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滞定型”的反抗——评杰梅茵▪格里尔的《女太监》
摘要: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是实质存在的,可悲的是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很多女性却不自知。女性“滞定型”的塑造不是某一个阶段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女性“滞定型”的形成是从婴儿到家庭整个过程中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共同“阉割”所促成的。甚至连最后希冀的美好爱情的神话也不过是利他主义掩盖下的利己主义,其导致的后果就是从迷恋走向憎恨,但在此过程中,女性仍保持被动的角色。长期的两性博弈使得女性愤懑的加重逐渐演变成了反抗,但是反抗并不具有实质性作用,唯有革命,才是改变现状的唯一道路。
关键词:“滞定型” “阉割” 反抗 革命
杰梅茵•格里尔1939年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在墨尔本大学完成大学学业,接着又在悉尼大学获得英语硕士学位。1964年,她获英联邦奖学金,在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长期生活于英国,现为瓦维克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研究教授。20世纪60年代后期,她开始投身于女权主义运动,成为一名勇敢的女权主义斗士和卓越的女权主义作家。《女太监》是杰梅茵•格里尔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她最重要的女权主义作品之一,出版不久就引起巨大反响,从1970年到1989年,再版18次,并被译成10余种文字,被视为“现代经典”。本书共分5个部分:肉体、灵魂、爱情、憎恨和革命。作者以大无畏的批判精神,以锐利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以如匕首投枪般的文笔,向男权社会和传统思想宣战,指出女性时刻囚禁于精神牢笼之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活力,从而变成“被阉割的人”,即“女太监”。书中“持续地流动着愤怒的力量”,当时有人称它是“迄今为止最棒的女权主义著作”,“让我改宗换教,信仰了妇女解放运动”。
一、何为女太监
我们对“太监”一词并不陌生,中国自唐代开始,就有太监这个官职。古人常将“太”字写作“大”字。“大监”也写作“太监”。各种官府的主管都称“太监”, 其下有少监、监丞。《辽史▪百官志》载,辽代南面官诸“监”职名中,有“太监”之称,但是在具体称呼上,仅称监,如太府监。元代的机构多有“太监”一官(如仪文监、典牧监、典室监、太府监等均设太监)。明代太监就是指古代中华文化圈(包括中国、朝鲜、越南等国)中被阉割生殖器后失去性能力,专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明代诸监不设此官,但在宦官统管的二十四衙门中专称某某太监,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清设总管太监为宦官首领,隶属于内务府。
也就是说,在元代之前,“太监”一词与宦官毫无关系。到明代,“太监”一词开始与上层宦官有所联系。清代以后,太监与宦官才成为同义语。 直到如今,我们对太监的定义是指古代中华文化圈(包括中国、朝鲜、越南等国)中被阉割生殖器后失去性能力,专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
顾名思义,女太监就是指“被阉割”的女性。杰梅茵这本书中的“阉割”与前面我们所讲到的古代中国的“太监”的阉割生殖器并不相同,这里的“阉割”是以西方女性为讲述背景,从出生到成立家庭的一生中受到各种束缚与禁忌。“正如从前的委婉说法‘性关系’所昭示的那样,性行为本身就是探索的方式:从来劝诫女性所拒绝接受的东西,正是她对性欲探索的要素。人们不禁教导她在性接触当中不要接受这个要素,而且从婴儿时期起在她与人的一切接触当中(这之间的联系通过潜意识的方式才可理解)都不要接受这个要素,结果,等到她意识到她的性欲时,已形成的模式有足够的惯力抗拒 新的欲望和好奇的形式。这就是女太监这个词所指的情况。”
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其实不过是表述和合理地说明现状的另一种方式,在这个理论中,女性的消除性欲过程被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的理论阐释为缺少性器官。如果我们坚持认为女性特征的偶然性是条件作用的产物,那我们就必须证明女性和男性的两极分化是实际存在,但并非必然如此。我们不可能承认女性是不完整的、是低男人一等的,但是如何了解女性被“阉割”的过程的呢?我们必须从摇篮时期就开始谈起,因为女性从婴儿时期的成长环境就开始承受各种压力,捆绑、束缚她自由的发展,这种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青春期时表现的愈加浓郁,在其成长、工作的环境中,束缚的压力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侵蚀女性的灵魂,而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女性滞定型”为他们认为的作为男性的主体起辅助作用,就连女性最充满希冀的爱情亦是残酷的告诉其现实的压力如何对其进行约束,于是女性在这个成长、工作的环境中处处被阉割、在最后怀有希冀的爱情中被阉割,最后终成为我们所说的相异于阉割生殖器意义上的“女太监”。
二、“滞定型”的塑造
