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同情变形计里的农村孩子,其实是在同情自己
-1-
湖南卫视的《变形计》自开播以来就被各种各样的批评声包围,大家认为“变形”对于农村孩子而言是种伤害,让他们开拓的不是眼界,而是埋下了仇富的种子。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变形计为什么对农村的孩子是种伤害?
点赞最多的一个回答是这样的:因为他们会适应了城市里的各种方便和城市里的那种散漫。
我试着想了想,七天真的就可以适应城市的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外公,地地道道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每次来城里都好像是折磨他一样。
待不了2天就嚷嚷着要回去。所以,如果说《变形计》让农村的孩子适应了城市里的散漫,适应了城市的便捷是不成立的。在农村孩子眼里,这7天的生活很大可能就如同外公一样,只觉得格格不入,还不如在农村的自在。
我们以为地铁很便捷,可是对于一个不适应的孩子来说甚至是种折磨。我们眼中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在外公眼里都不过是噪音,对于一个农村孩子而言,到了夜晚,漫天的繁星才是他们的最爱。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说:农村中长大的孩子,会接触更真实的社会,接触更丰富的生活,会感受到人间的各种悲欢离合。所以更能形成那种原始的,正面的价值观——”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2-
在《年轻人该如何提高眼界,摆脱思维局限?》一文,我认为眼界没有高低优劣,经历不同,得到的不同,真的要比个高低,那就只能说谁的眼界更适应这个社会罢了。
比起担心农村孩子回去后不能适应原来的生活,我觉得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因此产生的嫉妒心。
一个上不起学,吃不饱饭的孩子到了城市里,城市爸爸妈妈为了尽地主之谊,又或是出于同情的原因,带他们去最好的餐厅,买最好的衣服,这些都无可厚非。
但,人是会比较的,无论大人还是小孩。
7天的城市生活转瞬即逝,如同做了一场梦,对于这个繁华的都市,终究只是一个过客,回到农村,巨大的心理落差开始萌芽,而这份情绪便很可能转换成嫉妒,甚至是一种仇富的心态。
所以,希望节目组不要为了一时的收视率而放弃对农村孩子心里的引导,现在的通讯如此发达,如果可以,是否能安排1-2个网络心理医生,定期和孩子沟通,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
比较只是一个中性词,学会利用它或许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利器。引导孩子们朝着正面的方向前进,即使速度很慢,但注定有所成长。
变形记宣传照
-3-
前段几天,沾朋友的光去参加一个活动,到场的都是写文的前辈大咖。我就如同是那个农村来的孩子,看什么都觉得新奇。
回去后情绪有点低落,人比人气死人,但,比较只是一个中性词,如果不比,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差劲,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饭桌上,听前辈说着自己写文的经历,一本书卖了50万册,销量一般的书籍也有4、5万册。
再问问坐在旁边的作者,和我年龄相仿,刚刚考上浙江大学研究生。斜对面一小姑娘,95后,受邀从四川飞过来开会。
我还认识一个00后,高中二年级,但是已经写出不少10W+的文章,更厉害的是,她自己平台的平均阅读量也在5W左右。一条广告的报价就是3W,每个月的广告费抵得上不少打工族一年的工资。
为什么我会说我们同情变形计里的农村孩子,其实是在同情我们自己。那就是因为存在对比,即使你现在过得还不错,但你知道一定还有你无法跨越的阶级,无法体会的生活存在。你不是不愿意去想,只是你怕想多了会厌恶现在的生活。
诚然,相对于物质条件而言,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温饱不成问题。但在眼界上而言,我们和他人的鸿沟不可忽视。
变形计有一句宣传语很鼓舞人心:“到别人的世界中,寻找自己。”
-4-
大王在《奇葩说》里一直像是一个打酱油的,可有可无。每一次大王发言都可以看到弹幕上写着:“毫无逻辑,没深度,肤浅、浮夸等等”。甚至还有人直接喊话让大王滚出奇葩说。
但我喜欢大王的原因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很像。
大王说自己原来是个很自信的人,从农村出来,靠着自己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绩,可到了奇葩说发现,自己不过是个弱智。
智商有限,拼命努力却发现注定比不上黄执中这样的老奇葩,没有马薇薇、邱晨的头脑,也没有范湉湉、肖骁的个性鲜明,顶着“康熙接班人”的虚名,偶尔做做白日梦,幻想有一天可以“干掉”邱晨、马薇薇,成为第四季的奇葩王。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这不过是个玩笑。
暖心的是,邱晨知道大王这样的想法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没有被你干掉,那是我的能力;但如果,你时刻想着把我干掉,那说明你很有潜力。”
所以,对于变形记的农村孩子而言,因为节目组,他们能够走出大山,去窥探一眼、甚至体验一番外面的世界。
于我们而言,去接触、去认识那些更牛逼的前辈,又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但,如果有机会去溜达一圈,为什么要拒绝呢?
