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太阳病上篇》读书会计划
研究目标:阅读伤寒论的笔法,来研究《伤寒论》的鉴别诊断问题。
适合加入人群:有伤寒论研究底子,不能是新手,不然会一头雾水,本计划不适合新手。
大概启动时间:大约本年七月份
读书会执行步骤:网上聚会,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轻松无压力。每人轮流读一条,读的人讲讲自己对本条的笔法看法,其他人有意见可以补充。一条一条的过。
笔法示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笔法解读:
『如疟状』类似少阳病,但『其人不呕』,这就是一条也许不是少阳病的指证,『清便欲自可』,没有燥屎问题,又是一条也许不是少阳病指证。『一日二三度发』,说明不是疟疾。
『脉微』说明不是少阳病,『缓』说明脉比较平和,向愈。
或然条件一:『脉微而恶寒者』,极可能是厥阴病。 或然条件二:『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身必痒』是鉴别不是戴阳证的关键指征。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笔法解读:
又出现『如疟』,但,关键指证是:服了桂枝汤之后出现大汗。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笔法解读:
又出现『热多寒少』,与第一条区别是『脉微弱』,关键是『弱脉』,此是加越婢汤的关键要素。
FAQ:
问题:为什么没有方义、医理解读?
回答:有时候疑难条文的方义、医理都是随文演义为多,解释不一定合理,不如一概不解释(如果有必要,可以稍微讨论一下方义或者医理),而鉴别诊断反而是首先留意的问题。
当代用伤寒方有个毛病,脑中先有病机,然后套症状(也就是鉴别后置),这是个常见的问题,这种鉴别后置的好处是:自我感觉良好(疗效的权重反而被削弱了)。
问题:怎么只是《太阳病上篇》?
回答:做事不能好高骛远,先试试《太阳病上篇》情况如何,如果效果还行,就继续,效果不行,就读完《太阳病上篇》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