人们不得不承认在性别这一问题上,我们在如今社会知识背景的熏陶下早已经形成了定式思维,杰梅茵那个时代是这样,如今仍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我们谈到男女有何区别之时,我们除了会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女性定义为XX,讲男性定义为XY在外,不可避免的加入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例如我们将男性表述为刚毅、主动、责任、阳光、担当、健壮、勇敢、成熟、保护、控制欲、冒险等,而将女性表述为温柔、美丽、被动、持家、依赖、敏感、孕育、脆弱、细腻、矫情等。“当考古学家们断言,半截大腿属于一位20岁的妇人时,他们的肯定态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并不因它是一个完全不可能验证的猜测而减色半分。这种猜测跟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其依据是考古学家关于女性的假设。” 其实它们的意思是,那具尸骨是典型的女性,亦即它“应该”属于一个女人。由于社会上流行的关于女性的成见,人们很难摆脱它们的束缚,因此老在分类方面犯奇怪的错误并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即人们已经根据所谓的经验或者第六感把男女之间的关系“定型”而疲于重新定义,这便是环境所给予女性的“阉割”,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阉割”一直保持着它的威力,削弱女性的地位,使男女之间的天平愈加的倾斜,最后产出让他们期待的“滞定型”。从女性成长过程而言,产生束缚阉割作用的因素来自不同的方面,客观的来讲,我们这里谈内部环境的作用,就是谈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效果,女性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受到阉割,但却不自知。外部环境的阉割则是在于例如工作中的不平等待遇以及消费市场中种种对于女性不公的现象,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独立于女性的自我认知之外的部分。
(一)内部环境的“阉割”
人们从婴儿刚落地时起就给予其襁褓的束缚,对其称之为束缚看似偏激,但深思之后却觉得不无道理。歧视很早就已经开始了。“有些女婴依然身着分红而非蓝色的服装,并给穿上有皱边的、容易损坏的衣服,而且只要撕破和弄脏,就会收到惩罚。另一些女婴则烫了卷发,扎上蝴蝶结,并被告知长得漂亮,是爸爸的好女儿等等。即便对那些身穿松连裤外衣,不讲究发型、卷发和其他婴儿化妆品的小姑娘来说,一套奖惩鼓励系统也在很早就开始运行了。” 小男孩可以肆无忌惮玩耍的同时,女孩需要打扮的干净又漂亮,女孩幼年时期被父母过度保护也使得她变得胆小畏缩。
从少女到青春期时是人的性格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可是少女们如何在经历呢?其过程和结果是否乐观呢?结论是否定的。感情应当自由表达的年龄段中,却“以一种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像强压住的笑声,所以很容易受人嘲弄和辱骂。” 当有小女孩在“早恋”的年龄谈恋爱,她所面对的是同学的嘲笑、老师的反对与家长的呵斥时,性被当做一种禁忌与少女的生活不那么明朗的联系在一起,其作用是消极的,因为不知其所以然,就不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这些少女在不去寻找身心自由的解放时,把自己的热情导向身边的姑娘,所以“闺蜜”这个词在女性的少女时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什么这个时期女性同性恋的数量大增,这多是因为女性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开始丧失独立性,逐渐的学会了依赖他人。
(二)外部环境的“阉割”
当女性经历了少女阶段之后,她往往是时候面对社会了,可是社会对于女性的表现并不值得乐观。妇女被认为应当干家务,应当照顾孩子与家庭,其所做的工作是辅助性的工作,其工资待遇往往低于男性。在今天而言,这种极端的模式产生了一些可喜的改变,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消费市场的冲击与压力下,女性仍然处于不断被阉割的状态。纵使今天的公务人员的工资能够做到男女同工同酬,然而男女领导的比例仍是不可小觑的失衡,大多数体力劳动者男女之间的工薪水平仍然天差地别,我们去面试也总会遇到该职位只招收男性的情况。秘书、护士等工作往往都是女性,教师往往可以同时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贤妻良母的特征就是可以有足够的精力、耐心和时间为家庭付出,女强人往往被认为不能处理好家庭的事务,似乎难以被配偶与社会所包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从来都是巨大的,在外部环境的冲击下,有些女性毅然决然的主动接受被“阉割”,她可以放弃自身发展的自由方式,而委身于男性之后,把配偶的成功作为她的成功,她放弃了她的爱好、事业以及抱负,她主动的把她所有的精力奉献于家庭这个牢笼之中,从此结束了她个人的奋斗史,从此为别人而活着。
女性“滞定型”的形成有其发展过程,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来看“滞定型”的形成,竟然如此自然而然。女孩被固化为应当打扮的美丽、应当干净,在消费市场大背景下,始终应当扮演一种辅助性的角色。内外兼起的作用使得大部分女性接受了这个被给予的角色,并只是去适应而不去思考为什么男女之间开始变得不平等,也不会去反思是否要改变这种状况,而只是憧憬着自己会和一个“他”一起拥有一个“美满和谐”的未来。可是结果真的如这些单纯的女性们希冀的这么美好么?
