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奕含到阿廖沙
查看话题 >林奕含惨痛离世告诉我们什么
午后惬意翻阅网页,看到一位26岁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在家上吊离世的新闻,内心深受震撼!回忆自己十多岁的时候,也曾内心抑郁独坐书房,对家庭变故与人生遭遇颇为无奈,甚至想过完成繁重的高中学业后必然要出一本书抒发内心痛苦,直至看到林奕含离世新闻,我的人生决定发生了改变。
先来了解一下林奕含的过往,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台湾新生代美女作家,父亲是「台南怪医黑杰克」知名皮肤科医生林炳煌,因而她也被外界称为“台南怪医千金”。良好的家世为她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她也不负圣望地考上了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文学功底深厚折人。然而这满腹才学来得并不容易,在她十六岁那年开始遭到补习名师长达四五年的强暴,因缺乏家人正确引导而痛苦隐忍,在内心展开激烈斗争,高中时得了重度抑郁症, 3 度试图自杀未果,固定到精神科接受诊疗,后来只好强迫自己爱上老师来获得内心的安宁。在此期间,她写了一本引发社会热议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将自己亲身经历详细描绘,直至后来社会人士纷纷关注小说情节是否是她本人写照。她在无数次的回忆与痛苦矛盾下选择了自缢,最后留下一句话:这个故事摧毁了我的一生。
在单纯美好的年纪遭受苦难确实令人同情,但我所惋惜的是她自己没有尝试着走出来,而采用了错误的方式不断撕开自己的伤口并亲自洒上细盐。事件发生后她不断地回忆,将自己困在书房里练就文字功底,为自身发生的苦难进行细致的描绘,甚至写了一本书来标志这件事情的存在。
在为宣传新书接受节目访问时,她表示:“当你在阅读中遇到痛苦或不舒服,我希望你不要认为‘幸好是一本小说’而放下它,我希望你与思琪(受害女主人公)同情共感。”此话再次表明她在写书过程中不断加深痛苦记忆,而不愿选择放手。没有批判她脆弱,只是心疼她将自身才华应用在扩大苦楚上,一本大获成功的新书却是自己最害怕的记忆,读者围绕讨论的都是她最痛苦的记忆,她将负面情绪不断放大,甚至写了一本书深化印象,令这件事挥之不去。最后,她的每一天都围绕着这个阴影,无论是看书、写作、宣传新书、甚至新婚都围绕着这痛苦的经历,将悲伤扩大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她没有选择沉浸,看书的时候是看书,工作的时候是工作,宣传新书的时候又有了全新的世界观,新婚又有了全新的人生,一切本不应该围绕过去。
我同情她的遭遇,更加惋惜她以情绪作为才情的代价。她费劲心血回忆痛苦,才凝聚出一本写满泪水的书籍,这样惨痛的文化成果令人不忍看下去,只觉得人生路长,苦难已发生,你可以走不出来,但你不必去扩大它甚至呕心沥血去“标志”它,让它再成为你工作中的作品......保护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才能更持久地创造出许许多多的作品,而不要深挖自己痛苦万分的事情不断回忆,扩大事件份量,甚至成为自己挥之不去的阴影,你受不了什么事,就少想那件事情,每时每刻提醒自己,写一部书不断产生负面情绪,压倒内心最后一码稻草,又如何释怀呢......
文字是好东西,传播宗教知识开解内心苦闷;文字是好东西,引进各国文化丰富世人内心;文字是好东西,记录生活美好回忆。但是,如果你的文字只是不断刺激自己回忆,就像世人所说的哪壶不开提哪壶,明知自己内心受不了却不断深入思考自我折磨,强调事件的严重性,那只会毁灭自己,也无法可持续地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了。因此,做任何事要考虑可持续性,多写正能量的东西,让负面的事件随风而去吧。她以死告诉大家事件的伤害性,却给更多与她有相同遭遇的人残忍一击,甚至起到效仿作用。若她回忆此事后告知大家要更加坚强地活下去,那痛苦则是心路历程有勉励作用,然而她回忆过后以自杀与负面告终,不如少想......
先来了解一下林奕含的过往,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台湾新生代美女作家,父亲是「台南怪医黑杰克」知名皮肤科医生林炳煌,因而她也被外界称为“台南怪医千金”。良好的家世为她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她也不负圣望地考上了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文学功底深厚折人。然而这满腹才学来得并不容易,在她十六岁那年开始遭到补习名师长达四五年的强暴,因缺乏家人正确引导而痛苦隐忍,在内心展开激烈斗争,高中时得了重度抑郁症, 3 度试图自杀未果,固定到精神科接受诊疗,后来只好强迫自己爱上老师来获得内心的安宁。在此期间,她写了一本引发社会热议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将自己亲身经历详细描绘,直至后来社会人士纷纷关注小说情节是否是她本人写照。她在无数次的回忆与痛苦矛盾下选择了自缢,最后留下一句话:这个故事摧毁了我的一生。
在单纯美好的年纪遭受苦难确实令人同情,但我所惋惜的是她自己没有尝试着走出来,而采用了错误的方式不断撕开自己的伤口并亲自洒上细盐。事件发生后她不断地回忆,将自己困在书房里练就文字功底,为自身发生的苦难进行细致的描绘,甚至写了一本书来标志这件事情的存在。
在为宣传新书接受节目访问时,她表示:“当你在阅读中遇到痛苦或不舒服,我希望你不要认为‘幸好是一本小说’而放下它,我希望你与思琪(受害女主人公)同情共感。”此话再次表明她在写书过程中不断加深痛苦记忆,而不愿选择放手。没有批判她脆弱,只是心疼她将自身才华应用在扩大苦楚上,一本大获成功的新书却是自己最害怕的记忆,读者围绕讨论的都是她最痛苦的记忆,她将负面情绪不断放大,甚至写了一本书深化印象,令这件事挥之不去。最后,她的每一天都围绕着这个阴影,无论是看书、写作、宣传新书、甚至新婚都围绕着这痛苦的经历,将悲伤扩大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她没有选择沉浸,看书的时候是看书,工作的时候是工作,宣传新书的时候又有了全新的世界观,新婚又有了全新的人生,一切本不应该围绕过去。
我同情她的遭遇,更加惋惜她以情绪作为才情的代价。她费劲心血回忆痛苦,才凝聚出一本写满泪水的书籍,这样惨痛的文化成果令人不忍看下去,只觉得人生路长,苦难已发生,你可以走不出来,但你不必去扩大它甚至呕心沥血去“标志”它,让它再成为你工作中的作品......保护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才能更持久地创造出许许多多的作品,而不要深挖自己痛苦万分的事情不断回忆,扩大事件份量,甚至成为自己挥之不去的阴影,你受不了什么事,就少想那件事情,每时每刻提醒自己,写一部书不断产生负面情绪,压倒内心最后一码稻草,又如何释怀呢......
文字是好东西,传播宗教知识开解内心苦闷;文字是好东西,引进各国文化丰富世人内心;文字是好东西,记录生活美好回忆。但是,如果你的文字只是不断刺激自己回忆,就像世人所说的哪壶不开提哪壶,明知自己内心受不了却不断深入思考自我折磨,强调事件的严重性,那只会毁灭自己,也无法可持续地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了。因此,做任何事要考虑可持续性,多写正能量的东西,让负面的事件随风而去吧。她以死告诉大家事件的伤害性,却给更多与她有相同遭遇的人残忍一击,甚至起到效仿作用。若她回忆此事后告知大家要更加坚强地活下去,那痛苦则是心路历程有勉励作用,然而她回忆过后以自杀与负面告终,不如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