你跟一个天天吃喝玩乐的人聊再多有什么意义,你说你跟一个健身美妆博主聊营销对你的事业有何意义,你说你跟一个第一次见面的社会人聊你关心的学术问题有什么长进!我很好聊天平易近人但是我应该高冷一点节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