三、爱情神话的破灭
这么长时间以来,关于爱情,谁又说得清楚。杰梅茵印象中的爱情是基于平等基础之上的,人基于自恋而产生于爱情,有时甚至不考虑性别。“同等地位的人之间的爱情是共同的精神,美和真的统一。” 男人和女人之间基于不平等的基础之上,他们爱的方式也是迥然不同的,这种意义上而言的所谓的大行其道的泛滥感情是有害于爱情的本质的。
(一)利他主义掩盖利己主义
很多人认为在爱情关系中,利他主义是的确存在的。“修女们指出,第一条戒律是爱上帝,紧接着的戒律就是爱我们的父母,因为她们是在 in loco parentis,只为上帝和她们的邻居而活着,我们也必须对此感激不尽。但孩子是讲求实际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母亲用自我牺牲精神来敲诈我们,即便我们并不知道,如果她们没有生养我们,她们也许会成为伟大的歌剧明星或城中最受人仰慕的人。” 父母自我牺牲这个概念并不使我们充满感激,而使我们充满困惑和内疚。男孩子对父母的动机可能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讽刺态度,小女孩则不然,她们会如法炮制。“她们对自身的概念如此混淆不清,她们被父母一手培养起来的依赖性如此强大,以致很早的时候她们就实行起自我牺牲精神来。当她们英勇地放弃了其他一切兴趣而全力以赴地使她们的男人幸福之时,她们依然是在抵偿她们被生下来的原罪。” 我们现在仍然可见的是,男女之间在恋爱的过程中,女性以付出为资本而成为感情的债主。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校园中的爱情,双方男女作为不同地区的人,要么最后天各一方以分手作为剧终,其余的多数都是以女性甘愿作为奉献的对象为基础构建的爱情乃至婚姻。两性之间不可能不存在差别,那么有差别就难以避免或多或少的冲突,所以很难想象一种完全没有女性自我牺牲因素的男女关系,我们讲的就是不论何种程度的牺牲。
可是当“一个被抛弃的女人哭喊着:‘我干了什么,值得他这么对待我?’一句话就立刻暴露出她一直奉行的错误的情感经济政策。” 这种所谓的利他主义具有明显的欺骗性。有很多青少年歌曲哀叹美女容易变心,渴望得到别人偷不去的纸娃娃,就是利己主义普遍存在的一个明证。一个女人可以用选中一个事业成功、风度翩翩的男子的方法向她的姐妹们表示她自己的价值,这是女人对男人态度中平行的利己主义的表现。直到如今,到底还有多少没有赋予条件的爱情,无关相貌、无关家境、无关才华,更无关面子与金钱呢。正是因为人人都想得到承认和奖赏,才使得这种利己主义恣意的发展。“如果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成就,如果人们考虑的不是如何俘虏别人的爱情,而是如何爱别人,世界也许会更美好。” 利己主义的爱情即便乔装打扮成利他主义的爱情,它的标志也是对“我要我的爱人幸福甚于我要他和我在一起吗”这个问题的否定回答,所以在爱情的双方之间,起初以利他主义为外衣构建的感情,最终仍然以利己主义的刀刃割裂,他们开始过多的牺牲的使他们变得可爱的那种东西,以致他们两人合起来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
(二)从迷恋到憎恨
爱情是一种药,它让你“处在爱情之中,正如处在痛苦之中,处于震惊,处于麻烦之中。” 你往往会经历那么一个时期,你心神不定的把东西放错地方,产生困惑,丢三落四和不负责任的现象,它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度的迷恋爱情的对象。正是由于如此,在经历高考前的女学生的家长坚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搅入爱情这个所谓成年人的大染缸之中。可是情侣们最初充满希望,如果不是样子可怜巴巴的话,直接扑向而不是被推进一个温暖的怀抱中。他们感到非常奇妙但很舒服,好像是受着一种愉快痛苦的折磨,又似乎感到一只天鹅绒手套的按摩。他们叹息着,忧伤着,一遍遍地眩晕过去,或许他们并不这样,但是他们就爱直勾勾的凝视心上人的眼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希冀,是什么给予这些年轻的情侣们以希望。浪漫的故事仍然有着超强的生命力,尽管浪漫小说的结尾如今都不是以美好结局而告终,但是它所营造的浪漫氛围仍然给人以巨大的诱惑,引发那些小年轻们的无限畅想。可是又多少人能够冷静的思考这些浪漫故事的真实性呢。爱情双方之间维持关系的过程中不只是诗和远方般的美好,其营营与苟且也不可避免,可是浪漫小说往往删除了这一部分,因为它的篇幅有限,他不像我们的人生一辈子在不停地书写,它只能用有限的篇幅表达一个主旨,那就是博人眼球的浪漫,所以它所构建的极度浪漫的模型式虚幻的。
人们正是奔着这种理想中的浪漫而寻找爱情,制造婚姻、构建家庭,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而这些主人公们却用浪漫小说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另一半,当女性在青春期时就把自己“引入了浪漫故事中幼稚化女主角的消极被动的兴奋中” ,在步入成年期的男孩便开始了他们的冒险故事,他们怀揣好奇心,更多的幻想着在肉体上、欲望上的满足,他们喜欢刺激,渴望得到性欲上的满足。当他成就了婚姻这件人生大事之后,他把妻子作为一种所有品禁锢在家庭中,认为她应该为他的家庭付出、应该对他忠诚的同时,他自己却又迷恋婚外情的刺激。社会对此的评价亦是不够公正,大家认为男性的出轨似乎越来越不那么难以接受,可是如果谁家的妇人给男主人带了绿帽子,那似乎就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了。
