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地图
查看话题 >浅读王维之诗,体悟盛唐之音

盛唐诗坛,呈现在一片恢弘壮阔的气象中,用高昂明朗的情感,交织出博大、深远、超逸的意境。
这个时代的风貌,往后几千年,再也没有出现过。
盛唐诗人中,特别是在开元、天宝年间,王维的名望最高。
世人听来耳熟名详的李白与杜甫,当时的诗名皆不如他。
读王维的诗,你会看到眼前仿佛铺开一层幕布,上面投影出一个“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俊逸少年郎,在漫漫坎坷浮华的尘世间,渐渐蜕变成一位“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的清癯老叟。
这转变的分水岭,应是安史之乱。

王维出身官宦之家,进士及第,科举入仕。那时候的他,还未尝过世道的苦,春风得意,奋发进取,诗作皆豪情四溢,昂扬浪漫。甚至都可以想象出,他挥笔狂书的身影,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后来,他到河西幕府任职。站在荒袤沙漠之上,看着边塞壮丽的风光、将士们争先赴敌的英姿,心中诗句脱口吟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这一番豪情壮志,何等逸迈阔达,仿如奔腾而去的江水,一路流淌,任人畅读。
只是,随着盛唐气象的迭变,安史之乱爆发了。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长安沦陷,玄宗仓皇逃离,直奔巴蜀。王维随从护驾,却在行程中不慎掉队,被安史叛军所擒获。他服药,假装不能说话,并企图寻找机会逃跑,逃跑计划还未实行就被叛军发现,后严加看管。由于安禄山十分倾慕他的才华,便饶他一死,将他缚送到洛阳,拘禁在龙门菩提寺。
这时候的王维,内心一定是绝望的,若不从叛军,肯定没命,可要是当了叛军伪官,又被忠君思想折磨得痛恨自我。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于是也只得在满寺寂寥的落叶里,执笔写就凝碧诗,抒发对两京沦陷的哀痛。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十月,唐军收复东都洛阳后,做过伪官的人都要被定罪,王维的命运更加险恶。若不是胞弟王缙用官位为他赎罪,他也难逃一死。
此时,王维年轻时候所向往的绚烂繁华,以及野心勃勃的斗志,都被政治和战争消磨得廖剩无几。
一个人,经历过繁华,体尝过哀凉,人生的层次感真实饱满,却又满含孤冷。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尘世如此烦扰,仕途这般艰险,那么就隐居辋川,隐退终南山吧。
年少时,读到这一句,只觉得不过是在描画心境的恬适而已。年岁渐长后才发现,这句诗是诗人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慢慢炼化而出的。
一场战乱之后,以往所有的世俗功名,皆已消散,甚至连命也差点丢掉,这不正是行到山穷水尽处麽。无路可走的绝望慢慢袭来,那就放下一切坐在山石上看天间云雾,缭绕变幻,用宠辱不惊的心态来看待所面临的生活困境。
这一时期的辋川、终南山隐居诗集,没有意气风华的豪侠壮志和苍茫古朴的边塞风貌,只剩下了清澹明丽、思致婉转的幽美静谧。
鹿柴的空山青苔,竹里馆的幽篁明月,辛夷坞的芙蓉花萼,木兰柴的飞鸟夕岚......都将我带入“身世两忘,万念皆寂”的自由之境,使我陶然于“通于万物”的大美至乐里。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散步》里说:艺术家要在作品里把握到天地境界。
而此刻王维的眼界里,只有浩瀚星空、自然万物。这是一种澄淡精致的审美境界,这是一种涵咏不尽的盛唐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