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事哲学
我说我的心受伤了,睡了一觉醒来除了感觉有点低压,不舒畅基本和平常没什么分别——去公园来回的路上帮人扶起两辆倒地的自行车,依然在公园练了呼吸和发声;只是人感觉比平常困倦。这个问题我可以解释,那是头天晚上熬夜写东西的结果。我甚至把我的低压和不舒畅的情绪感觉归结于睡眠不佳导致的后果上,因为昨天下午当我午觉醒来发现自己赖在床上,就不客气地对自己提出了批评,“你这是在干什么,要躺在床上继续浪费光阴吗?天又没有塌。”这话仿佛是从别人嘴里吐出来的训谏对我起到了作用,我马上从床上爬起来,人也恢复了精神。 好久没看过电影,我打算用这样的机会偷偷懒,看两部电影。小田发来微信,说是看过我发的朋友圈,以向我请教写作为由邀请我到民治那边的琴行坐坐,我是知道他的心思啦!找到机会还不八卦几句,至于让我把地标发过去,他过来接我的话我可不太信,两地相隔的距离实在太远,他抛出诱饵——教我指弹,也没能打动我的心。我对场地到没有格外的偏好,在民治或是洪浪北练琴有熟悉的人都一样,不过距离确是个大问题,即便我在车上的光阴用来读诗,转几趟车来回也很不情愿。但我得说实话,他的邀请若是早点向我发出,说不定我真会过去,对我来说真是不喜欢看着时间过日子,刚坐下就要准备起来做好回程的打算实在很不乐意,再者电脑已开,几个月弃它不用原来还担心它受潮接触不良开不了机,一切正常就应该让它派上用场。 二点半左右阿南在微信上联络我,解释他处理这件事的态度,表示我仍然可以在琴行吃饭,只是得稍微挪一下地方,琴行开放的时间都可以去练琴,不过人多的时候练歌为不影响其他人同样要挪一下地方。我感觉不出高兴,更没有得意,哎!他有问题为什么不直接跟我讲呢!我并不是不能沟通的人啊!会影响到其他人的事我也不乐意刻意去做;现在这样真是闹心。 现实的问题不是我在琴行可以有什么权力,而是没有去琴行的动力,我当然想在琴行练琴,我自己的那把吉他练着让人窝火,什么时候我可能会把它直接扔到楼下,这当然是夸张的话,有可能给路人造成损害不说,引发的噪音还会产生震荡,刻意制造一堆垃圾让自己去扫。在琴行练琴的好处还不止这样,那里的环境练琴能让人更为专心;这些优势我通通知道,也不是内心不够宽容不去记人家的好,仅仅是不知道第一步该怎么走,我现在的心境好像是站在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遭到嫌弃久已不去的亲戚家门口踟蹰不前。 有热心的琴友跟我站到了一起,当中的功劳得归于昨天发出的那篇文章;我发现自己干了蠢事,亲手将曾经带给自己快乐的地方打碎,就社会环境来讲,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负责,即是曾经给过我欢乐,就是时光给予最好的回馈,再去要求额外的奖赏显然不对。我之前一直说做好事不要去想回报,人一旦指望回报,就会因为得不到而苦恼;要是摒弃指望回报的念头,凡事都能坦然面对,或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出口。这次我怕是自尊心作祟,才会掉进自己唾弃的囚牢。 希望一会儿我会有去琴行的动力,短暂的不快到底不应该成为毁掉大把欢乐时光的侩子手。很欣赏日本电影里的处事哲学,像流动的溪水一样,内敛波而不惊,与美国电影《欢乐好声音》热闹的气氛不同,《比海更深》更能让人动容。单就电影来讲,前者的叙事太零碎化了,故事换转过于平面没有层次感,只能当作一部娱乐片来看,引不起更多思考。后者如《编舟记》一样沉稳,表现上看波而不惊,但像是在岩石上激打的水花一样,一点一点渗透进你的心。 《比海更深》没有追求《速度与激情》的商业噱头,整个故事没有任何惊心动魄的画面,故事转换也算不得激荡人心,无谓是讲一个离婚后的中年男人梦想与工作、家庭的多重困境,窄一看运用的镜头场景不多,很多画面是在室内空间完成的,最后的结尾没有预示是开始还是结束,在他们一家三口一起寻找彩票的这个过程中,原先的隔膜或许扫去了一些,一切仿佛又有了一些希望的可能。 这类不依靠演员颜值的小成本电影很考验导演的功力,所使用的感情线都是慢慢渗透,仿佛一位在叙事的老者,语调平稳却能通过其中千丝万缕的感情线调动起听众的情绪,一场电影近两个小时看下来,没有一分钟觉得多余。 应当说在为人处事的态度上,我要学习日本电影的处事哲学,现在的我未免太过娇气,一不如意就耍脾气,让人见了难免烦腻。前天晚上那件事情上,阿南处理的确实不够成熟大气,我自己呢!也太过孩子气,既是不满意处理结果,就应该当场去找他交涉,而不是像得不到糖果的孩子那样,暗自忧伤,把自己的情绪扩大化,引得人家围观,像是对着镜子顾影自怜,实在难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