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民宿市场将面临怎样的“洗牌”?
近日,一篇文章在网上掀起了一阵中国民宿行业未来的担忧之风,引无数民宿大咖竞相讨论。
讨论原因大致如下:
1.民宿的利润空间极为逼仄。
作者以莫干山、厦门、大理、阳朔的民宿为例,分析了包括入住率普降、旺季周期缩短、房价长期低位徘徊等不同程度的问题,而下滑的烈度和波及范围,正以超出业者预料的方式汹涌来袭。
2.美丽乡村的“大跃进”——生下来可以,但谁来养?
民宿产业经济的火热已然激发了大公司、资本力量的进入。
随着大批量的民宿在乡村山野连续落地,产品供需不匹配、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会不断放大,未来城市去化的窘境可能在乡村上演,海量的资金投入最后将造就一大批美丽的鬼屋。
面对目前民宿的窘境,想必所有人心里都有很多问号:事实是否就是这样?民宿这头风口上的猪该飞向哪儿?
据此,本文小编将用五字形容民宿窘境与未来
被情怀“惯坏”的民宿现实何如?
“热”
——井喷的民宿 狂热的投资
中国的星级饭店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到现在不过一万四五千家,而民宿这几年的狂热发展已经超过星级饭店。
可以看到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酒店企业和资本力量盯上这个“香饽饽”,比如,如家、绿城、绿地等企业均已开展实质性的投资布局;国内知名的民宿连锁品牌,如花间堂等品牌民宿管理公司也纷纷开始了连锁扩张。
国内目前已形成了滇西北民宿群、川藏线民宿带、湘黔桂民宿群、海南岛民宿群、浙南闽北民宿群、徽文化圈民宿群、客家文化圈民宿群、京津毗连区民宿群、珠三角毗连区民宿群、长三角毗连区民宿群、浙闽粤海岸民宿带等11 个民宿群带。
可见民宿这把火已如星星之势烧遍了大江南北。
上图为不完全统计下的民宿南北民宿占比 (数据来源网络)
上图为民宿带群分布粗略图
#民宿投资者有话说#
如家酒店集团负责人表示,2016 年3 月,如家正式启动民宿运营,以合作形式将符合条件的民宿业主纳入旗下品牌“云上四季民宿”。同时,在全国8 个城市签约了33 家民宿作为样板店试点系统运作和管理模拟。此后,将会在滇、苏、浙、沪、琼、闽、桂等地重点布局。
“乱”
——门槛有高低 盈亏不均一
什么是民宿?似乎这个答案已经不重要了。
美丽乡村的农家小院可以改造成民宿,莫干山高大上的野奢酒店也叫民宿,西塘的临水客栈也是民宿。
但是目前,我国民宿入住率冷热不一。一些声名鹊起的民宿一房难订,而一般的民宿入住率不足 50%,双休日还有些客人,工作日几乎无人光顾。
而影响入住率的很大因素其实是区位和周边环境,这直接决定客流。这些都跟民宿的冷热情况密切相关。
#民宿业主有话说#
据某位民宿业主表述,他有朋友连开14家民宿,仍然看不到盈利希望,趁当前民宿投资高烧未退,朋友正在积极寻求套现退出。
“盈利是需要有经济规模的,你就8间房、10间房,前台要不要配,经理要不要配,服务员要不要配,布草要不要配?经济规模的瓶颈摆在那里,单靠运营能力怎么解决?“
“慢”
——发展不成熟 却陷入全球化竞争
民宿对于中国是一项新鲜的食物。现在大家都处于摸索阶段,从发展商到运营商都是这样,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不太成熟。
尽管旅游住宿业市场总量在不断扩大,但是可以感觉到,扩大的市场份额大部分被非标准住宿占据了。其实从事标准住宿行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改变,这涉及资金、模式、理念等一系列问题,没那么简单。
竞争加剧的范围并非局限在国内,随着出境游的飞速增长,国内旅游目的地被动参与全球化竞争已既成事实。
#民宿业主有话说#
一位民宿业主谈到,这是国内众多旅游目的地必须正视的现实。
“其实从2014年开始,国内大目的地已经进入全球化竞争,国内旅游目的地之所以在过去两年严重下滑,实际上跟这股趋势直接相关,与海外众多成熟的旅游目的地相比,国内旅游目的地可改进提升的地方太多了。”
2017民宿市场将面临怎样的“洗牌”?
