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今天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对面偶然坐了于老师,被“监督”着的情况下,把一本150页的面试案例题给全部过了一遍。这么高强度的“学习”完全出乎我意料,本是去找sui和huang的,从来没想过要驻扎在专业馆,却完全没有料到在专业馆呆了一整天还看完了我觉得难以克服的面试题目。
等黄豆,在情人湖坐着读了一小时的天天读。
好像任督二脉被打通似的,两本教材里有很多相通的东西。
没有开车回家,地铁到了站我们一起等5路。朋友圈刷到一句话:“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厚积薄发”前还有半句!又是苏轼!自从看了季羡林的散文,他提到最爱东坡后,我真的也是哪哪都能碰到东坡啊。
我试着引导黄豆,让他解释这个词的含义,结果也是模棱两可。为什么像我们这一类人对于熟稔于心的词却不知其意呢?从小学了这么多,真的都是白学的吗?有些能够对词语运斤成风的人,到底有什么特别的能量?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意思是说:只有广见识博,才能择期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用。积之于厚,发之于博。薄是从厚中提炼出来的最精粹、最美妙的一层,任岁月冲刷而永葆青春。这一厚积与薄发的辩证法恰恰表述了一切事业成功者和求知者的一个共同特点,即都要勤于积累和精于应用。
晶解:广博地观看,取其精髓;多多积累才能做到有可以说的。
读研以来,很多时候都觉得学而无用。别人看真题我觉得没什么好看的。别人拼命弄懂题目我会冷眼旁观。多学点有意思么?我又记不住!
今天着实给自己解了回惑。
1为什么要多看一些?
一切名人并非神明所附,天赋独具。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煌煌伟业,乃是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开始的。不畏琐碎、持之以恒地积累资料,就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发明大王”爱迪生有随身带个小本本的习惯,每有所感,即记入本本中,有时一天竟记上二十多条。
著名学者顾炎武,每日读书时都随时记下所感所悟。天长日久,他的读书札记竟积成了浩浩三十卷《日知录》
王羲之见父亲书法技艺高超,便去请教成功秘诀,王羲之指着家中的十八口大水缸答道:成功的秘诀就在这十八口大缸里。你用这些缸里的水研墨练字,待你把水都用完了自然就明白了。
2为什么要做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