于是“滞定型”就如此表现出来,女人应当安稳的把家庭照料好,男人的放荡不羁似乎就没那么不正常,可是这不是与最初男性与女性二者之间共同希冀的爱情有冲突么,据说一个男性对一个女性产生荷尔蒙的最长保质期为两年,那么两年过后,矛盾与冲突就开始出现了。男性变得憎恨女性,他讨厌她,讨厌她的叨扰,讨厌她为她那一成不变的妆容(而实际他早已看的厌倦)而破费钱财、浪费时间,他越来越向往的是自由,可是女人却成为他的束缚,于是他憎恨她。然而可悲的是,这个不理想的结局明明二人都有责任,但是女性却也和男性等同起来,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她反省着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叨扰而让他厌倦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青春不在而对他失去了吸引力。他们之间从作出的美好愿望升级为憎恨、辱骂,这无疑成为了一种苦难,可是女性此时仍然是被动的一方,她承受憎恨、接受辱骂,所以她经历苦难的折磨。
四、女性的觉醒
女权主义者面对现世最应当悲哀的是看到很多女性明明处于性别博弈中的劣势地位甚至被歧视的状况但却不自知。所以当一些人陷入这种失衡的泥潭中不可自拔的同时,我们庆幸还有一些人仍然保持着清醒。
(一)愤懑中选择反抗
“悲苦的生活不可能仅仅忍受而不带任何愤懑。” 男女之间的拉锯战争一直在持续,性战争的真正战场是在家庭的炉灶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战争在那儿一刻也未停止过。由于男女在家庭中的双方地位不平等,又不能采取任何有效行动,因此女人犹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要用叨扰的语言化作攻击性的武器,责备她的伴侣,她更多的采用一种与隔壁老王对比的方式,来论证自家男人的无能,实质上到底是不是男人没有达到她要求的标准很难说,这看起来只是女性发泄的一种方式而已。正是由于她并不能找到她抱怨的原因,她也达不到发泄的目的,于是她的攻击就越来越具有毁灭性,越来越不饶人。等到她的丈夫对此提出异议,她就更加变本加厉,她责备她丈夫,骂他没心没肺,不愿承认他对她可怜的处境应付部分责任。在这场斗争中,女性产生愤懑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坏的事情。因为经历愤懑之后,她抱怨甚至愤怒之后,她并不能从她丈夫这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于是她终于发现,她要想取代那种没有意义的无休止的游戏,她就只有一种办法,就是意志自由,这是每个女人都必须为自己寻找的。
当一部分女人确立意志自由,而后她们继续的道路中却又遇到长期以来女性“滞定型”的桎梏,所以她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反抗。由于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单位阻碍女性统一起来反抗,于是最初的反抗形式就是女人在背后说自己丈夫的闲话,可是如今的社会道德对此行为表现为否定性评价,于是女同性恋尤其是有异装癖的同性恋在最开始就显得突出起来。虽然女同性恋的反抗仍然限于消极、伪善和采取间接行动的一种反抗,但是这同时也是对男性性欲的野蛮性和机械性的一种摒弃。直到女性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她发现她认为的同等待遇没有被实现时,往往表现为进取升迁的机会最后总是落入身边男性头上时,她意识到她是时候进行反抗了。
(二)革命需要起步
“反抗不是革命。” 当受压迫者采取压迫者的方式方法,代表自己压迫别人时,这不是革命的标志。当女人模仿男人,男人模仿女人,甚至当反同性恋的法规放宽,某些服饰和行为的强烈的性含义减少时,这也不是革命的标志。妇女应当作为一支战斗力量自我训练,在她们的生活环境中寻找革命,这是将发动或反抗与革命混为一谈最明显的例子。怎样才是革命,革命是打破而不是更新。在生活中不是提出异议,不是仅仅发表自己不赞同的观点,更不是无限制的表达自己的不满。在男性正疲于为性负责的同时,正是他们卸掉这个责任的时候了,女性应当独当一面,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彻底的摆脱所谓的他者,而是一个主体的立场,呐喊着我要去做什么事情,我有什么样的要求。
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长时间的“滞定型”给我们耳濡目染的熏陶,我们一次性革命就达到终极目标的几率甚小,可是我们不应该由于我们这一代人不能看到最后的胜利而选择放弃,我们从我们自身开始做起,坚信有一天能够实现两性之间的平等地位,那时也绝对会有人为此而高歌。
五、结语
长期的内外环境的“阉割”导致女性的自由意志被束缚,她循规蹈矩的扮演女性“滞定型”的角色。甚至多数人并不自知她正在被阉割,直到她在爱情神话面前遭遇坎坷,她在婚姻中没有体会到所谓的浪漫主义的美好,她迎来的确是另一半的憎恨,于是她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她转而对这种不理想的婚姻状态愤懑,产生抱怨。她找不到解决的途径,因为她似乎并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直到她意识到作为女性所处的境况如何的不乐观,她才把反抗变成革命,她要通过努力把这种状况彻底革命,而不仅仅是反抗。我们今天中国语境下女权主义的浪潮并不高涨,其更多因为大多女性受历史传统的影响较深而对于女性的不理想状况并不自知,所以最先意识到此的先进女性们也应该早日树起大旗,力求呼吁更多人的觉醒,在一些人的带领下,女性彻底的独立于自由终有可待之日。