可能方向一:
“合” ——优胜劣汰 抱团取暖
商业一直都是丛林法则,永远也不会同情弱势,优胜劣汰就是它的游戏规则。
面临民宿目前的现状,众多专家表示,随着市场扩大,供给开始过剩。民宿经营者个体力量相对薄弱,他们将需要联合营销活动来抱团取暖。
未来,进行规模化、品牌化扩张、提升各自品牌的价值是民宿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一位民宿业主曾将民宿比作蜜蜂。
“单个民宿好比蜜蜂,综合体就像蜂巢,即便因为某种原因导致某个蜜蜂无法存活,但整个蜂巢的体量不会受到影响,因为生态依旧稳固。”
可能方向二:
“深” ——“民宿+”时代来临 无限商业可能和精神空间
在大批民宿亏损倒闭时,我们也发现行业的一些新景象。
比如莫干山的民宿标杆——裸心谷,如今正在悄悄转型。如果说之前它是以野奢酒店的设计成名的话,现在则是逐渐淡化住宿概念,其官网以及宣传册上,更多体现的是高尔夫、马术、农场、陶艺、亲子游乐等休闲概念。
小编在以往的经历中,也发现了几个典型案例,比如袁家村的民俗文化乡村游模式,无锡阳山田园东方的田园综合体模式等。
如此种种,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和新生势力,已经开始进行民宿本质属性——休闲生活方式的转型和回归。
现阶段的民宿尚过度关注民宿的住宿属性
而忽略了人们其他方面的需求
而这些软性需求或许才是“比武擂台”的终极戏码。
本文参考文献来源:
[1]郑彬,《发展很火爆 赚钱不容易——我国民宿产业现状调查》,经济日报,2017-01-05(T0B).
[2]冯颖、牛井霞,《民宿遍地开花的喜与忧》,中国旅游报,2016-10-10(04B)。
[3]唐晓晨,浅析民宿经营成本的分析与控制[J].浙江:管理观察,2016,625(26):34-37.
[4]民宿热市场 还需冷思考[J]. 张倩. 公关世界. 2016(12).
[5]温州民宿产业发展探索[J]. 李初叶,周元雄. 浙江农业科学. 2016(04)
[6]微文《民宿泡沫临近破灭,资本蜂拥将催生海量“美丽的鬼屋”?》
文章来源于:游味道
若有异议,欢迎留言讨论
The end
讨论原因大致如下:
1.民宿的利润空间极为逼仄。
作者以莫干山、厦门、大理、阳朔的民宿为例,分析了包括入住率普降、旺季周期缩短、房价长期低位徘徊等不同程度的问题,而下滑的烈度和波及范围,正以超出业者预料的方式汹涌来袭。
2.美丽乡村的“大跃进”——生下来可以,但谁来养?
民宿产业经济的火热已然激发了大公司、资本力量的进入。
随着大批量的民宿在乡村山野连续落地,产品供需不匹配、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会不断放大,未来城市去化的窘境可能在乡村上演,海量的资金投入最后将造就一大批美丽的鬼屋。
面对目前民宿的窘境,想必所有人心里都有很多问号:事实是否就是这样?民宿这头风口上的猪该飞向哪儿?
![]() |
据此,本文小编将用五字形容民宿窘境与未来
被情怀“惯坏”的民宿现实何如?
