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时间的针脚
为杂志撰写旅行笔记三四年有余,从东南亚到南美洲,从北美再到欧洲,其中不乏一些简单套路。尤其一写到欧洲,套路就更明显了,把古典,优雅,轻松的思想串联,用广场,教堂,好风景作修饰,配上典型的明信片风格图片,欧洲就在书上活灵活现了。
在这几个大洲的写作中,我最满意的一个是《在东南亚的屏风上》,它是一个当地人采访系列,贵在内容真实动人。另一个是南美洲系列,赢在我对南美比较深刻的了解和丰富的感情。但是到了简单易写的欧洲,却一直写不出满意的文章。
如果写的太深刻或者带有批判思想,很难赢得即将前往目的地游览的游客的喜欢。尤其不能批判标志性建筑。如果视角太独特或者小众,很难弥补看客的需求。
我对于里斯本的喜爱起初源于一部电视剧《时间的针脚》,这是一本西班牙女作家玛利亚根据女间谍的故事创作的小说,后来拍成电视剧,堪称当代西班牙最华丽最精致的剧集了。
出生马德里郊区的平民女性茜拉,在战乱年代逃亡北非摩洛哥,成了名震一时的时装设计师,随后成为间谍前往里斯本工作,在那里上演了人生的黄金年代。她是里斯本海岸边身穿一袭白袍的北非女郎阿丽诗,她是有轨电车车站静静等候的传奇,她是古老宫殿里等待救赎的乱世佳人。整部剧将里斯本的古老,慵懒,波澜不惊画卷版展现。而里斯本最神奇的地方是,80年前的光景和今日竟然不差丝毫。
后来我惊奇的发现我居然有三个朋友住在里斯本。一个是法国人,欧洲小有名气的DJ,他离开了巴黎,在不同的地方生活,最终落脚里斯本,他说,这里和他理想的生活最接近。一个是中国某公司高管,因为承接移民业务,最后干脆自己也定居里斯本,方便打理生意。另一个是而是同伴,他学习了葡萄牙语后,留在了那里,他说住在里斯本有种住在天涯海角的感觉。
三个拥有不同背景,从事不同行业的人都定居里斯本,足以说明这座城市的魅力。
认识里斯本,无法不提起大航海时代。海边的纪念碑处,有一组振奋人心的雕像。走上纪念碑顶层,可以清楚的看到里斯本的城市构造,一半蜿蜒盘踞于山峦,一半蔓延向下即将汇入大海。视线的一端是红房顶铺满的城市,另一端是临水而立的贝伦塔。五百年前,达伽马和卡布拉尔从这里启程,一个驶去巴西,一个向往印度。它是城市的保护塔,是船只回家的灯塔,是王室的行宫,是昔日航海大国的辉煌印记。
葡萄牙语发音比西班牙语更温柔,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扮演偏于一隅的角色。她是古代大航海时代的第一站,是欧洲走向世界的起点。她是离大西洋最近的国家,亦是欧洲的终点。她是人种聚集的地方,非洲人登陆于此,远在海外的殖民地巴西也为此带来大量的移民,哪怕亚洲的澳门,也小有贡献。
其实一直以来,里斯本都是一个被低估了的欧洲城市。在到访过的人里几乎零差评。比较浪漫丝毫不逊色于巴黎,情调也不比布拉格差,也有罗马的古典优雅,就连食物也可以媲美以美食著称的许多欧洲城市。更让人着迷的是属于里斯本独特的舞步节奏,带着幽幽但不扰人的哀怨。
有人说,里斯本总是叫你回去,其实是法朵的呼唤。
搭上象牙色的旧款宾士计程车,收音机上播放的就是在葡萄牙处处都会传来的怨曲—法朵。不管是在车上、酒馆内、餐馆或是大街小巷,法朵在里斯本处处都可以听得到。悠扬的歌声中尽是激昂的情感、哀怨、失落和伤痛。
法朵代表了葡萄牙人的灵魂,从悲恸的歌声中可以听出歌者对逝去爱情的哀伤和思念。车子在夕阳中从老旧的建筑之间穿过,从两侧都是名店的自由大道一直来到凯旋门,到河港边的商业广场。叮叮声中看见路过的电车,仿若自己就错身在七十年代的电影场景中。法朵和葡萄牙文“saudade”有关,就把强烈地怀念及渴望某人某事某物的情感完全地任其在歌声中奔放。
