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正经地不务正业
回想起来,我大概一直都是这样一个人吧,一个一直一本正经不务正业的人。
从前但凡要求背诵的古文段落总是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记熟,而那些不要求的部分我总是读上几遍便可以脱口而出,以至于我至今都还记得高一时我的那位典型的“为读书而读书”的同桌听完我背完整篇《滕王阁序》(要求背诵的只有一段)之后那种看我觉得像是看“神经病”的眼神...之后我的另外一位同桌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我这么喜欢英语,为什么每天在口袋里塞那么多写着英语单词的小卡片拿出来翻。因为我那时候超级着迷英语中的词根词缀结构,每天都在试验是不是真的能用这种方法来更快地记住更多的单词,甚至把我妈咪读大学的时候买的专门写词根词缀的书从一大堆陈年积物中掏出来看...
当然,上述之类都不是“正业”,都不是可以用来实现高分的当时所谓的“正经事”,就和我现在喜欢的coding、baking、astrology一样都不是课业所规定的“正经事”。
考完试的第三天和同学在图书馆里坐着聊天,同学说:考完试之后出了dissertation之外就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要做,语言课的分数也并不记录到degree中,等写完draft之后就可以全力以赴地做第一要紧的大事情——找工作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不自禁地感叹了一句:“哎,我这种人呀...”
话还没说完,便被人家猜到:“你是想说,语言课才是第一位的吧...” 嗯,的确呢,我怀得就是这个心思 >< 不知怎的,似乎不被“要求”的东西总是显得格外有吸引力,总是格外容易被热爱。(补充:我当时对我妈咪信誓旦旦地说过,我读研究生的目的有三个:一学量化分析,二学计算机编程,三学日语。眼下看来,一切安排果然都是最好的,毕竟我到现在还没有知道其他本科同学的哪个学校的哪个专业可以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的,嘿嘿)
记不清最近又是在哪篇鸡汤文上看到的这样一句话:“所谓喜欢只是一种感觉,热爱则是奋不顾身”,的确是超级有道理的。回想起来,从前第一次写personal statement申研的时候,绞尽脑汁才想出了“以后想要从事microfinance,帮助穷人”这种虚无缥缈、拯救世界的“理想”。现在想来那时果然是“为了申研而申研”,并没有明了自己正真热爱的东西,所以才会努力地如此艰辛。若是放在现在再重新来一次,并不用遵循套路和模版,就可以写出很多很明确的ideas,譬如一做就完全停不下来的coding。因为热爱,便会“奋不顾身”地去探求,便会有更多思考、更多了解。所以,申研时的学校都如此看重passion一词吧。
我的passion是今日才有的吗?是,也不是吧。回忆从前种种的小事,似乎还是可以看出我有一些“热衷”;但我清楚地知道,起码在大四之前我从来都在学期之中做需要耗费多大精力的“不正经事“,每次都超级会压抑自己的欲望,一定会逼自己等到考完试放假回家之后再做(现在大概也还是会这样,只是放假时“有家不能回”,所以总没有放假的感觉...><)。只是现在比从前稍微放得开了一些,起码敢在有正经事干的时间段内“尝试”一些其他额外的东西。第一次没有“逼”自己成功是在大三的暑假。计划决定是等考完gmat之后再买尤克里里来玩,结果才刚开始备考就玩得不亦乐乎了,竟然发现玩尤克里里可以让我在备考期间变得超级开心呢~至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在大四上这种申研、刷分的关键时期,我开始玩起了刺绣...>< (虽然也是从小从小就很想学刺绣的...参见n久前写的另一篇豆瓣——做女红的女子,这么矫情的标题...)

毕业之后才超级喜欢且佩服本科教Financial Analysis的老师Cherry(虽然人家课上得还有待提高),虽然读的是金融的PhD,却对占星有超级深的研究,逢人就超级热情地帮人家算命,还开了自己的公众号写了很多关于占星的推文。据那天和我打电话听了我对她星盘分析之后就冲到Cherry办公室让人家帮忙算命且讲了一个半小时的吴小莹小学妹说,Cherry的办公室里有整整一柜子不是finance的占星书,真的是“一本正经不误正业”的“模范”呀!
上星期五最后一节coding课pre完我的网站之后,其中的一位上课的tutor问我:"what's your plan in the future?" 我先是震惊了一下,她竟然会问这种问题,难道是因为觉得像这样一个很课外、很随意的编程课的competition并不值得我付出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吗?毕竟我学的并不是computer science对吧~不过,我其实很早就想过问题啦(这大概是热爱的征兆吧),且把问题的答案写在了豆瓣的个人简介里——做一个正儿八紧的金融狗+一个有great ideas的伪码农~(其实第一个目标更难实现啊,我得先找到一份正儿八紧的金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