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重要性
人生中有什么东西是可以令一个人的心境变得膨胀热烈且最终让人感悟人生真谛的呢?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甚相同,而对于我个人而言,听故事就是这么一条最有效的让我感知无穷乐趣和真谛的途径。从小到大,听故事通常的载体都是电视电影,它们基本上充当着一个讲述者的重责,而小说则是长大之后才有机会看的东西,但在我的幼年直至高中它都是我最为缺失的“奢侈品”。
如果要说它为何与奢侈品相提并论,那还要从我的出身说起,而要更详细一点论述我的家庭背景,恐怕要舞文弄墨几笔,估计别人都要被我极具拖沓且悲情般的童年经历感动,且充满人道主义的向我投来一丝怜悯的目光,那么这时我该简明扼要的告诉你们,不必,我不需要。
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我的大部分童年记忆就是在一间狭小而拥挤的杂货店里度过的,那些日子郁闷却也天马行空着,脑海中时常迸出一些新奇的想法,每每都是看过电视之后。
在那小小的杂货店里住着五口人,有父母、姐姐和一个妹妹,还有我。店里有一台老旧的大电视,拥堵不堪的林林总总的杂物货品将空间一再压缩,这就是我们这个五口之家赖以生存的小环境。那时我们的门前是一条商业街,农村的商业街也就是各门各户在自个家门口摆些食品和日常用品贩卖罢了,更寻常的就是门前总会有熙来攘往的行人,我总会呆呆的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有赤着脚在泥泞的地上走过背着锄头的农民,有骑着单车带着小孩的老人,有疯疯癫癫的老太太,有各式各样的人,一副人生百态图就这么轻而易举的展露在我面前,这幅画卷绵延而去,贯穿了我整个童年,不知道为什么?仿佛自小就知道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似的。后来长大后看到清明上河图的市井图真的觉得心中感慨万千,五味杂陈。
我是一个从小被父母的道德礼教束缚住的小孩,2000年的时候,我刚读学前班,是个不懂人世情常、不知世故圆滑的小孩,那时候刚上小学不久,总能听到附近有些小孩失踪的案例,在大人的嘴里这是个极度不安全的小镇,我应该放学立刻回家,遇见不认识的怪叔叔拿糖给你吃你千万不能吃的常有的父母训戒,什么时候都要报备离家干嘛?要去哪里?这充斥着我整个童年生活,然后我开始变得不同了,到了高中之后,我变成了一个极度离群索居的宅男,这个过程中整整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十二年的时间跨度很大,其实在任何一个时间段我都有反叛的心理,只是大多埋在心底了,其实我被他们骗了,他们从来没有接送过我上学,只是告诉我外面很危险,放学不能逗留,任何事都要报备,他们在我年幼无知时用外面很危险来限制我的每一个行动,然后成为习惯之后,便也是在无形中将我牢牢的锁在家里了。
我其实很想反叛,很想张扬,很想肆无忌惮,但我没有资本,也一直被人禁锢,我越来越顺从这种被驯化的生活,越来越懂得为家人着想,因为太为别人着想我反而丢失了自己原本该有的亮色,这导致我竭力隐藏我的本来面目变成一个伪善的人,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只是对于当年的自己,我是有点不甘心的。他们都不是罪无可恕的人,只是那种古板而传统的人,我连怪罪的底气都显得特别的无力。
曾经看过一本外国名著叫《钢琴教师》,大意是一个从小被母亲禁锢到压抑自己天性直至扭曲的钢琴教师,充满着奇异色彩的书写这种怪异的人生的人一定很有深度。可惜这本书是我高中之后看过的,我的家庭同样很封建传统,父母如影随形的禁锢让人摆脱不去,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为了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而哭了三天,为什么?很简单,升学考试的时候必须从所在小学到读初中的地方参加考试,那时我的单车是向邻居借的,当时父母的说辞让我极不能忍受——才那么一点路程。可是谁知道当别人骑着单车呼啸而过的时候,当我形单影只看着别人欢声笑语的从我面前略过,他们向看异类看着我的时候,我是什么感受,我的心是很敏感的,可是你们都假装不知道。
高中的时候,姑姑寄来了一台联想电脑,我的兴奋向喷薄而出的岩浆那么滚烫而炙热,我欢喜的以为我所梦寐以求、同学们经常玩的游戏能借这个小小的窗口来到我的手上,可是我再一次事与愿违。
爸爸说:“玩电脑影响学习。”
妈妈说:“电脑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
