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有情怀的好电影
关于印度的电影相信大家一定看过《三傻大闹宝莱坞》,改编自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就震惊了,尤其是作为一个在理工科的学院度过四年时间的我,跟故事所处帝国工业大学理工科这样的学院背景相印证,更加有许多深刻的感受,在这里不多说。
应该说印度和中国一样同是发展中国家,在许多方面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同是四大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文明史,而且同是世界上人口数量超级大国,在许多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相似的问题。其实我们会发现印度的电影做的还可以,可以说超过中国。虽然说这些年中国的电影越来越好,但是相比好莱坞跟印度的宝莱坞,还是相差很远。近几年内中国国内的热片,在海外都相当惨淡。
电影《摔跤吧,爸爸》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有情怀的好电影。为什么这样说,我来说一说。
电影讲述的是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将二个女儿训练成摔跤世界冠军的故事。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之后,他希望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不料命运捉弄让他生了四个女儿,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女儿不一定比儿子差,于是他开始教养女儿摔跤,努力使女儿变成世界级的摔跤手,期间趣事多多,但也由此引发了一连串有关舆论、宗教等社会话题的事件,尽管有极大的困难,最终女儿们进入了英联邦摔跤比赛。
这是一部有温度的电影。电影呈现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这种爱是严厉的,是苛刻的,甚至可以说是“残忍的”。有人说这是一种男权主义,是一种父权,是不顾个人发展的将父亲的期望和梦想期望压在儿女身上。不可否认确实会有这样的看法,但是放在印度这样一个妇女地位低下,强奸事件频繁发生的这样一个国度里,我其实更多的看到是一个父亲对儿女的爱,虽然他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他自己未完成的梦想,但是在没有让两个女儿训练之前,马哈维亚一直想生一个男孩,以便完成他多年的梦想,应该说他心里的梦想沉寂的是很大很大的,其实有时候就像我们自己一样,我们当年没有实现的梦想,终将还是想要实现,将这种期望放在孩子身上也是无可厚非,尤其是一个人通过努力而终将不得,是一定会在他心里滋生起当年的心愿。这在电影开头的片段里处处显示这种细腻和温暖,是这位父亲的期望和愿景又是对生活的无奈。阿米尔汗对这位父亲的演绎是处处充满温度的,许多许多画面细腻而富有质感。
我们说我们不要为孩子设计,而是要发现孩子。马哈维亚从一场两个女儿打架开始转变了他的看法,他发现女孩竟然这么厉害,可以打败男孩。这并不是说不顾教育规律的表现,恰恰是发现了这一特点,从骨子里就拥有摔跤的血液。至于后面的严厉的训练,甚至什么不惜剪掉头发,让她们在班上受人嘲笑不是个女孩等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马卡连柯 曾说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要求和尊重并行。
马哈维亚面对妻子“没有生出儿子”而说抱歉的话时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内心有多么期盼,但是只能淡淡地说,没有关系,这不是你的错。
马哈维亚面对他当年他自己获得奖牌时的场景,面对当年的梦想,他还是有些失落
在大女儿获得世界摔跤冠军后的场景,这是一幅温暖的画面。
这是一部有力度的电影。第一次了解和熟悉印度的摔跤文化,在摔跤场里的搏斗,打击,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精彩。
吉塔在摔跤场上和男子的搏斗,以及后来在全国赛场上的比赛,世界赛场上的比赛,都充满了一种力量。这也是电影的一大看点。
