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5月2日听余行知老师讲座有感
上午监考,下午德育工作会,晚上晚自习,深夜查寝,我原本想今日必是一个黑色周二,早已做好精疲力竭做一具行尸走肉的准备。不想,下午的讲座却让我惊喜。
喜欢听名家讲座,我从不迷信名家,但不得不说,名家的讲座总会给我无尽的力量。一个诚恳真挚的名家娓娓道来他或她在精彩人生中积淀的智慧,总会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痛觉前非的感受。今天的讲座,不止解决了“职业倦怠”的问题,还让我在“幸福”这条路上摸到了一点门道。
一个老人有一座美丽的花园,他喜欢静静地在花园中享受阳光美景。但是,花园里来了一群孩子,他们笑闹,他们追逐,打扰了老人安宁的幸福。老人想到一个办法,他感谢孩子们给了他快乐,决定聘请他们来花园里玩,每天5美分。孩子们高兴极了,再没有比这更让人高兴的事情。不久,老人和孩子们商量,可否将5美分减少到2美分,因为他负担不起了。孩子们非常愤怒,再也不愿意到花园玩。可是他们为何不曾想过,他们原本是为自己玩,他们原本连1美分都没有。
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谈幸福,为自己而活,知足常乐,不为钱权美所羁绊。这就是幸福。
为自己而活,不是自私。真正为自己而活,是追求真正的快乐。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存在感使人快乐,存在感的寻找,一是劳动,改变坏境和世界会让人有存在感,而是服务,快乐的本质是让他人为自己的存在感到幸福,与人为善。
那么是不是就不竞争?不,不是不竞争,而是找对方向竞争,用对方法竞争,调整好心态竞争。竞争的方向应该是劳动和服务本身,而不是由此带来的名利。劳动和服务本身使人快乐,而名利的追逐使人焦躁。要相信,名利是劳动和付出修来的,这场修行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随缘就是大缘。而用对方法竞争,就是一种对比的艺术,将周围的人和比他们差的人对比,我们感受到他们的优秀,所以谦卑,所以置身于优秀的人物之中,享受天堂的快乐;将自己与优秀的人对比,发现进步的空间,发现无限的前途,生活在各种可能性之中。这种竞争的方法不能错误,否则,骄傲自大,愤世嫉俗,一生不幸。而竞争的心态则是对比“总会有人失败,为什么不是我”和“总会有人成功,为什么不是我”,一种带给你焦虑,一种使你充满前行的力量。
知足常乐,我们常常谈到,总觉得有一种促进落后的意味。并不是这样的,一个珍惜、享受当下的人才能热爱、创造未来,不是么?如果幸福是一块饼,你所想的不应该是不断收集一个又一个的饼,而是好好享受手里面的饼。吃完手里的饼,你才更有动力去争取下一个饼,要相信,攥在手里并不是真正属于了你。知足常乐,才是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而不为钱权美所羁绊,不是不要钱权美,而是正确认识钱权美。它们很重要,但是它们的认识更重要,理解错误,就是终身的遗憾。它们的核心是一个“美”,有的人认为男人有钱权就是美,女人有年轻、颜值、身材就是美。“男戴观音,女戴佛”,这句古话,一直以来,我都误解为是宗教上的一种习俗,不想竟与社会审美相关。男戴观音,是要求男人有责任感,家国之责谨记心间,这是男人之美,而女人之美,则在于善良慈和,这是性格上的修养。而在男女平等发展的今天,呼吁的是一种外柔内刚,外圆内方的美学要求。
所以,我想,我的幸福应该是在职业上实现自我价值,在修身上外柔内刚,这是一种长远的修行。
在教育方面,余老师主张一种“无为”之说,她从老子的“赤子之心”引出,孩子的教育与身体的机能相似,有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这是秉持“性善论”而得出,主张以信任、爱和包容来对待孩子,以自身的道德垂范对孩子进行“心”的激发。这点,我是认同的,不过,我觉得孩子的教育必须要有“为”,人由兽进化而来,兽性也存于人性之中,惩罚脱敏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乞丐和公主的故事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社会上诸多悲剧告诉我们,许多家庭暴力没有法律的惩戒是无法禁止的。第一次动手,原谅,第二次动手,原谅……然后是无尽的循环,包容是无法使之结束的,只会助长。所以“心”是一个很飘忽的概念,高级得很,以“心”为信仰是比以上帝为信仰更高端,但是这样的圣人有多少,而以上帝为信仰至少可以吓住很多庸人。我倒觉得应该先追求广度再追求深度,否则倒有点曲高和寡了。