我的学习成绩即使没有电脑也好不哪里去啊,我的自制力却在经年的锻炼之下,即使有电脑我也坏不到哪里去啊,你们难道不知道?这只是他们借口的说辞,我知道。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塔话,我默默无语没有反抗,我的梦就这么逝于他们的闲言碎语中了,我在心里问自己你为什么不去网吧,然后有自我回答道:我连一个游戏都不会玩,我不想在网吧被人耻笑的感觉,所以我选择逃避,那样我的缺点不会被人看到。我到高中所谓的认真读书还有一种思想叫不能浪费父母的钱,那样很不知感恩,可是如果一味强调别人、一味的为别人着想就是幸福吗?不,那时候我因为读不懂课本而更加的痛苦,也许追随自己的心才是一种快乐,不喜欢就应该让人知道,而不是让人以为这是我自己要的。
这就是我并不光彩的过去,我的自卑来自于我的家庭,但是奇怪的是有电视这个载体作为依托,我反倒很喜欢用那些别人编织的梦来告诉自己原来生活中还有很多希望的。
你们知道吗?我倒现在还记得七岁的时候,有个香港电视台会放各种港片,有武打、喜剧、武侠、动作片,我看得津津有味,目不暇接,我甚至在八九岁的时候能说出张国荣、梅艳芳、张曼玉、梁朝伟、刘德华这些天王巨星的名字,他们用艺术填充了一个个饱满而自我的人物,那些人物和我是那么的不像却让我向往,精彩而深刻,让我记忆犹新,甚至到了现在我都觉得他们每个人都是风华绝代,不可取代的。
花样年华中张曼玉在充满旧时代气息的街道上穿着旗袍悠然走过的典雅气质,便在一抬手一投足间展现出了淋漓尽致的艺术魅力,还有霸王别姬中妖艳痴情的程蝶衣,那是张国荣所演绎的戏子,那是旧社会的一种禁锢,那也是旧社会的一种残忍烙印,梅艳芳在胭脂扣中饰演的最后决绝而去的鬼魂,她对那个不敢和她赴死的男人已经绝望,他们都是那么不尽相同的人啊!
香港的文艺片最出名的就是王家卫,王家卫用他擅长的方式,用最典雅文艺的气息不断地让我惊艳到,他的电影里面显少有激烈的场景,但是极具生活气息却又让人有无穷的想象空间,我个人非常的喜欢这种风格。
后来这个香港台也没有了,我就转而另外一个流派的电视,那个流派叫武侠,我对武侠的爱是痴迷的,我对武侠世界的向往和热爱也是根深蒂固的,记得当年香港般的神雕侠侣就看了两个版本,一个刘德华版的,一个古天乐版,天龙八部三版我都看过,我对金庸和古龙的喜爱都是从影视作品开始的,可是你们知道吗?我到高中才有机会看他们的小说,因为我的父母不让我买小说,从小到大。可那是我的梦,他们再一次假装不知道。
我很喜欢张纪中版的天龙八部,三个性格迥异的人竟然可以成了一部长篇,而且情节安排上不可谓不高明,所以有人才说金庸是武侠的巅峰,情节奇而合情理,这样一个写故事的天才很难不脱颖而出,当然你问我到底喜欢主角中的哪一位?你看这本作品的时候把自己代入哪一个人物之中?我只能说金庸的侠之大者大概就是乔峰吧!他是一部作品中当之无愧的男一号,他的高尚情操也最终俘虏了一对姐妹的心,我想他是我最喜欢这部小说的地方。
当我们的人生面对这样的命题的时候,我们说不定连乔峰的一点皮毛都比不上,一个契丹人被汉人扶养,被人冤枉、知晓身世的痛苦,只有阿朱理解他相信他,可最后却以为段正淳是自己的仇人而误杀了阿朱这样的桥段,我想只有金大大才能想得出来,我一直很疑问为什么金庸老先生要封笔呢?当真怪哉?
武侠世界是我的一个寄托,那个世界的人脱离束缚,有很多不听大人话的小孩在江湖上乱撞,即使数次遇险都能逢凶化吉,都能不小心练成不世神功,都能遇见很多漂亮的女子,比如段誉。
我知道无数造梦者一定也和我一样有很多对生活的感慨,在生活中看到了各种的现象,然后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去编造虚幻却容情的故事,我喜欢这样的人,他们一定阅历丰富,他们一定是写故事的天才,我无数次憧憬自己也能拥有那样的能力,所以我正在努力地朝着那一方面发展。
高中读完之后,我看了很多武侠小说,很多人评论说现在的武侠都比不上金庸的,可是我觉得不过是各有千秋罢了,如今的武侠更加的多元,更加的百花齐放,而且我发现写武侠的都是很厉害的人,他们文采一流、设置情节跌宕起伏,我相信现在的很多小说都不如武侠作家写的好呢?这是我个人看小说之后的一点体会,其实你如果去看小椴或者时未寒的小说,你才会感叹这么好的文采如果写纯文学一定能大放异彩,可是他们是有理想的人啊!他们宁愿服务我们这群小众的读者,也不愿意违心去写那些自己不爱的。
这当然是题外话,可是这些不同流派的故事陪我走过了无数个时日,让我觉得被故事充盈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他们让我懂得了很多人生真理,也让我看到了无数的悲剧和揪心,更让我们知道了无数的创作者背后所想表达的意图,他的愿景又是什么?他所写的人物让我悟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