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地图
查看话题 >李清照词里的蒙太奇(二)
把女儿当作男儿养,让李清照和林黛玉都成为了真正的才女。可是,词人也要生活,词是生活的课余时间。 我的生活是,“红日已高三丈透”懒得梳头。昨夜早早得吃了饭,遛了弯儿,没看花,只顾着看我儿子,视线一刻不能离开。吃了点烧烤,把儿子哄睡了就准备看书睡觉。夏日夜短,一熬夜就更短。昨夜看到了关于日本文学作品《楢山节考》的故事,那故事遥远苍凉,说是由于信州某村严重缺粮食,男人七十,女人六十,就要被长子被上雪山,自生自灭。老人临死还想着孩子的婚事。 对比广场舞大妈,我忍不住想,那些老人是怎么在雪山上被风暴吞没?大妈们跳舞为了延年益寿,故事里的老人上山是为了快些死去。 夜半梦起,周围所有人被杀,除了我和我儿子,尸骨累累,血迹斑斑。为了求存我被警察叫去却不能说凶手是谁。我抱着儿子,看着几个被杀死的“李姓儿童”,来不及流泪。我在我梦里的梦醒来了,清醒的知道我儿子活着就是天大的事情。 身不由己,尤有自保。 李清照没有儿女,童年丧母,中年丧父。她的孩子就是些我还不太知晓的文物字画和诗词,这也是见证她和赵明诚的过往。当爱已经成为往事,明白唯有诗词和酒才是终身伴侣。 词话二 舴艋舟上,醉卧听风雨 题目缘起《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人,”根据百度上的解释,有两个意思,第二个是我前几天看一个故事意外知道的。第一,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离开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径了。第二,是刘义庆《幽明录》中刘晨、阮肇山中迷路后,与两位仙女共度半载,下山后世间已过数百年的故事。 我不怎么坐过船,我是把舴艋舟,想成一个被子的。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时候,抱着双膝, 开始神游。当然,神游现在是很奢侈的事情,现在大家都玩儿手机睡觉,大量信息输入大脑又被忘却。李清照没有手机,泛舟双溪,神游在过往的四海八荒里,让词迷们觉得,有一种悲凉瞬间,我们也很向往。这种意境是现在电影难以捕捉的,也就李清照的三两言,把日常化作诗意的存在了。 那是人家的日常,她不是励志要去写多少自己的得意之作,她不是要在一曲词里牵出多少典故,她的景色就是我们抬头可以略见的景。 沉迷与逃避,都是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的。 我喜欢李清照的单纯,历经世事变迁,依然自我的单纯。单纯并不难得,破瓜之年的女子多的是,可是老年单纯,却难得。李清照,那是纯然,比单纯多一些,比世故少一些。 毕竟,要找个一个会做饭,会理财,会写诗词的女子,实在不容易了。 文艺女青年不是逃避生活,就像购物狂在购物中忘记压力,是一个意思。 大龄文艺女青年生活情趣正得于此。 正如杜拉斯在《情人》的一开始,写道:“比起你年轻的美貌,我更爱你那饱受岁月摧残的容颜。” 心是一把斑驳的铜锁,不需打开,就刚好。 《诉衷肠》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我喜欢这首词的下阙,叠加的几个动作,透着夜如凉水的落寞。 像极了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里,梁朝伟对家里的物件说话的场景。 她走了之后,家里很多东西都很伤心。每天晚上,我都要安慰他们,才能睡觉。 “你知不知道你自己瘦了?” “以前你胖嘟嘟的,你看你现在?” 镜头一转,梁正对一块香皂在说话。 “都扁了,何苦来的呢,要对自己有信心才行” 梁继续对一条湿乎乎的毛巾说:“唉,我叫你不要哭嘛,你要哭到什么时候啊?做人要坚强一点嘛,你看看你,卧在这象什麽样子?” “唉,好好,我来帮你个忙吧”(把毛巾拧干,挂起来) “是不是舒服多了?” 梁开始对布玩具说话 “怎么不说话?” “别生她的气啦” 梁对一件衬衣说话“是不是很寂寞啊?” “才几天嘛,用得着这样子嘛?”“你冷啊?我给你点温暖。” 这简直是情之所钟。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也是失眠的杰作。作家都容易失眠,以至于“夜深只恐花睡去,故烧花烛照红妆。”很少有作家能像村上春树那样规律的生活,作家大都抑郁多情。 都是些江湖的伤心客,飘飘何所似,多情只是多余。谁能修得一颗菩提金刚心,不净不垢不增不减得也都是智慧的结果,不是谁都能吃得那“三更枣”的。那是上苍所赐,岂能人人得了。 世间的修行,也是时间里最无聊的作为。作为和不作为,也是个人心智所致。 花蕊里的香,终于都被碾落在指纹里,干了,淡了,开到荼靡处,又是一个新的轮回。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和花的感情,揉在一抹香魂里了。 今夜就是这样,睡了。 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