喜欢听名家讲座,我从不迷信名家,但不得不说,名家的讲座总会给我无尽的力量。一个诚恳真挚的名家娓娓道来他或她在精彩人生中积淀的智慧,总会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痛觉前非的感受。今天的讲座,不止解决了“职业倦怠”的问题,还让我在“幸福”这条路上摸到了一点门道。
一个老人有一座美丽的花园,他喜欢静静地在花园中享受阳光美景。但是,花园里来了一群孩子,他们笑闹,他们追逐,打扰了老人安宁的幸福。老人想到一个办法,他感谢孩子们给了他快乐,决定聘请他们来花园里玩,每天5美分。孩子们高兴极了,再没有比这更让人高兴的事情。不久,老人和孩子们商量,可否将5美分减少到2美分,因为他负担不起了。孩子们非常愤怒,再也不愿意到花园玩。可是他们为何不曾想过,他们原本是为自己玩,他们原本连1美分都没有。
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谈幸福,为自己而活,知足常乐,不为钱权美所羁绊。这就是幸福。
为自己而活,不是自私。真正为自己而活,是追求真正的快乐。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存在感使人快乐,存在感的寻找,一是劳动,改变坏境和世界会让人有存在感,而是服务,快乐的本质是让他人为自己的存在感到幸福,与人为善。
那么是不是就不竞争?不,不是不竞争,而是找对方向竞争,用对方法竞争,调整好心态竞争。竞争的方向应该是劳动和服务本身,而不是由此带来的名利。劳动和服务本身使人快乐,而名利的追逐使人焦躁。要相信,名利是劳动和付出修来的,这场修行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随缘就是大缘。而用对方法竞争,就是一种对比的艺术,将周围的人和比他们差的人对比,我们感受到他们的优秀,所以谦卑,所以置身于优秀的人物之中,享受天堂的快乐;将自己与优秀的人对比,发现进步的空间,发现无限的前途,生活在各种可能性之中。这种竞争的方法不能错误,否则,骄傲自大,愤世嫉俗,一生不幸。而竞争的心态则是对比“总会有人失败,为什么不是我”和“总会有人成功,为什么不是我”,一种带给你焦虑,一种使你充满前行的力量。
知足常乐,我们常常谈到,总觉得有一种促进落后的意味。并不是这样的,一个珍惜、享受当下的人才能热爱、创造未来,不是么?如果幸福是一块饼,你所想的不应该是不断收集一个又一个的饼,而是好好享受手里面的饼。吃完手里的饼,你才更有动力去争取下一个饼,要相信,攥在手里并不是真正属于了你。知足常乐,才是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而不为钱权美所羁绊,不是不要钱权美,而是正确认识钱权美。它们很重要,但是它们的认识更重要,理解错误,就是终身的遗憾。它们的核心是一个“美”,有的人认为男人有钱权就是美,女人有年轻、颜值、身材就是美。“男戴观音,女戴佛”,这句古话,一直以来,我都误解为是宗教上的一种习俗,不想竟与社会审美相关。男戴观音,是要求男人有责任感,家国之责谨记心间,这是男人之美,而女人之美,则在于善良慈和,这是性格上的修养。而在男女平等发展的今天,呼吁的是一种外柔内刚,外圆内方的美学要求。
所以,我想,我的幸福应该是在职业上实现自我价值,在修身上外柔内刚,这是一种长远的修行。
在教育方面,余老师主张一种“无为”之说,她从老子的“赤子之心”引出,孩子的教育与身体的机能相似,有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这是秉持“性善论”而得出,主张以信任、爱和包容来对待孩子,以自身的道德垂范对孩子进行“心”的激发。这点,我是认同的,不过,我觉得孩子的教育必须要有“为”,人由兽进化而来,兽性也存于人性之中,惩罚脱敏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乞丐和公主的故事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社会上诸多悲剧告诉我们,许多家庭暴力没有法律的惩戒是无法禁止的。第一次动手,原谅,第二次动手,原谅……然后是无尽的循环,包容是无法使之结束的,只会助长。所以“心”是一个很飘忽的概念,高级得很,以“心”为信仰是比以上帝为信仰更高端,但是这样的圣人有多少,而以上帝为信仰至少可以吓住很多庸人。我倒觉得应该先追求广度再追求深度,否则倒有点曲高和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