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园之后
今天看到了这个月来让我感觉最难受的一条新闻,不仅是身为女性对施暴这个词有一种可以共感的痛楚,还有另外一点原因。
快要半年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看过爆米花电影之外的影片,所以免于经常思考生命反思人生之类的沉重。对这个去世作家的采访里,她说的一句话突然让我感觉震动。
“我在思考讀文學的人真的會做出這樣的事嗎?他誤讀了嗎,他讀錯了嗎,他沒有讀到心裡?我終究必須相信,文學讓我幻滅。我長年以來用來鍛造我的尊嚴、我引以為傲的、讓人讚嘆的,我自己會有些得意、自己以為有點思想的那個東西,竟然,會變成這樣子,我真的非常痛苦。”
这句话让人太痛苦,像溺水之后的窒息感。评论里的人说她太天真了,对文学有很大的误解。一个写出如此细腻的文字的作家,对文学有很大的误解?
或许是的吧,她说:我不相信读李杜诗的人,会做出这样的事。
其幻灭就犹如中学时在满篇斥责大汉奸的写汪精卫的文章里,读到他刺杀摄政王时写的诗: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就犹如听说我校历史系某知名教授因猥亵多名女学生被停职的感觉。好像读《红楼梦》,看到琏赦之流竟也谈园林布景,拈诗作句。
文学是一种审美,而罪恶可以是美的吗?可以的。林奕含恨自己在觉得这种罪行羞耻的时候对施暴者产生了爱,恨这种本该让人感到恶心与不适的小说产生了美。文学不是信仰,是用来粉饰太平,掩盖丑恶的工具啊。
很少去参加文学沙龙,有一次进去,看到里面的人就自己读到的东西侃侃而谈,活动完毕之后各自感慨遇到了难得的同路人。沙龙像是一个被包围起来的小乐园,里面的人踩在世俗沙漠里的绿洲交谈甚欢。这时候有人说:你们是不是太看重自己读过的东西了?以为那些文字和难解的影片,都在将你们和其他人分隔开。
越来越习惯于看冰冷的数字了,至少它不会骗人。同专业的同学说,想到未来要终日坐在电脑前看报表,就有点头疼。可是我实在很害怕埋首于这样一种令人蛮以为有点思想,为之得意,自以为很有信仰的行业当中,再亲自看它幻灭的情形。忘记自由本身才是真正的自由,而这些为人所创造的东西永远实现不了。
然后又想起张纯如:文明只是一张脆弱的薄纸。读李杜诗、学宋元史的人不会做出那样的事吗?也许确实只是一种天真吧。
抄录一段。我不想去读这本书,因为不想为它感觉美,可是作者写得确实让人感觉到美,连这个罪人的某些行态也是。
快要半年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看过爆米花电影之外的影片,所以免于经常思考生命反思人生之类的沉重。对这个去世作家的采访里,她说的一句话突然让我感觉震动。
“我在思考讀文學的人真的會做出這樣的事嗎?他誤讀了嗎,他讀錯了嗎,他沒有讀到心裡?我終究必須相信,文學讓我幻滅。我長年以來用來鍛造我的尊嚴、我引以為傲的、讓人讚嘆的,我自己會有些得意、自己以為有點思想的那個東西,竟然,會變成這樣子,我真的非常痛苦。”
这句话让人太痛苦,像溺水之后的窒息感。评论里的人说她太天真了,对文学有很大的误解。一个写出如此细腻的文字的作家,对文学有很大的误解?
或许是的吧,她说:我不相信读李杜诗的人,会做出这样的事。
其幻灭就犹如中学时在满篇斥责大汉奸的写汪精卫的文章里,读到他刺杀摄政王时写的诗: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就犹如听说我校历史系某知名教授因猥亵多名女学生被停职的感觉。好像读《红楼梦》,看到琏赦之流竟也谈园林布景,拈诗作句。
文学是一种审美,而罪恶可以是美的吗?可以的。林奕含恨自己在觉得这种罪行羞耻的时候对施暴者产生了爱,恨这种本该让人感到恶心与不适的小说产生了美。文学不是信仰,是用来粉饰太平,掩盖丑恶的工具啊。
很少去参加文学沙龙,有一次进去,看到里面的人就自己读到的东西侃侃而谈,活动完毕之后各自感慨遇到了难得的同路人。沙龙像是一个被包围起来的小乐园,里面的人踩在世俗沙漠里的绿洲交谈甚欢。这时候有人说:你们是不是太看重自己读过的东西了?以为那些文字和难解的影片,都在将你们和其他人分隔开。
越来越习惯于看冰冷的数字了,至少它不会骗人。同专业的同学说,想到未来要终日坐在电脑前看报表,就有点头疼。可是我实在很害怕埋首于这样一种令人蛮以为有点思想,为之得意,自以为很有信仰的行业当中,再亲自看它幻灭的情形。忘记自由本身才是真正的自由,而这些为人所创造的东西永远实现不了。
然后又想起张纯如:文明只是一张脆弱的薄纸。读李杜诗、学宋元史的人不会做出那样的事吗?也许确实只是一种天真吧。
抄录一段。我不想去读这本书,因为不想为它感觉美,可是作者写得确实让人感觉到美,连这个罪人的某些行态也是。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