法朵里头的那种思念缱绻,一直弥留在街道的各个角落。
说起里斯本就不得不提佩索阿。佩索阿就是城市的幽灵,这种意义甚至更甚于卡夫卡之于布拉格,乔伊斯之于都柏林。
佩索阿生前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贸易公司的会计,每天下班后在租来的小房子里写作,他在餐巾纸上、工作笔记的背面、甚至在自己其他作品的边缘写下了大量的呓语,却让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文坛大为震惊。
巴西人咖啡馆是佩索阿生前常去的地方,门面的招牌历经一个世纪的洗刷已经有些陈旧,颧骨高耸怪笑着的老头也给这间咖啡馆增添了几分诡异。绿色的木门里是一些整齐排列的巧克力色木桌,墙壁上巨大的镜子里映着橱窗里的食物、架子上的酒和天花板上垂着的老吊灯。在这里点一杯当地人最爱的黑咖啡,坐在镜前慢慢想象这个一百多年来一直是几代知识分子聚集地的老店见证了怎样的世事变迁。
沿着城市往东走突然看到了一片密密麻麻略显陈旧的老房子,毫无统一风格的墙面和晾晒在窗外的衣服,组成了奇异的视觉轰炸。直到认出了高耸其中的里斯本主教堂,才反应过来已经走到了里斯本最古老的城区阿尔法玛。这个词来源于阿拉伯语,意为喷泉、浴室,在摩尔人统治时期,这就是就是整个城市。后来城市扩展到西面,这里就成了渔民和穷人居住的地方。
走进这群拥挤的两三层小楼,随处可见神秘的街头涂鸦和肆意交叉的电车网,杂乱之中却有几分特别的味道。佩索阿也曾写道:“只有这里能让你感受往昔的里斯本:建筑、街道、拱门、阶梯、木阳台,还有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形态:嘈杂、聊天、歌声、贫困和垃圾。”
在电车的世界里,起伏的街道都是铺满瓷砖的老旧建筑。夏天折射得低低的阳光,把人影都拉得长长的。每一脚步在地上打扰而晃动的金色阳光都在提醒着自己,里斯本是一块凝住了时光的琥珀。
斑驳的墙面、锈迹处处的露台围栏。露台上偶尔出现晒花色床单的妇人,或是吸烟的男子。明亮的天空、轮廓鲜明的广场、古老的教堂、透过彩绘玻璃映在教堂地板上的瑰丽光影、悠闲的咖啡馆、还有淹没了城区的红屋顶。
没有仓促,没有喧闹的汽笛声,没有迫切的赶时间,就连四季的更迭也悠缓。充满了生活气息的这一切都是让里斯本难以强烈地被形容及表达,却仍是美得深刻的因素。
河边的太阳已经低低地挂在了远处的425大桥上。街头卖艺的歌手开始了一天的生计,周围的人群也都伴着音乐轻轻摇摆。沙滩上的艺术家堆着彩色的石块,让人觉得又诡异又忍不住想要看个究竟。不同于早晨的繁忙和白日的冷清,这个时候的岸边满是悠闲散步的人。在小食铺买一杯当地的冰啤酒,倚在躺椅上看停靠在岸边的船只和来来往往的人群,很难讲清人生还有多少次机会拥有这种一瞬间的满足。
里斯本独具一种慵懒气质,这种气质源于它的被忽略性。它既不像巴黎那样瞩目,每天都得精致起来,时刻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不像巴塞罗那那样张扬,碧海蓝天、每一个街口都用尽想象力,才不管你说什么。里斯本反而是个有个性又听话,低调有自我的姑娘。
佩索阿的诗中就有这种默默的诗性和哲理:
我渴望——默默无闻,因默默
无闻而享有宁静,因宁静而成为
我自己——让这些填满我的日子,
我的渴望不会比这个更多。
那些惹上了财富的人——他们的肌肤
由于金色的疹子而发痒。
那些命运朝着他们哈气的人——
他们的生活正在败坏。
对那些把幸福当做太阳的人
来说,黑夜已经降临。
但对什么也不期望的人来说,
来到的一切全都可喜。
