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食记
查看话题 >记忆里的味道(三)
本文最先于2017年4月28日发布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心光集】,欢迎扫描文章末尾的二维码或搜索“myheartglows”关注我,有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本文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请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
温馨提示:没有吃晚饭或者晚饭没吃饱的小伙伴,慎入!
【十三】
高中时遇上下雨天,大家都不愿意去食堂,就集体叫外卖吃。最受欢迎的有两样:“江南小厨”的蜜汁鸡腿饭和“兄弟水饺”的煎饺。一般来说每个叫外卖的人都会点不一样的食物,这样大家就可以尝到多种花样。但是蜜汁鸡腿饭毫无疑问是多数人的最爱。鸡腿虽然大得吓人(几乎占据了整个饭盒),但是调制的蜜汁酱实在诱人,再配上爽口的小菜和香软的米饭,足以让学生党们为之倾倒了。
煎饺则是另一派别中的佼佼者。由于饺子馅的种类繁多,每个人叫重的可能性很小。外卖一到,大家咋咋呼呼地涌上去找自己的那份,有时难免会错拿,却意外发现别人点的馅比自己的更好吃,于是将错就错,抢了别人的饺子继续吃。窗外是瓢泼大雨,哄闹的教室里却充斥着各种午餐的香味,本来烦闷的情绪就这样被一扫而光了。

【十四】
初中的时候最喜欢看的闲书之一是《故事会》。每次在爸爸开车从外婆家回我们自己家之前,我都会在书报亭买上一本。回程的路上还要留意是否有藻溪烧饼卖。烧饼是梅干菜猪肉馅的,皮非常薄,贴在火桶内壁烘烤而成,因此特别香脆,再涂上老板自制的辣椒酱,咔呲一口咬下去...味蕾像是在沉睡许久以后被瞬间唤醒,探索到了美味的新高度。小时候坐汽车总是会晕车,但只要有了梅干菜烧饼和故事会,回家的路一下子就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一边啃饼,一边翻阅那些光怪离奇的故事。书翻完了,饼也吃完了,意犹未尽。抬头一看,已经快到家了。

【十五】
第一次来上海是小学时的国庆节,舅舅一家带我们去了南京路步行街,不出意料人山人海,我第一次体会到“摩肩接踵”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当时已经到了晚饭点,可是我们没有找到一家能排上队吃饭的地方,因为人实在太多了。走了很久以后,不知在哪找到一家环境幽雅的面馆,我已经不记得点了什么面,但我记得那时墙上的钟指向十一点,记得店里有假山和小桥流水,记得那碗面特别鲜美,小小的我把一大碗面都吃完了。吃完以后我就犯困了,趴在爸爸的肩上一下子就睡着了。那大概可以排入我目前“吃过最好吃的面”和“睡得最香最沉的觉”的前三名。(“最好吃的面”第一名见下一条↓)

【十六】
大三时去西安玩,目的之一就是冲着面食去的。作为一个南方人,西安是我去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北方城市。虽然在旅途的开端,被拒载的出租车司机们和准备住宿的青旅老板闹得有些不愉快,但是一旦踏上了寻找美食的旅途,心情也跟着明朗了起来。在回民街的某一个地下美食城,随便找了一家面店,我们同行三人,点了三碗面:biangbiang面,裤带面,岐山臊子面。怎么说呢?吃了以后让我觉得,我之前二十年来吃的面都不能被称作“面”。这才是真正的面食啊,面条筋道爽滑,汤底热辣浓厚,臊子量足味美。每人再配上一瓶冰峰汽水,酸甜沁凉,消辣解腻,绝配!

【十七】
大学时曾跑去绵阳两天,就是奔着“吃”去的。询问了家住绵阳的同学,把必吃的美味都记录在小本本上,然后就坐动车出发了。那两天我们吃了无数顿,因为都是小食,很快就能消化,便转战下一个地方。
现在回想起来,记忆最深刻的有三家:牙签串串,99红春卷,天天红鲜毛肚火锅。
1)之前吃过很多次串串,但串在牙签上的倒是第一次尝试。食客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食材(素菜均已过水焯熟),捏住牙签,蘸上店里独家秘制的蘸水(在上一篇系列文章中我已经提到过蘸水在四川美食中的地位),一口便能消灭。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放入过口中,就不能再重复蘸调料了,所以为了大家的卫生,一次性蘸足比较好。

2)四川的春卷跟浙江的不一样,皮子可以直接吃,不用过油炸。这家99红春卷隐藏在一个小巷子里,即便如此,慕名而来的人仍然络绎不绝,足以见得它有多让人无法拒绝。老板娘坐镇巷口,架势熟练,夹一筷子拌好的馅放在春卷皮上,一卷,一捏,顷刻间轻松堆出一座小山。轻咬一口,汁水就溢了出来,只好将春卷整个塞进嘴里。三两下,一盘小山就不见了。咂咂嘴,若不是口有余香,真怀疑自己到底吃下肚了没。

3)天天红鲜毛肚火锅位于绵阳飞行学院附近,若不是靠飞院学生们的宣传,生意恐怕也不会如此红火——毕竟要吃到它得翻过一座山。对于能吃辣的四川人来说,这家火锅的辣度不算什么;但对于我这种喜欢吃辣又不太能吃辣的人来说,还是挺有挑战性的。尽管被辣得头昏耳鸣,还是不肯放下筷子,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夹毛肚→涮十秒→吃→辣得一直擦鼻涕→继续夹→涮→吃……

好了,今天的“深夜报复社会”美食节目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我们下期再见哦~!
相关推荐: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心光集】,本公众号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但欢迎转发至豆瓣广播或朋友圈哦。^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