湖南卫视的《变形计》自开播以来就被各种各样的批评声包围,大家认为“变形”对于农村孩子而言是种伤害,让他们开拓的不是眼界,而是埋下了仇富的种子。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变形计为什么对农村的孩子是种伤害?
点赞最多的一个回答是这样的:因为他们会适应了城市里的各种方便和城市里的那种散漫。
我试着想了想,七天真的就可以适应城市的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外公,地地道道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每次来城里都好像是折磨他一样。
待不了2天就嚷嚷着要回去。所以,如果说《变形计》让农村的孩子适应了城市里的散漫,适应了城市的便捷是不成立的。在农村孩子眼里,这7天的生活很大可能就如同外公一样,只觉得格格不入,还不如在农村的自在。
我们以为地铁很便捷,可是对于一个不适应的孩子来说甚至是种折磨。我们眼中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在外公眼里都不过是噪音,对于一个农村孩子而言,到了夜晚,漫天的繁星才是他们的最爱。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说:农村中长大的孩子,会接触更真实的社会,接触更丰富的生活,会感受到人间的各种悲欢离合。所以更能形成那种原始的,正面的价值观——”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2-
在《年轻人该如何提高眼界,摆脱思维局限?》一文,我认为眼界没有高低优劣,经历不同,得到的不同,真的要比个高低,那就只能说谁的眼界更适应这个社会罢了。
比起担心农村孩子回去后不能适应原来的生活,我觉得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因此产生的嫉妒心。
一个上不起学,吃不饱饭的孩子到了城市里,城市爸爸妈妈为了尽地主之谊,又或是出于同情的原因,带他们去最好的餐厅,买最好的衣服,这些都无可厚非。
但,人是会比较的,无论大人还是小孩。
7天的城市生活转瞬即逝,如同做了一场梦,对于这个繁华的都市,终究只是一个过客,回到农村,巨大的心理落差开始萌芽,而这份情绪便很可能转换成嫉妒,甚至是一种仇富的心态。
所以,希望节目组不要为了一时的收视率而放弃对农村孩子心里的引导,现在的通讯如此发达,如果可以,是否能安排1-2个网络心理医生,定期和孩子沟通,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
比较只是一个中性词,学会利用它或许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利器。引导孩子们朝着正面的方向前进,即使速度很慢,但注定有所成长。
变形记宣传照
-3-
前段几天,沾朋友的光去参加一个活动,到场的都是写文的前辈大咖。我就如同是那个农村来的孩子,看什么都觉得新奇。
回去后情绪有点低落,人比人气死人,但,比较只是一个中性词,如果不比,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差劲,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饭桌上,听前辈说着自己写文的经历,一本书卖了50万册,销量一般的书籍也有4、5万册。
再问问坐在旁边的作者,和我年龄相仿,刚刚考上浙江大学研究生。斜对面一小姑娘,95后,受邀从四川飞过来开会。
我还认识一个00后,高中二年级,但是已经写出不少10W+的文章,更厉害的是,她自己平台的平均阅读量也在5W左右。一条广告的报价就是3W,每个月的广告费抵得上不少打工族一年的工资。
为什么我会说我们同情变形计里的农村孩子,其实是在同情我们自己。那就是因为存在对比,即使你现在过得还不错,但你知道一定还有你无法跨越的阶级,无法体会的生活存在。你不是不愿意去想,只是你怕想多了会厌恶现在的生活。
诚然,相对于物质条件而言,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温饱不成问题。但在眼界上而言,我们和他人的鸿沟不可忽视。
变形计有一句宣传语很鼓舞人心:“到别人的世界中,寻找自己。”
-4-
大王在《奇葩说》里一直像是一个打酱油的,可有可无。每一次大王发言都可以看到弹幕上写着:“毫无逻辑,没深度,肤浅、浮夸等等”。甚至还有人直接喊话让大王滚出奇葩说。
但我喜欢大王的原因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很像。
大王说自己原来是个很自信的人,从农村出来,靠着自己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绩,可到了奇葩说发现,自己不过是个弱智。
智商有限,拼命努力却发现注定比不上黄执中这样的老奇葩,没有马薇薇、邱晨的头脑,也没有范湉湉、肖骁的个性鲜明,顶着“康熙接班人”的虚名,偶尔做做白日梦,幻想有一天可以“干掉”邱晨、马薇薇,成为第四季的奇葩王。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这不过是个玩笑。
暖心的是,邱晨知道大王这样的想法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没有被你干掉,那是我的能力;但如果,你时刻想着把我干掉,那说明你很有潜力。”
所以,对于变形记的农村孩子而言,因为节目组,他们能够走出大山,去窥探一眼、甚至体验一番外面的世界。
于我们而言,去接触、去认识那些更牛逼的前辈,又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但,如果有机会去溜达一圈,为什么要拒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