夹杂着慢条斯理的脚步、一出现就仿若让背景变成黑白的黄色电车,还有特如河岸的和风徐徐。缓缓的时光就在里斯本优雅地转了个弯,没有及时流逝,就停留在此,不断地流转。
在这几个大洲的写作中,我最满意的一个是《在东南亚的屏风上》,它是一个当地人采访系列,贵在内容真实动人。另一个是南美洲系列,赢在我对南美比较深刻的了解和丰富的感情。但是到了简单易写的欧洲,却一直写不出满意的文章。
如果写的太深刻或者带有批判思想,很难赢得即将前往目的地游览的游客的喜欢。尤其不能批判标志性建筑。如果视角太独特或者小众,很难弥补看客的需求。
我对于里斯本的喜爱起初源于一部电视剧《时间的针脚》,这是一本西班牙女作家玛利亚根据女间谍的故事创作的小说,后来拍成电视剧,堪称当代西班牙最华丽最精致的剧集了。
出生马德里郊区的平民女性茜拉,在战乱年代逃亡北非摩洛哥,成了名震一时的时装设计师,随后成为间谍前往里斯本工作,在那里上演了人生的黄金年代。她是里斯本海岸边身穿一袭白袍的北非女郎阿丽诗,她是有轨电车车站静静等候的传奇,她是古老宫殿里等待救赎的乱世佳人。整部剧将里斯本的古老,慵懒,波澜不惊画卷版展现。而里斯本最神奇的地方是,80年前的光景和今日竟然不差丝毫。
后来我惊奇的发现我居然有三个朋友住在里斯本。一个是法国人,欧洲小有名气的DJ,他离开了巴黎,在不同的地方生活,最终落脚里斯本,他说,这里和他理想的生活最接近。一个是中国某公司高管,因为承接移民业务,最后干脆自己也定居里斯本,方便打理生意。另一个是而是同伴,他学习了葡萄牙语后,留在了那里,他说住在里斯本有种住在天涯海角的感觉。
三个拥有不同背景,从事不同行业的人都定居里斯本,足以说明这座城市的魅力。
认识里斯本,无法不提起大航海时代。海边的纪念碑处,有一组振奋人心的雕像。走上纪念碑顶层,可以清楚的看到里斯本的城市构造,一半蜿蜒盘踞于山峦,一半蔓延向下即将汇入大海。视线的一端是红房顶铺满的城市,另一端是临水而立的贝伦塔。五百年前,达伽马和卡布拉尔从这里启程,一个驶去巴西,一个向往印度。它是城市的保护塔,是船只回家的灯塔,是王室的行宫,是昔日航海大国的辉煌印记。
葡萄牙语发音比西班牙语更温柔,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扮演偏于一隅的角色。她是古代大航海时代的第一站,是欧洲走向世界的起点。她是离大西洋最近的国家,亦是欧洲的终点。她是人种聚集的地方,非洲人登陆于此,远在海外的殖民地巴西也为此带来大量的移民,哪怕亚洲的澳门,也小有贡献。
其实一直以来,里斯本都是一个被低估了的欧洲城市。在到访过的人里几乎零差评。比较浪漫丝毫不逊色于巴黎,情调也不比布拉格差,也有罗马的古典优雅,就连食物也可以媲美以美食著称的许多欧洲城市。更让人着迷的是属于里斯本独特的舞步节奏,带着幽幽但不扰人的哀怨。
有人说,里斯本总是叫你回去,其实是法朵的呼唤。
搭上象牙色的旧款宾士计程车,收音机上播放的就是在葡萄牙处处都会传来的怨曲—法朵。不管是在车上、酒馆内、餐馆或是大街小巷,法朵在里斯本处处都可以听得到。悠扬的歌声中尽是激昂的情感、哀怨、失落和伤痛。
法朵代表了葡萄牙人的灵魂,从悲恸的歌声中可以听出歌者对逝去爱情的哀伤和思念。车子在夕阳中从老旧的建筑之间穿过,从两侧都是名店的自由大道一直来到凯旋门,到河港边的商业广场。叮叮声中看见路过的电车,仿若自己就错身在七十年代的电影场景中。法朵和葡萄牙文“saudade”有关,就把强烈地怀念及渴望某人某事某物的情感完全地任其在歌声中奔放。
法朵里头的那种思念缱绻,一直弥留在街道的各个角落。
说起里斯本就不得不提佩索阿。佩索阿就是城市的幽灵,这种意义甚至更甚于卡夫卡之于布拉格,乔伊斯之于都柏林。
