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
查看话题 >致我的母亲
昨天是母亲节,我并没有像同学、朋友一般打电话回家与母亲“闲聊一番”。而是站立不安,若有所思。心想着这电话是打还是不打,很显然我选择了后者,如若打了电话,也就不存在这篇日记了。可能,我会成为一个最失败的读书人与写作者。因为,在我认为,如果一个读书人与写作者,在经历过了至亲深沉的爱后,连表达的基本能力都没有,那他何谈去刻画他人的故事,表达他人的情感。打电话虽然简单,但三言两语又能道得几分深情?这些年,走过的路,即使再艰难,母亲总是在背后一直默默的支持与鼓励着我。 我想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一了吧。
从我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母亲便开始日日夜夜呵护我的成长。小时候,虽说家里日子过得很艰难,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母亲却总是先把吃的给我们姐妹几个先吃饱。自己和父亲却默默挨饿,虽说这个情节在如今的一些家庭言情电影或者电视剧司空见惯。但这却是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这一代人虽说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但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生产力还较低的时期,谁还不曾挨过几次饿?再往上,我们父辈那一代人就更不用说了,忍饥挨饿的情况下还要做“苦力”,那情景更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最艰难的情形,是停水、停电、断煤气。而在此情形下,母亲却一如既往的想尽办法让我们兄妹几个先填饱肚子。我是家里排行最小的一个,母亲对于的呵护更是有增无减,这使我从小就对母亲有了更深的依赖。
待等到我上学年龄,母亲更是对我放心不下,不仅要照顾我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要担心我的学业,生怕我的学习进程跟不上同龄人。每天去上课时总要在我耳边叮嘱几句,才让我出门去。整个小学生涯我还是规规矩矩的每天上课下课,很少有过缺勤,学习成绩也一直相对较好。这与母亲的叮咛自然是不能分离的。整个初中生活过得也与小学并无两样,只是这时母亲对我的“看管”强度降低了不少,这与母亲工作渐忙及我的懂事不无关系。
第一次较长离开家,是我读高中的时候。那时我初中毕业后便到县城的一所高中就读,我也便开始了我第一次的寄宿生活。自从到了县城高中寄宿,母亲便经常来电,担心我的起居生活,还特别叮嘱我周末没课就要回家。每次回家,母亲都做了一大桌子菜,让我补一补。待到要去学校那天,母亲给我准备了一大袋子好吃的让我带到学校吃。有时,我带的书多了,实在带不走太多东西,母亲还是往我书包再塞些进去。此情此景,不禁让我联想到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为了买橘子给朱自清,而去翻火车站栅栏时情形,上车时还特意嘱咐同乡人照顾他。当时的朱自清对父亲的做法可能更多的是不解与困惑。若干年后,当自己有了子女,朱自清才明白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原来是这样深沉。正因为如此,朱自清为我们留下了《背影》这篇感人肺腑的散文。可能天下父母亲对自己儿女的爱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吧,不然这相似场景怎么可能每天都在上演。
也正是离家读书的这段时间,我由于不适应学校的饮食,患上了“慢性胃炎”。这胃病,可搅得我这三年的高中生活一刻也不能停息,严重时每周可能有三天是在家修养的。母亲这时便日夜为我着急,不仅担心我的学业也更担心我的身体。我生病在家时,每日总见母亲行色匆匆,打点着家里的大小事务,还经常去帮我询问医生我的病情如何,回来后也是一个人独自坐在椅子上若有所思。有一天,我躺在床上修养,母亲走过来坐下对我说:“要不回来镇里的高中读吧,你身体素质太差了。”我沉默了许久,回了母亲:“回来镇里读,我怕……”讲到一半我便再也说不下去了。和母亲相对良久,终究还是没说出几句完整话。再让我重新回到那个高中时代,可能我会听母亲的话。因为事实证明,胃病对我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影响极大。甚至到毕业前夕,我还在忍受着胃病给我造成的痛苦。
高中三年一晃而过,同学们各奔前程。而我也来到了本市的一所离家较近的公办大专就读,这也出自于母亲对我的身体状况的考量而决定的。到了大学,我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母亲也开始对我“放心得下”。上了大学,我发现大学生活并不是很轻松悠闲,依旧很繁忙。不过我却经常抽空回家,到家与母亲唠嗑几句,做做家务,感受家的温暖。
今年的母亲节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打电话回家,陪母亲唠嗑一番,而是思虑良久后,动笔写下这篇日记。因为在我看来,三言两语,道不出几分真情实感,也显得太过于“匆忙”。最后,我想用歌德写给母亲的一首诗来结束全文和表达我对母亲的爱意。全诗如下:
尽管长时间没有向你问安, 没给你写信,可是,别让你心里 产生怀疑,好像你儿子应有的 对你的深爱已经从我的胸中 消失。决非如此,就像那岩石, 在水底深深扎下永远的万年根, 它决不离开原处,哪怕是流水, 时而用风浪,时而用柔波从它 上面流过,使人们看不到它, 我对你的爱,也是如此离不开 我的胸中,尽管人生的长河, 时而受痛苦鞭笞,汹涌地卷过, 时而受欢乐的静静的抚爱, 遭到覆盖和阻拦,使它不能 向太阳露面,不能映着四周围 返照的阳光,在你这慈母的眼前 向你显示你儿子是怎样崇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