这是一部有深度的电影。电影引发了一连串有关舆论、宗教等社会话题的事件。有人写影评,从家庭观、性别观、性别观、国家观、运动观等五个观去阐述他的观点,觉得还是有很多偏颇之处。有人认为影片当中女儿沦为父亲梦想的奴隶,没有尊重女儿的选择,我想说的是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子女的身上固然不对,但是可以理解为人之常情,即便我这种没有小孩的人有时候也会想,将来有了小孩他是不是能弥补我生命中的一些遗憾!我们不能一直盯在了女儿在训练当中的艰辛上面,没有看到女孩们学会了区别于他人的独立、坚强、勇敢,而这真是本片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谁说女子不如男!为印度夺得世界冠军,这是非常难得的荣耀,也因此激励了印度很多女子为自己的独立命运相抗争。
一个好的电影,总是和社会话题呈现在一起。我们说我们并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但是有时候却又是无奈的,就像身处在我们的国家,为了高考,为了大学,难道不是父母当时有很多期盼,有很多要求,因为以父母的经历的走过的路,是希望子女更好的,有个更好的前途,每个人都一样的。如果说是压迫,是说没有尊重女儿的选择,就像电影中有个片段那个跟她们同龄的人说的,她倒希望有个父亲这样对她,因为这至少是对她们的未来考虑,而不是到最后听命把自己随便嫁给一个男人,做饭打扫环境卫生,然后为他们......所以当她们自我意识到爸爸是为她们好时,她们就不抱怨了,而是真正地内化为一种力量,自觉地参与锻炼中。这个就像我们的高考一样,虽然有很多的弊端,制度的缺陷,应试教育的横行,但是我们还是要参加这个规则,父母的当年的压迫我们学习,不也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农村,生活的更好,知道这样并不好,但是不这么做更不好。我们说西方的那种尊重人的选择,个性发展,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好的,但是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做不到这些,就像现在社会的急功近利,浮躁焦躁,我们不能改变,但只有让自己做的更好。
这是一部有情怀的电影。情怀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人活着还是需要有梦想,不管这梦想是什么。马哈维亚怀着为印度获得一枚摔跤世界大赛金牌的梦想,而且也是一步一步这样走过的,当他和他的侄子飞往异地前去指导吉塔训练,突破国家体育当局的制度困扰,真正实现了冠军的梦想。这梦想的追逐路上,受到了村里人的嘲笑、不解、讽刺、打击,但是随着时间的证明,让结果去告诉了那些曾经不理解的人。当一个人真正地付出了,才会去真正地体会到爱,真正爱了,才会体会到这个过程的美好,情怀的力量也才能体现,生命的张度和力度也才能感知。从一个落后的小农村,一步一步走向国家的舞台,再从国家的舞台走向世界的舞台,没有梦想的支撑,没有情怀的追求是达不到的。
应该说印度和中国一样同是发展中国家,在许多方面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同是四大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文明史,而且同是世界上人口数量超级大国,在许多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相似的问题。其实我们会发现印度的电影做的还可以,可以说超过中国。虽然说这些年中国的电影越来越好,但是相比好莱坞跟印度的宝莱坞,还是相差很远。近几年内中国国内的热片,在海外都相当惨淡。
电影《摔跤吧,爸爸》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有情怀的好电影。为什么这样说,我来说一说。
电影讲述的是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将二个女儿训练成摔跤世界冠军的故事。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之后,他希望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不料命运捉弄让他生了四个女儿,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女儿不一定比儿子差,于是他开始教养女儿摔跤,努力使女儿变成世界级的摔跤手,期间趣事多多,但也由此引发了一连串有关舆论、宗教等社会话题的事件,尽管有极大的困难,最终女儿们进入了英联邦摔跤比赛。
这是一部有温度的电影。电影呈现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这种爱是严厉的,是苛刻的,甚至可以说是“残忍的”。有人说这是一种男权主义,是一种父权,是不顾个人发展的将父亲的期望和梦想期望压在儿女身上。不可否认确实会有这样的看法,但是放在印度这样一个妇女地位低下,强奸事件频繁发生的这样一个国度里,我其实更多的看到是一个父亲对儿女的爱,虽然他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他自己未完成的梦想,但是在没有让两个女儿训练之前,马哈维亚一直想生一个男孩,以便完成他多年的梦想,应该说他心里的梦想沉寂的是很大很大的,其实有时候就像我们自己一样,我们当年没有实现的梦想,终将还是想要实现,将这种期望放在孩子身上也是无可厚非,尤其是一个人通过努力而终将不得,是一定会在他心里滋生起当年的心愿。这在电影开头的片段里处处显示这种细腻和温暖,是这位父亲的期望和愿景又是对生活的无奈。阿米尔汗对这位父亲的演绎是处处充满温度的,许多许多画面细腻而富有质感。