佩索阿生前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贸易公司的会计,每天下班后在租来的小房子里写作,他在餐巾纸上、工作笔记的背面、甚至在自己其他作品的边缘写下了大量的呓语,却让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文坛大为震惊。
巴西人咖啡馆是佩索阿生前常去的地方,门面的招牌历经一个世纪的洗刷已经有些陈旧,颧骨高耸怪笑着的老头也给这间咖啡馆增添了几分诡异。绿色的木门里是一些整齐排列的巧克力色木桌,墙壁上巨大的镜子里映着橱窗里的食物、架子上的酒和天花板上垂着的老吊灯。在这里点一杯当地人最爱的黑咖啡,坐在镜前慢慢想象这个一百多年来一直是几代知识分子聚集地的老店见证了怎样的世事变迁。
沿着城市往东走突然看到了一片密密麻麻略显陈旧的老房子,毫无统一风格的墙面和晾晒在窗外的衣服,组成了奇异的视觉轰炸。直到认出了高耸其中的里斯本主教堂,才反应过来已经走到了里斯本最古老的城区阿尔法玛。这个词来源于阿拉伯语,意为喷泉、浴室,在摩尔人统治时期,这就是就是整个城市。后来城市扩展到西面,这里就成了渔民和穷人居住的地方。
走进这群拥挤的两三层小楼,随处可见神秘的街头涂鸦和肆意交叉的电车网,杂乱之中却有几分特别的味道。佩索阿也曾写道:“只有这里能让你感受往昔的里斯本:建筑、街道、拱门、阶梯、木阳台,还有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形态:嘈杂、聊天、歌声、贫困和垃圾。”
在电车的世界里,起伏的街道都是铺满瓷砖的老旧建筑。夏天折射得低低的阳光,把人影都拉得长长的。每一脚步在地上打扰而晃动的金色阳光都在提醒着自己,里斯本是一块凝住了时光的琥珀。
斑驳的墙面、锈迹处处的露台围栏。露台上偶尔出现晒花色床单的妇人,或是吸烟的男子。明亮的天空、轮廓鲜明的广场、古老的教堂、透过彩绘玻璃映在教堂地板上的瑰丽光影、悠闲的咖啡馆、还有淹没了城区的红屋顶。
没有仓促,没有喧闹的汽笛声,没有迫切的赶时间,就连四季的更迭也悠缓。充满了生活气息的这一切都是让里斯本难以强烈地被形容及表达,却仍是美得深刻的因素。
河边的太阳已经低低地挂在了远处的425大桥上。街头卖艺的歌手开始了一天的生计,周围的人群也都伴着音乐轻轻摇摆。沙滩上的艺术家堆着彩色的石块,让人觉得又诡异又忍不住想要看个究竟。不同于早晨的繁忙和白日的冷清,这个时候的岸边满是悠闲散步的人。在小食铺买一杯当地的冰啤酒,倚在躺椅上看停靠在岸边的船只和来来往往的人群,很难讲清人生还有多少次机会拥有这种一瞬间的满足。
里斯本独具一种慵懒气质,这种气质源于它的被忽略性。它既不像巴黎那样瞩目,每天都得精致起来,时刻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不像巴塞罗那那样张扬,碧海蓝天、每一个街口都用尽想象力,才不管你说什么。里斯本反而是个有个性又听话,低调有自我的姑娘。
佩索阿的诗中就有这种默默的诗性和哲理:
我渴望——默默无闻,因默默
无闻而享有宁静,因宁静而成为
我自己——让这些填满我的日子,
我的渴望不会比这个更多。
那些惹上了财富的人——他们的肌肤
由于金色的疹子而发痒。
那些命运朝着他们哈气的人——
他们的生活正在败坏。
对那些把幸福当做太阳的人
来说,黑夜已经降临。
但对什么也不期望的人来说,
来到的一切全都可喜。
夹杂着慢条斯理的脚步、一出现就仿若让背景变成黑白的黄色电车,还有特如河岸的和风徐徐。缓缓的时光就在里斯本优雅地转了个弯,没有及时流逝,就停留在此,不断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