关键词:“滞定型” “阉割” 反抗 革命
杰梅茵•格里尔1939年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在墨尔本大学完成大学学业,接着又在悉尼大学获得英语硕士学位。1964年,她获英联邦奖学金,在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长期生活于英国,现为瓦维克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研究教授。20世纪60年代后期,她开始投身于女权主义运动,成为一名勇敢的女权主义斗士和卓越的女权主义作家。《女太监》是杰梅茵•格里尔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她最重要的女权主义作品之一,出版不久就引起巨大反响,从1970年到1989年,再版18次,并被译成10余种文字,被视为“现代经典”。本书共分5个部分:肉体、灵魂、爱情、憎恨和革命。作者以大无畏的批判精神,以锐利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以如匕首投枪般的文笔,向男权社会和传统思想宣战,指出女性时刻囚禁于精神牢笼之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活力,从而变成“被阉割的人”,即“女太监”。书中“持续地流动着愤怒的力量”,当时有人称它是“迄今为止最棒的女权主义著作”,“让我改宗换教,信仰了妇女解放运动”。
一、何为女太监
我们对“太监”一词并不陌生,中国自唐代开始,就有太监这个官职。古人常将“太”字写作“大”字。“大监”也写作“太监”。各种官府的主管都称“太监”, 其下有少监、监丞。《辽史▪百官志》载,辽代南面官诸“监”职名中,有“太监”之称,但是在具体称呼上,仅称监,如太府监。元代的机构多有“太监”一官(如仪文监、典牧监、典室监、太府监等均设太监)。明代太监就是指古代中华文化圈(包括中国、朝鲜、越南等国)中被阉割生殖器后失去性能力,专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明代诸监不设此官,但在宦官统管的二十四衙门中专称某某太监,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清设总管太监为宦官首领,隶属于内务府。
也就是说,在元代之前,“太监”一词与宦官毫无关系。到明代,“太监”一词开始与上层宦官有所联系。清代以后,太监与宦官才成为同义语。 直到如今,我们对太监的定义是指古代中华文化圈(包括中国、朝鲜、越南等国)中被阉割生殖器后失去性能力,专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
顾名思义,女太监就是指“被阉割”的女性。杰梅茵这本书中的“阉割”与前面我们所讲到的古代中国的“太监”的阉割生殖器并不相同,这里的“阉割”是以西方女性为讲述背景,从出生到成立家庭的一生中受到各种束缚与禁忌。“正如从前的委婉说法‘性关系’所昭示的那样,性行为本身就是探索的方式:从来劝诫女性所拒绝接受的东西,正是她对性欲探索的要素。人们不禁教导她在性接触当中不要接受这个要素,而且从婴儿时期起在她与人的一切接触当中(这之间的联系通过潜意识的方式才可理解)都不要接受这个要素,结果,等到她意识到她的性欲时,已形成的模式有足够的惯力抗拒 新的欲望和好奇的形式。这就是女太监这个词所指的情况。”
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其实不过是表述和合理地说明现状的另一种方式,在这个理论中,女性的消除性欲过程被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的理论阐释为缺少性器官。如果我们坚持认为女性特征的偶然性是条件作用的产物,那我们就必须证明女性和男性的两极分化是实际存在,但并非必然如此。我们不可能承认女性是不完整的、是低男人一等的,但是如何了解女性被“阉割”的过程的呢?我们必须从摇篮时期就开始谈起,因为女性从婴儿时期的成长环境就开始承受各种压力,捆绑、束缚她自由的发展,这种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青春期时表现的愈加浓郁,在其成长、工作的环境中,束缚的压力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侵蚀女性的灵魂,而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女性滞定型”为他们认为的作为男性的主体起辅助作用,就连女性最充满希冀的爱情亦是残酷的告诉其现实的压力如何对其进行约束,于是女性在这个成长、工作的环境中处处被阉割、在最后怀有希冀的爱情中被阉割,最后终成为我们所说的相异于阉割生殖器意义上的“女太监”。
二、“滞定型”的塑造