我们说我们不要为孩子设计,而是要发现孩子。马哈维亚从一场两个女儿打架开始转变了他的看法,他发现女孩竟然这么厉害,可以打败男孩。这并不是说不顾教育规律的表现,恰恰是发现了这一特点,从骨子里就拥有摔跤的血液。至于后面的严厉的训练,甚至什么不惜剪掉头发,让她们在班上受人嘲笑不是个女孩等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马卡连柯 曾说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要求和尊重并行。
马哈维亚面对妻子“没有生出儿子”而说抱歉的话时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内心有多么期盼,但是只能淡淡地说,没有关系,这不是你的错。
马哈维亚面对他当年他自己获得奖牌时的场景,面对当年的梦想,他还是有些失落
在大女儿获得世界摔跤冠军后的场景,这是一幅温暖的画面。
这是一部有力度的电影。第一次了解和熟悉印度的摔跤文化,在摔跤场里的搏斗,打击,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精彩。
吉塔在摔跤场上和男子的搏斗,以及后来在全国赛场上的比赛,世界赛场上的比赛,都充满了一种力量。这也是电影的一大看点。
这是一部有深度的电影。电影引发了一连串有关舆论、宗教等社会话题的事件。有人写影评,从家庭观、性别观、性别观、国家观、运动观等五个观去阐述他的观点,觉得还是有很多偏颇之处。有人认为影片当中女儿沦为父亲梦想的奴隶,没有尊重女儿的选择,我想说的是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子女的身上固然不对,但是可以理解为人之常情,即便我这种没有小孩的人有时候也会想,将来有了小孩他是不是能弥补我生命中的一些遗憾!我们不能一直盯在了女儿在训练当中的艰辛上面,没有看到女孩们学会了区别于他人的独立、坚强、勇敢,而这真是本片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谁说女子不如男!为印度夺得世界冠军,这是非常难得的荣耀,也因此激励了印度很多女子为自己的独立命运相抗争。
一个好的电影,总是和社会话题呈现在一起。我们说我们并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但是有时候却又是无奈的,就像身处在我们的国家,为了高考,为了大学,难道不是父母当时有很多期盼,有很多要求,因为以父母的经历的走过的路,是希望子女更好的,有个更好的前途,每个人都一样的。如果说是压迫,是说没有尊重女儿的选择,就像电影中有个片段那个跟她们同龄的人说的,她倒希望有个父亲这样对她,因为这至少是对她们的未来考虑,而不是到最后听命把自己随便嫁给一个男人,做饭打扫环境卫生,然后为他们......所以当她们自我意识到爸爸是为她们好时,她们就不抱怨了,而是真正地内化为一种力量,自觉地参与锻炼中。这个就像我们的高考一样,虽然有很多的弊端,制度的缺陷,应试教育的横行,但是我们还是要参加这个规则,父母的当年的压迫我们学习,不也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农村,生活的更好,知道这样并不好,但是不这么做更不好。我们说西方的那种尊重人的选择,个性发展,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好的,但是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做不到这些,就像现在社会的急功近利,浮躁焦躁,我们不能改变,但只有让自己做的更好。
这是一部有情怀的电影。情怀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人活着还是需要有梦想,不管这梦想是什么。马哈维亚怀着为印度获得一枚摔跤世界大赛金牌的梦想,而且也是一步一步这样走过的,当他和他的侄子飞往异地前去指导吉塔训练,突破国家体育当局的制度困扰,真正实现了冠军的梦想。这梦想的追逐路上,受到了村里人的嘲笑、不解、讽刺、打击,但是随着时间的证明,让结果去告诉了那些曾经不理解的人。当一个人真正地付出了,才会去真正地体会到爱,真正爱了,才会体会到这个过程的美好,情怀的力量也才能体现,生命的张度和力度也才能感知。从一个落后的小农村,一步一步走向国家的舞台,再从国家的舞台走向世界的舞台,没有梦想的支撑,没有情怀的追求是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