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一十四)
第六章 操心——此在的存在 第三十九节 此在结构整体的原始整体性 1、在世存在本来就是整体性结构,之前对组建环节的说明难免空洞。因为不是在存在论上描述而是一般的描述。结构整体的日常存在方式的多样性容易遮蔽整体的眼光。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从生存论存在论上规定结构整体性。 2、此在实际生存的意味。在基于本质上属于自己的现身情态上,此在在被抛在某种它自己的特定存在方式中领会到自己。领会道自己被抛在可能性当中,自己向来是可能性的存在。领会自身可能性并筹划到自己的可能性中。世内存在者、共在的他人都是在世为自己之固存在。但首先和通常是非本真存在。在世总已经沉沦。此在的平均日常生活规定为沉沦展开的、被抛地筹划着的在世。这种在世为最本己的能在本身而在世存在。 3、找一种日常此在存在的结构整体,使得统一地展现此在存在又能在这种统一中使得演变的诸结构和变式得到理解。 4、把诸因素合在一起是不行的。要充分透视整体寻找原始统一的单一现象。追问生存论基本性质不是追问世内存在者的方式。不能从体验的内在知觉出发,也不能从人的观念演变出发。从本身出发。 5、寻找此在有一种有所领会的现身情态,使此在别具一格地对自己展开。 6、此在借以吧自己带到自己面前来的这种开展方式,它可以以简化的方式通达自身。于是结构整体就从展开的东西中阐明。 7、这种现身情态是畏,以沉沦现象为出发点,区分怕。畏是此在存在的可能性之一,畏把握此在原始存在整体性提供基础。此在绽露为操心,要区分操心与意志、冲动,操心是它们的基础。 8、操心的生存论存在论分析不是存在者层次上的。操心不是理论虚构,其证据是此在刚刚对它自身道出它自身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解释为操心了。 9、分析了操心就准备基础存在论问题,存在的意义问题,为了把握这个问题,首先得把握那些不具有此在性质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过去的哲学史以实在领会存在,所以就需要阐明实在性与此在的关系。于是去规定实在概念。 0、存在者不依赖经验把握存在,但必须在存在者中领会存在。存在未被概念理解但不能说没有领会。存在(是)自古以来就和真理相关。所以要从存在论上澄清真理现象。展开状态,解释状态。 11、各节任务。 第四十节 畏 1、在属于此在的展开状态中才能提供此在作为存在者的提醒。展开状态就是现身和领会。此在如何在畏中通过它的展开将自己带到前面? 2、为了结构整体的整体存在的目的,以沉沦的分析为出发点。此在消散在常人中就是对他本真能在的逃避,但这种逃避中此在没有把自己带到前面。 3、本真状态在沉沦中封锁,但这个封锁是展开状态的变式。从存在论上讲逃避得以可能是基于展开状态带到此在面前。在沉沦的这种背离中,逃避什么没有经验到。但是逃避这个何所面临的时候,何所面临展开了,就是此。存在者层次上的逃避由于其开展性质使得我们能够把握逃避的何所面临本身。所以逃避的是此,在逃避此,逃避展开状态。 4、沉沦现象不是注定没有希望从存在论上知道在沉沦中展开的此在的东西。此种阐释不受人为摆布。 5、对畏的分析有所准备,就是之前的怕的现身。怕的东西被标示为畏,有畏的性质的东西被称为怕。 6、沉沦于世是对本真的逃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背离都是逃避。基于怕以及怕的展开的退缩才是逃避。怕总是对世内存在者的怕。沉沦的背离基于怕,所以这种逃避也有怕的性质,怕的是此在本身,不是东西了。 7、这种背离不是对世内存在者的背离,反而是要回到世内存在者中去。沉沦的背离是源于畏,畏使得怕得以可能。 8、此在的基本建构是在世,畏此在本身就是畏在世。畏不是怕世内存在者,怕之所以怕是因为因缘。但是畏没有因缘。没有特定伤害,不是在意蕴关联之内。畏之所畏的是不确定。这种不确定和存在者的意蕴关联所引起的怕不相干。 9、因此畏之所以畏不是临近的空间范畴。情绪地是无何有之乡,畏不知所畏者是什么。