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与赞美诗
数个月来我一直在期待着这样一部电影,它是不落窠臼的类型片,摆脱市面看似种类繁多实则千人一面的传统套路;且富有可供挖掘的内涵,而非仅供泛泛观之的片子。继《降临》之后,《摔跤吧!爸爸》满足了我的期望。
这部电影对观影者的号召力是显而易见的。阿米尔汗——不止一位女性先后向我表示阿米尔汗是或着曾是她们的男神,以及在我看来略显冷门的体育题材。作为Client.Eastwood的拥趸,聚焦摔跤运动的《Dangal》不难使我想起2002年的《百万美金宝贝》。被阔别已久的题材吸引,且怀着对印度歌舞片的美妙憧憬,我踏入了电影院。
本片并无歌舞,兴许是碍于影片时间所限,而且在取材摔跤运动片中穿插舞蹈难免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不过这种取舍并没有冲淡印度电影给人们留下的奇幻印象——配乐与情节衔接的天衣无缝,且剧中不乏如《三个白痴》片头《风一样的男人》那般的唱段,坦白讲,这些唱段对电影情节的推动作用宛如给汽车装上飞机引擎。往往一曲终了,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的桥段并不鲜见,对该处陌生者可自行回忆《狮子王》,具体点说是《狮子王》里的《Hakuna matata》。必须着重强调一下唱段的缘故在于,我甫一坐定,霎时觉得这配乐与往常有些不同,相比于Hans Zimmer的馥郁清扬以及Alexandre Desplat的奔放洋溢,该剧的配乐无异于摇滚之于流行。刚开始时觉得有些聒噪,散场后才拍手叫绝:配乐对情节显见的推动和提拉作用在我看过的电影中实属罕见。而且我非常喜欢歌声骤然响起时慢放的长镜头。
并不是很想赘述情节,更愿意直接谈谈我的观感。如前文所述,剧情在配乐的带动下以飓风般的速度推进,穿插者紧张刺激的摔跤比赛,观众在整个过程都被一种亢奋的状态所笼罩,兴致高昂。难能可贵的是,该片在疾速的情况下强调了对情感变化的细节勾勒,从面部特写可以展现的出。不得不称赞阿米尔汗的演技,实在是看不出来在表演,眼神、乃至眉毛挑起的不同高度和曲率都唯妙唯肖。
观影前我已了解到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经历改编,属于严格的体育传记类。观影过程中我五次三番地怀疑,惊诧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竟可以如此曲折、富有戏剧性。女主人公的父亲即是个个性鲜明的人,“为了女儿与全世界为敌”,身为昔日的全国摔跤冠军以一己之力将女儿们从印度女孩惯常的“14岁结婚、终日与锅碗瓢盆作伴、相夫教子”的生活轨迹摆脱出来,其间受到了周遭街坊的不解与讥笑、数不尽的冷眼。他的初衷,是期望女儿为国争光,代表国家参赛并夺得金牌,使印度国歌响彻整个运动场。在这一夙愿和宏愿的感召下,他苦心孤诣地训练两位女儿,使她们走上与常人不同的、看似受钳制实则是超越现状的摆脱桎梏的道路。考虑到印度重男轻女的国情,这种在极端背景下追求国家荣光与自由的行为,无疑是对对女性固有思维的漂亮的反击,甩了那些男女不平权论者一记响亮的耳光,且对于听者而言还比较悦耳。“你的胜利不是你一个人的,是所有不愿意一辈子面对锅碗瓢盆的女孩子的榜样。”马哈维亚对吉塔说。这部影片以及这一事件对印度民族观念的觉醒影响想必一定是宏大且深远的,如片尾字幕所证实的那样。
父亲马哈维亚是位颇为固执的人,因为观点不和敢于与国家主教练公然叫板,事后证明马哈维亚是正确的。然而他为了女儿吉塔在国家队的运动生涯顺利愿意忍气吞声,兀自饮冰。当走出乡村泥地训练场的女儿拥向“现代的”的摔跤姿势丢弃了昔日的”过时的“训练技巧时,由于观念不和父女不再讲话,再到比赛前父亲言简意赅且观点独到的条条建议为女儿采纳实行且行之有效。父女关系的波折及其反映出的人物性格契合人们的普遍认知且细微之处更耐人寻味。
写到此处,我不禁想起了Melvile《the Whale》里那段时隔多年仍念念不忘的话。“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能迅速恢复他们原本强大的精神和体力。伟大人物刹那间所积聚的沉重痛苦,往往等于俗骨凡人终其一生所经历的全部平淡痛苦之总和。”
