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猿 一部自然纪录片的诞生记
![]() |
提到《雪猿(Snow monkeys)》这部纪录片,要从日本猕猴(Macaca fuscata)的两个有趣的故事说起。
一个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洗红薯”事件。
当时日本灵长类研究人员在幸岛的海边沙滩上试图通过投喂猴子红薯,研究其行为。天降美食,不吃白不吃,但红薯沾着沙砾,吃起来口感差且伤牙。怎么办?到了1953年,一只名叫Imo的雌性日本猴灵机一动,竟用海水清洗红薯后再吃。这只当时才一岁半的小猴子后来将这种技巧教给了亲人和朋友,短短5年后,岛上80%的青少年猴子都学会了洗红薯。之后的几十年,洗红薯能力不断被推广和继承。
另一个是更为人所熟知的故事:泡温泉。
![]() |
洗红薯技能解锁的十年后,1963年,也是一只母猴,名叫Mukubili,她下到温泉里取食饲养员扔到水里的豆子,觉得很舒服,泡起澡来。慢慢地,其他猴子们也学会了泡澡。更有意思的是,只有地位较高的猴子才能享受寒冬里的温泉。
BBC在2009年的《生命(Life)》第十集里,
艾爵爷讲述了日本猕猴泡温泉的故事。
▼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的形成,也吸引了不少灵长类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基于这群猕猴有趣的故事和动物行为学的长期研究,日本猕猴在自然纪录片中没少露脸。
2014年,一部专门讲述日本猕猴的纪录片《雪猿(Snow monkeys)》在PBS上映。影片分为两条主线,一段讲述了一群因泡温泉,被游客们围观的猴子的故事;另一段讲述了一群生活在村庄附近,被农民驱赶的猴子的故事。
![]() |
导演是指导过《阿拉斯加的灰熊》的Joe Pontecorvo,他在《雪猿》的制作特辑中,详细揭秘了拍摄的过程,也还原了这部纪录片诞生的经过。干货满满,值得中国的自然纪录片工作者学习。
整部制作特辑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下面这个冬天到春天变化过程的镜头。
这个画面是摄影师通过架设固定遥控导轨,于不同季节里,在同一个轨道,同一个角度上进行移动拍摄,再在后期制作中进行叠化合成的。
![]() |
![]() |
![]() |
![]() |
纪录片里面说,除了对摄影师的拍摄技术等硬性要求外,还要求摄影师做功课,去记住每一个猴子的脸部等特征,这样才能够在摄影师的脑袋里形成对猴子的完整影像和记忆,更好的讲述整部纪录片。
![]() |
▼
经过近两年的拍摄,共累计了超过700个小时。因为使用RED Dragon 4K进行拍摄,素材量达到95T。
![]() |
剪辑完成后,需要配乐师根据剪辑出来的镜头,并结合猕猴的性格以及景色的变化进行配乐。
![]() |
调色师对原始素材进行调色。
![]() |
音效师根据环境的不同,以及不同猴子发出的声音,配上准确的环境声。
![]() |
有20多年混音经验的混音师将音乐和声音更适配剧情,烘托影片的氛围。
![]() |
▼
一部优秀的野生动物纪录片就这样诞生了,而想要将纪录片诠释的淋漓尽致,故事、科研、调研、拍摄、剪辑、调色、音乐、音效等等这些元素上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将大自然该有的生命力呈现在画面上,震慑人心。
![]() |
温馨提醒:由缤纷自然、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大理白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心、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制作的自然影片《中国天行者》。正在拍摄中,敬请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