人们不得不承认在性别这一问题上,我们在如今社会知识背景的熏陶下早已经形成了定式思维,杰梅茵那个时代是这样,如今仍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我们谈到男女有何区别之时,我们除了会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女性定义为XX,讲男性定义为XY在外,不可避免的加入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例如我们将男性表述为刚毅、主动、责任、阳光、担当、健壮、勇敢、成熟、保护、控制欲、冒险等,而将女性表述为温柔、美丽、被动、持家、依赖、敏感、孕育、脆弱、细腻、矫情等。“当考古学家们断言,半截大腿属于一位20岁的妇人时,他们的肯定态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并不因它是一个完全不可能验证的猜测而减色半分。这种猜测跟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其依据是考古学家关于女性的假设。” 其实它们的意思是,那具尸骨是典型的女性,亦即它“应该”属于一个女人。由于社会上流行的关于女性的成见,人们很难摆脱它们的束缚,因此老在分类方面犯奇怪的错误并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即人们已经根据所谓的经验或者第六感把男女之间的关系“定型”而疲于重新定义,这便是环境所给予女性的“阉割”,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阉割”一直保持着它的威力,削弱女性的地位,使男女之间的天平愈加的倾斜,最后产出让他们期待的“滞定型”。从女性成长过程而言,产生束缚阉割作用的因素来自不同的方面,客观的来讲,我们这里谈内部环境的作用,就是谈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效果,女性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受到阉割,但却不自知。外部环境的阉割则是在于例如工作中的不平等待遇以及消费市场中种种对于女性不公的现象,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独立于女性的自我认知之外的部分。
(一)内部环境的“阉割”
人们从婴儿刚落地时起就给予其襁褓的束缚,对其称之为束缚看似偏激,但深思之后却觉得不无道理。歧视很早就已经开始了。“有些女婴依然身着分红而非蓝色的服装,并给穿上有皱边的、容易损坏的衣服,而且只要撕破和弄脏,就会收到惩罚。另一些女婴则烫了卷发,扎上蝴蝶结,并被告知长得漂亮,是爸爸的好女儿等等。即便对那些身穿松连裤外衣,不讲究发型、卷发和其他婴儿化妆品的小姑娘来说,一套奖惩鼓励系统也在很早就开始运行了。” 小男孩可以肆无忌惮玩耍的同时,女孩需要打扮的干净又漂亮,女孩幼年时期被父母过度保护也使得她变得胆小畏缩。
从少女到青春期时是人的性格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可是少女们如何在经历呢?其过程和结果是否乐观呢?结论是否定的。感情应当自由表达的年龄段中,却“以一种扭曲的方式表现出来,像强压住的笑声,所以很容易受人嘲弄和辱骂。” 当有小女孩在“早恋”的年龄谈恋爱,她所面对的是同学的嘲笑、老师的反对与家长的呵斥时,性被当做一种禁忌与少女的生活不那么明朗的联系在一起,其作用是消极的,因为不知其所以然,就不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这些少女在不去寻找身心自由的解放时,把自己的热情导向身边的姑娘,所以“闺蜜”这个词在女性的少女时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什么这个时期女性同性恋的数量大增,这多是因为女性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开始丧失独立性,逐渐的学会了依赖他人。
(二)外部环境的“阉割”
当女性经历了少女阶段之后,她往往是时候面对社会了,可是社会对于女性的表现并不值得乐观。妇女被认为应当干家务,应当照顾孩子与家庭,其所做的工作是辅助性的工作,其工资待遇往往低于男性。在今天而言,这种极端的模式产生了一些可喜的改变,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消费市场的冲击与压力下,女性仍然处于不断被阉割的状态。纵使今天的公务人员的工资能够做到男女同工同酬,然而男女领导的比例仍是不可小觑的失衡,大多数体力劳动者男女之间的工薪水平仍然天差地别,我们去面试也总会遇到该职位只招收男性的情况。秘书、护士等工作往往都是女性,教师往往可以同时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贤妻良母的特征就是可以有足够的精力、耐心和时间为家庭付出,女强人往往被认为不能处理好家庭的事务,似乎难以被配偶与社会所包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从来都是巨大的,在外部环境的冲击下,有些女性毅然决然的主动接受被“阉割”,她可以放弃自身发展的自由方式,而委身于男性之后,把配偶的成功作为她的成功,她放弃了她的爱好、事业以及抱负,她主动的把她所有的精力奉献于家庭这个牢笼之中,从此结束了她个人的奋斗史,从此为别人而活着。
女性“滞定型”的形成有其发展过程,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来看“滞定型”的形成,竟然如此自然而然。女孩被固化为应当打扮的美丽、应当干净,在消费市场大背景下,始终应当扮演一种辅助性的角色。内外兼起的作用使得大部分女性接受了这个被给予的角色,并只是去适应而不去思考为什么男女之间开始变得不平等,也不会去反思是否要改变这种状况,而只是憧憬着自己会和一个“他”一起拥有一个“美满和谐”的未来。可是结果真的如这些单纯的女性们希冀的这么美好么?