5月16日2017
十七画生
于南苑
这部电影对观影者的号召力是显而易见的。阿米尔汗——不止一位女性先后向我表示阿米尔汗是或着曾是她们的男神,以及在我看来略显冷门的体育题材。作为Client.Eastwood的拥趸,聚焦摔跤运动的《Dangal》不难使我想起2002年的《百万美金宝贝》。被阔别已久的题材吸引,且怀着对印度歌舞片的美妙憧憬,我踏入了电影院。
本片并无歌舞,兴许是碍于影片时间所限,而且在取材摔跤运动片中穿插舞蹈难免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不过这种取舍并没有冲淡印度电影给人们留下的奇幻印象——配乐与情节衔接的天衣无缝,且剧中不乏如《三个白痴》片头《风一样的男人》那般的唱段,坦白讲,这些唱段对电影情节的推动作用宛如给汽车装上飞机引擎。往往一曲终了,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的桥段并不鲜见,对该处陌生者可自行回忆《狮子王》,具体点说是《狮子王》里的《Hakuna matata》。必须着重强调一下唱段的缘故在于,我甫一坐定,霎时觉得这配乐与往常有些不同,相比于Hans Zimmer的馥郁清扬以及Alexandre Desplat的奔放洋溢,该剧的配乐无异于摇滚之于流行。刚开始时觉得有些聒噪,散场后才拍手叫绝:配乐对情节显见的推动和提拉作用在我看过的电影中实属罕见。而且我非常喜欢歌声骤然响起时慢放的长镜头。
并不是很想赘述情节,更愿意直接谈谈我的观感。如前文所述,剧情在配乐的带动下以飓风般的速度推进,穿插者紧张刺激的摔跤比赛,观众在整个过程都被一种亢奋的状态所笼罩,兴致高昂。难能可贵的是,该片在疾速的情况下强调了对情感变化的细节勾勒,从面部特写可以展现的出。不得不称赞阿米尔汗的演技,实在是看不出来在表演,眼神、乃至眉毛挑起的不同高度和曲率都唯妙唯肖。
观影前我已了解到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经历改编,属于严格的体育传记类。观影过程中我五次三番地怀疑,惊诧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竟可以如此曲折、富有戏剧性。女主人公的父亲即是个个性鲜明的人,“为了女儿与全世界为敌”,身为昔日的全国摔跤冠军以一己之力将女儿们从印度女孩惯常的“14岁结婚、终日与锅碗瓢盆作伴、相夫教子”的生活轨迹摆脱出来,其间受到了周遭街坊的不解与讥笑、数不尽的冷眼。他的初衷,是期望女儿为国争光,代表国家参赛并夺得金牌,使印度国歌响彻整个运动场。在这一夙愿和宏愿的感召下,他苦心孤诣地训练两位女儿,使她们走上与常人不同的、看似受钳制实则是超越现状的摆脱桎梏的道路。考虑到印度重男轻女的国情,这种在极端背景下追求国家荣光与自由的行为,无疑是对对女性固有思维的漂亮的反击,甩了那些男女不平权论者一记响亮的耳光,且对于听者而言还比较悦耳。“你的胜利不是你一个人的,是所有不愿意一辈子面对锅碗瓢盆的女孩子的榜样。”马哈维亚对吉塔说。这部影片以及这一事件对印度民族观念的觉醒影响想必一定是宏大且深远的,如片尾字幕所证实的那样。
父亲马哈维亚是位颇为固执的人,因为观点不和敢于与国家主教练公然叫板,事后证明马哈维亚是正确的。然而他为了女儿吉塔在国家队的运动生涯顺利愿意忍气吞声,兀自饮冰。当走出乡村泥地训练场的女儿拥向“现代的”的摔跤姿势丢弃了昔日的”过时的“训练技巧时,由于观念不和父女不再讲话,再到比赛前父亲言简意赅且观点独到的条条建议为女儿采纳实行且行之有效。父女关系的波折及其反映出的人物性格契合人们的普遍认知且细微之处更耐人寻味。
写到此处,我不禁想起了Melvile《the Whale》里那段时隔多年仍念念不忘的话。“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能迅速恢复他们原本强大的精神和体力。伟大人物刹那间所积聚的沉重痛苦,往往等于俗骨凡人终其一生所经历的全部平淡痛苦之总和。”
5月16日2017
十七画生
于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