无何有之乡不是无,而是有在之中的一般状态,但没有更特殊的内容。 0、世内存在者的无但一般展开状态的在就意味着畏之所以畏就是世界本身。全无意蕴不意味着世界不在场,而是说世内存在者无关紧要,但是在世内存在者没有意蕴的基础上,世界也要涌来。此总要展开。 11、逼迫来的东西不是东西,而是上手事物的可能性。是意蕴整体。当畏在沉沦中消退,就会说本来也没什么,事实上在存在者层次上确实什么也没有。日常总是在上手事物中,对上手事物的否定不是全无。上手的无植根于世界,植根于意蕴关联。畏之所以畏的无作为世界作为意蕴关联提供给畏。 12、畏直接的抛弃世内存在者把世界作为世界开展出来。不是说撇开世内存在者而只思考世界。而是有了畏,畏作为现身才把世界作为没有世内存在者的世界本身开展。 13、畏不仅是对什么生畏,还是为什么而畏。世界不呈现了,共在也不能了。畏剥夺了此在沉沦地看世界,从公众讲法方面领会世界的可能性。畏将此在带回此在的本真能在那里。畏是此在个别畏最本己的在世,只是唯一,从本质上向各种可能性筹划自身。畏把此在作为可能的存在开展出来。把此在开展为只能从此在本身作为个别此在个别化中存在。 14、畏揭示了此在最本己的能在,并且迫使此在向最本己的能在存在。公开出选择的自由所需要的自由。带到他的本真状态之前,本真状态是此在总已经是的可能性。此在将自己的存在交付给可能性。 15、生畏作为现身情态就是在世的一种基本方式。开展活动和展开的动机是又区分又综合的。畏的勾连中,在之中作为个别的,纯粹的被抛的能在展开。畏把此在个别化为我。这是生存论上的唯我不是绝缘主体性。而是把此在带到它的世界之为世界之前。带到在世存在之中之前。 16、因为日常解释没有先入之见,所以日常讲的在畏中茫然失其所在的特有的不确定性就是指的不在家。在最初的在之中解释的时候为依寓于,熟悉于。常人把安定的自信,不言而喻的在家放入此在的平均领会。畏将此在从沉沦的世界,在家中抽离,日常的熟悉沦陷,此在个别化存在。在之中进入不在家的存在论样式。这就是茫然失措。 17、沉沦的逃避不是逃避世内存在者,反而要接近它。此在消散于常人就是逃到安定的熟悉状态中去。(反之就是不熟悉,不熟悉就提示出了无家可归感)此在被抛在茫然失所之中,将存在交付给了在世。这种茫然失所经常威胁此在消散于常人。茫然失所的威胁和操劳日常的安全并行不悖。畏可以在任何境况中升起,不一定要黑夜,虽然在黑夜中更容易。在黑暗中,无所见格外突出,但是世界仍然在此,还逼迫你在此。 18、日常平均状态领会的茫然失所的威胁并不是畏的领会,而是在沉沦中使不在家的淡化,对不在家的背离。这种逃避显示出畏作为基本的现身情态属于在世的建构,因为有了这个畏,所以有了这种茫然失所,并且使得茫然失所淡化成为可以被接受的东西。畏不是现成,而是总存在于实际此在的样式中。于是安定熟悉是此在茫然失所的样式,而不是对立,所以不在家需要更加原始的现象理解。不能停留在日常领会的茫然失所中。 19、以上分析可以表明,畏是在世的动机,畏规定了在世。所以此在才能害怕,怕是沉沦着的,非本真的并且晦暗不明的畏。 20、畏没有被真正领会,在公众意见中,很少有本真的畏。还掺杂着生理学的条件。只有在存在的根基出有所畏才能从生理上解说。 21、生存上实际发生本真的畏情况罕见,但更加罕见的是从生存论存在论的建构和功能上解释它。之所以罕见一部分是忽略了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特别是现身情态的分析。畏在生存论上承担原则性方法论的功能。实际上含有畏的现象标志了此在的本真狂徒虽然通过常人讲法对自己保留,但这种基本现身情态却在原始的意义上可以开展出来。(畏和怕进入基督教视野,但没有区分,但是在存在者层次存在论层次上出现。) 22、现身情态会按照在世的环节开展存在,但是畏却有独特的可能性,因为畏早就了个别性。畏把此在从沉沦中拉回来,使得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作为存在的可能性看得清楚。 23、基于畏的阐释,获得了怎样的现象基地回答结构整体的整体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