三、爱情神话的破灭
这么长时间以来,关于爱情,谁又说得清楚。杰梅茵印象中的爱情是基于平等基础之上的,人基于自恋而产生于爱情,有时甚至不考虑性别。“同等地位的人之间的爱情是共同的精神,美和真的统一。” 男人和女人之间基于不平等的基础之上,他们爱的方式也是迥然不同的,这种意义上而言的所谓的大行其道的泛滥感情是有害于爱情的本质的。
(一)利他主义掩盖利己主义
很多人认为在爱情关系中,利他主义是的确存在的。“修女们指出,第一条戒律是爱上帝,紧接着的戒律就是爱我们的父母,因为她们是在 in loco parentis,只为上帝和她们的邻居而活着,我们也必须对此感激不尽。但孩子是讲求实际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母亲用自我牺牲精神来敲诈我们,即便我们并不知道,如果她们没有生养我们,她们也许会成为伟大的歌剧明星或城中最受人仰慕的人。” 父母自我牺牲这个概念并不使我们充满感激,而使我们充满困惑和内疚。男孩子对父母的动机可能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讽刺态度,小女孩则不然,她们会如法炮制。“她们对自身的概念如此混淆不清,她们被父母一手培养起来的依赖性如此强大,以致很早的时候她们就实行起自我牺牲精神来。当她们英勇地放弃了其他一切兴趣而全力以赴地使她们的男人幸福之时,她们依然是在抵偿她们被生下来的原罪。” 我们现在仍然可见的是,男女之间在恋爱的过程中,女性以付出为资本而成为感情的债主。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校园中的爱情,双方男女作为不同地区的人,要么最后天各一方以分手作为剧终,其余的多数都是以女性甘愿作为奉献的对象为基础构建的爱情乃至婚姻。两性之间不可能不存在差别,那么有差别就难以避免或多或少的冲突,所以很难想象一种完全没有女性自我牺牲因素的男女关系,我们讲的就是不论何种程度的牺牲。
可是当“一个被抛弃的女人哭喊着:‘我干了什么,值得他这么对待我?’一句话就立刻暴露出她一直奉行的错误的情感经济政策。” 这种所谓的利他主义具有明显的欺骗性。有很多青少年歌曲哀叹美女容易变心,渴望得到别人偷不去的纸娃娃,就是利己主义普遍存在的一个明证。一个女人可以用选中一个事业成功、风度翩翩的男子的方法向她的姐妹们表示她自己的价值,这是女人对男人态度中平行的利己主义的表现。直到如今,到底还有多少没有赋予条件的爱情,无关相貌、无关家境、无关才华,更无关面子与金钱呢。正是因为人人都想得到承认和奖赏,才使得这种利己主义恣意的发展。“如果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成就,如果人们考虑的不是如何俘虏别人的爱情,而是如何爱别人,世界也许会更美好。” 利己主义的爱情即便乔装打扮成利他主义的爱情,它的标志也是对“我要我的爱人幸福甚于我要他和我在一起吗”这个问题的否定回答,所以在爱情的双方之间,起初以利他主义为外衣构建的感情,最终仍然以利己主义的刀刃割裂,他们开始过多的牺牲的使他们变得可爱的那种东西,以致他们两人合起来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
(二)从迷恋到憎恨
爱情是一种药,它让你“处在爱情之中,正如处在痛苦之中,处于震惊,处于麻烦之中。” 你往往会经历那么一个时期,你心神不定的把东西放错地方,产生困惑,丢三落四和不负责任的现象,它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度的迷恋爱情的对象。正是由于如此,在经历高考前的女学生的家长坚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搅入爱情这个所谓成年人的大染缸之中。可是情侣们最初充满希望,如果不是样子可怜巴巴的话,直接扑向而不是被推进一个温暖的怀抱中。他们感到非常奇妙但很舒服,好像是受着一种愉快痛苦的折磨,又似乎感到一只天鹅绒手套的按摩。他们叹息着,忧伤着,一遍遍地眩晕过去,或许他们并不这样,但是他们就爱直勾勾的凝视心上人的眼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希冀,是什么给予这些年轻的情侣们以希望。浪漫的故事仍然有着超强的生命力,尽管浪漫小说的结尾如今都不是以美好结局而告终,但是它所营造的浪漫氛围仍然给人以巨大的诱惑,引发那些小年轻们的无限畅想。可是又多少人能够冷静的思考这些浪漫故事的真实性呢。爱情双方之间维持关系的过程中不只是诗和远方般的美好,其营营与苟且也不可避免,可是浪漫小说往往删除了这一部分,因为它的篇幅有限,他不像我们的人生一辈子在不停地书写,它只能用有限的篇幅表达一个主旨,那就是博人眼球的浪漫,所以它所构建的极度浪漫的模型式虚幻的。
人们正是奔着这种理想中的浪漫而寻找爱情,制造婚姻、构建家庭,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而这些主人公们却用浪漫小说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另一半,当女性在青春期时就把自己“引入了浪漫故事中幼稚化女主角的消极被动的兴奋中” ,在步入成年期的男孩便开始了他们的冒险故事,他们怀揣好奇心,更多的幻想着在肉体上、欲望上的满足,他们喜欢刺激,渴望得到性欲上的满足。当他成就了婚姻这件人生大事之后,他把妻子作为一种所有品禁锢在家庭中,认为她应该为他的家庭付出、应该对他忠诚的同时,他自己却又迷恋婚外情的刺激。社会对此的评价亦是不够公正,大家认为男性的出轨似乎越来越不那么难以接受,可是如果谁家的妇人给男主人带了绿帽子,那似乎就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了。