“热”
——井喷的民宿 狂热的投资
中国的星级饭店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到现在不过一万四五千家,而民宿这几年的狂热发展已经超过星级饭店。
可以看到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酒店企业和资本力量盯上这个“香饽饽”,比如,如家、绿城、绿地等企业均已开展实质性的投资布局;国内知名的民宿连锁品牌,如花间堂等品牌民宿管理公司也纷纷开始了连锁扩张。
国内目前已形成了滇西北民宿群、川藏线民宿带、湘黔桂民宿群、海南岛民宿群、浙南闽北民宿群、徽文化圈民宿群、客家文化圈民宿群、京津毗连区民宿群、珠三角毗连区民宿群、长三角毗连区民宿群、浙闽粤海岸民宿带等11 个民宿群带。
可见民宿这把火已如星星之势烧遍了大江南北。
![]() |
上图为不完全统计下的民宿南北民宿占比 (数据来源网络)
![]() |
上图为民宿带群分布粗略图
#民宿投资者有话说#
如家酒店集团负责人表示,2016 年3 月,如家正式启动民宿运营,以合作形式将符合条件的民宿业主纳入旗下品牌“云上四季民宿”。同时,在全国8 个城市签约了33 家民宿作为样板店试点系统运作和管理模拟。此后,将会在滇、苏、浙、沪、琼、闽、桂等地重点布局。
“乱”
——门槛有高低 盈亏不均一
什么是民宿?似乎这个答案已经不重要了。
美丽乡村的农家小院可以改造成民宿,莫干山高大上的野奢酒店也叫民宿,西塘的临水客栈也是民宿。
但是目前,我国民宿入住率冷热不一。一些声名鹊起的民宿一房难订,而一般的民宿入住率不足 50%,双休日还有些客人,工作日几乎无人光顾。
而影响入住率的很大因素其实是区位和周边环境,这直接决定客流。这些都跟民宿的冷热情况密切相关。
#民宿业主有话说#
据某位民宿业主表述,他有朋友连开14家民宿,仍然看不到盈利希望,趁当前民宿投资高烧未退,朋友正在积极寻求套现退出。
“盈利是需要有经济规模的,你就8间房、10间房,前台要不要配,经理要不要配,服务员要不要配,布草要不要配?经济规模的瓶颈摆在那里,单靠运营能力怎么解决?“
“慢”
——发展不成熟 却陷入全球化竞争
民宿对于中国是一项新鲜的食物。现在大家都处于摸索阶段,从发展商到运营商都是这样,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不太成熟。
尽管旅游住宿业市场总量在不断扩大,但是可以感觉到,扩大的市场份额大部分被非标准住宿占据了。其实从事标准住宿行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改变,这涉及资金、模式、理念等一系列问题,没那么简单。
竞争加剧的范围并非局限在国内,随着出境游的飞速增长,国内旅游目的地被动参与全球化竞争已既成事实。
#民宿业主有话说#
一位民宿业主谈到,这是国内众多旅游目的地必须正视的现实。
“其实从2014年开始,国内大目的地已经进入全球化竞争,国内旅游目的地之所以在过去两年严重下滑,实际上跟这股趋势直接相关,与海外众多成熟的旅游目的地相比,国内旅游目的地可改进提升的地方太多了。”
2017民宿市场将面临怎样的“洗牌”?
可能方向一:
“合” ——优胜劣汰 抱团取暖
商业一直都是丛林法则,永远也不会同情弱势,优胜劣汰就是它的游戏规则。
面临民宿目前的现状,众多专家表示,随着市场扩大,供给开始过剩。民宿经营者个体力量相对薄弱,他们将需要联合营销活动来抱团取暖。
未来,进行规模化、品牌化扩张、提升各自品牌的价值是民宿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一位民宿业主曾将民宿比作蜜蜂。
“单个民宿好比蜜蜂,综合体就像蜂巢,即便因为某种原因导致某个蜜蜂无法存活,但整个蜂巢的体量不会受到影响,因为生态依旧稳固。”
可能方向二:
“深” ——“民宿+”时代来临 无限商业可能和精神空间
在大批民宿亏损倒闭时,我们也发现行业的一些新景象。
比如莫干山的民宿标杆——裸心谷,如今正在悄悄转型。如果说之前它是以野奢酒店的设计成名的话,现在则是逐渐淡化住宿概念,其官网以及宣传册上,更多体现的是高尔夫、马术、农场、陶艺、亲子游乐等休闲概念。
小编在以往的经历中,也发现了几个典型案例,比如袁家村的民俗文化乡村游模式,无锡阳山田园东方的田园综合体模式等。
如此种种,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和新生势力,已经开始进行民宿本质属性——休闲生活方式的转型和回归。
现阶段的民宿尚过度关注民宿的住宿属性
而忽略了人们其他方面的需求
而这些软性需求或许才是“比武擂台”的终极戏码。
本文参考文献来源:
[1]郑彬,《发展很火爆 赚钱不容易——我国民宿产业现状调查》,经济日报,2017-01-05(T0B).
[2]冯颖、牛井霞,《民宿遍地开花的喜与忧》,中国旅游报,2016-10-10(04B)。
[3]唐晓晨,浅析民宿经营成本的分析与控制[J].浙江:管理观察,2016,625(26):34-37.
[4]民宿热市场 还需冷思考[J]. 张倩. 公关世界. 2016(12).
[5]温州民宿产业发展探索[J]. 李初叶,周元雄. 浙江农业科学. 2016(04)
[6]微文《民宿泡沫临近破灭,资本蜂拥将催生海量“美丽的鬼屋”?》
文章来源于:游味道
若有异议,欢迎留言讨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