于是“滞定型”就如此表现出来,女人应当安稳的把家庭照料好,男人的放荡不羁似乎就没那么不正常,可是这不是与最初男性与女性二者之间共同希冀的爱情有冲突么,据说一个男性对一个女性产生荷尔蒙的最长保质期为两年,那么两年过后,矛盾与冲突就开始出现了。男性变得憎恨女性,他讨厌她,讨厌她的叨扰,讨厌她为她那一成不变的妆容(而实际他早已看的厌倦)而破费钱财、浪费时间,他越来越向往的是自由,可是女人却成为他的束缚,于是他憎恨她。然而可悲的是,这个不理想的结局明明二人都有责任,但是女性却也和男性等同起来,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她反省着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叨扰而让他厌倦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青春不在而对他失去了吸引力。他们之间从作出的美好愿望升级为憎恨、辱骂,这无疑成为了一种苦难,可是女性此时仍然是被动的一方,她承受憎恨、接受辱骂,所以她经历苦难的折磨。
四、女性的觉醒
女权主义者面对现世最应当悲哀的是看到很多女性明明处于性别博弈中的劣势地位甚至被歧视的状况但却不自知。所以当一些人陷入这种失衡的泥潭中不可自拔的同时,我们庆幸还有一些人仍然保持着清醒。
(一)愤懑中选择反抗
“悲苦的生活不可能仅仅忍受而不带任何愤懑。” 男女之间的拉锯战争一直在持续,性战争的真正战场是在家庭的炉灶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战争在那儿一刻也未停止过。由于男女在家庭中的双方地位不平等,又不能采取任何有效行动,因此女人犹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要用叨扰的语言化作攻击性的武器,责备她的伴侣,她更多的采用一种与隔壁老王对比的方式,来论证自家男人的无能,实质上到底是不是男人没有达到她要求的标准很难说,这看起来只是女性发泄的一种方式而已。正是由于她并不能找到她抱怨的原因,她也达不到发泄的目的,于是她的攻击就越来越具有毁灭性,越来越不饶人。等到她的丈夫对此提出异议,她就更加变本加厉,她责备她丈夫,骂他没心没肺,不愿承认他对她可怜的处境应付部分责任。在这场斗争中,女性产生愤懑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坏的事情。因为经历愤懑之后,她抱怨甚至愤怒之后,她并不能从她丈夫这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于是她终于发现,她要想取代那种没有意义的无休止的游戏,她就只有一种办法,就是意志自由,这是每个女人都必须为自己寻找的。
当一部分女人确立意志自由,而后她们继续的道路中却又遇到长期以来女性“滞定型”的桎梏,所以她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反抗。由于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单位阻碍女性统一起来反抗,于是最初的反抗形式就是女人在背后说自己丈夫的闲话,可是如今的社会道德对此行为表现为否定性评价,于是女同性恋尤其是有异装癖的同性恋在最开始就显得突出起来。虽然女同性恋的反抗仍然限于消极、伪善和采取间接行动的一种反抗,但是这同时也是对男性性欲的野蛮性和机械性的一种摒弃。直到女性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她发现她认为的同等待遇没有被实现时,往往表现为进取升迁的机会最后总是落入身边男性头上时,她意识到她是时候进行反抗了。
(二)革命需要起步
“反抗不是革命。” 当受压迫者采取压迫者的方式方法,代表自己压迫别人时,这不是革命的标志。当女人模仿男人,男人模仿女人,甚至当反同性恋的法规放宽,某些服饰和行为的强烈的性含义减少时,这也不是革命的标志。妇女应当作为一支战斗力量自我训练,在她们的生活环境中寻找革命,这是将发动或反抗与革命混为一谈最明显的例子。怎样才是革命,革命是打破而不是更新。在生活中不是提出异议,不是仅仅发表自己不赞同的观点,更不是无限制的表达自己的不满。在男性正疲于为性负责的同时,正是他们卸掉这个责任的时候了,女性应当独当一面,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彻底的摆脱所谓的他者,而是一个主体的立场,呐喊着我要去做什么事情,我有什么样的要求。
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长时间的“滞定型”给我们耳濡目染的熏陶,我们一次性革命就达到终极目标的几率甚小,可是我们不应该由于我们这一代人不能看到最后的胜利而选择放弃,我们从我们自身开始做起,坚信有一天能够实现两性之间的平等地位,那时也绝对会有人为此而高歌。
五、结语
长期的内外环境的“阉割”导致女性的自由意志被束缚,她循规蹈矩的扮演女性“滞定型”的角色。甚至多数人并不自知她正在被阉割,直到她在爱情神话面前遭遇坎坷,她在婚姻中没有体会到所谓的浪漫主义的美好,她迎来的确是另一半的憎恨,于是她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她转而对这种不理想的婚姻状态愤懑,产生抱怨。她找不到解决的途径,因为她似乎并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直到她意识到作为女性所处的境况如何的不乐观,她才把反抗变成革命,她要通过努力把这种状况彻底革命,而不仅仅是反抗。我们今天中国语境下女权主义的浪潮并不高涨,其更多因为大多女性受历史传统的影响较深而对于女性的不理想状况并不自知,所以最先意识到此的先进女性们也应该早日树起大旗,力求呼吁更多人的觉醒,在一些人的带领下,女性彻底的独立于自由终有可待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