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奇书:《西藏生死之书》
年前,老妈在来北京的火车上发了心脏病,严重到我们差一点就要失去她。
待她稍稍恢复,便请了假,陪她去雍和宫烧香。
她是虔诚的佛教徒,家里的佛龛供养多年,只是她说一直没有时间研读佛法。
或许,她也没有必要通过读经来达到清明之境。我常常觉得,她心中有大慈悲,是她与生俱来的佛性。
从小吃了许多苦,得到的爱也不算充盈,她却一直持续不断地把爱与慈悲传递给身边人。
无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都能感觉到。
她一个殿一个殿认真地上香、叩拜,我紧紧跟随。
拜到最后一个殿时,我跪在蒲团上,抬头看着绿度母的眼睛:“愿赐福于母亲,我发愿终身追随。”
绿度母俯身看我,眼里流露着安宁与慈爱。忽然,整个世界安静下来。听到了那无边无际的安静。我的心,第一次感受到“圣洁”的力量。
风吹动屋檐上悬挂的铜铃,丁零丁零的清脆声音回荡着。我说:“妈妈,你听。”
走出山门,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全然没有来时的寒冷。妈妈说:“拜完佛,我浑身都有劲。”我信。
她回去时,我把《西藏生死之书》和几瓶药一同塞进她包里。面对疾病,总有让人觉得束手无策的地方。药物能医病,却无法医命。面对生死,非要调动出本性中的清明,才能寻出真相,获得真正解脱。
索甲仁波切说,怎么活就将怎么死。当抛开一切世俗心,与“死亡”直视时,它会是我们最重要的老师,“临终”也会成为我们开悟的最好时机。
我好希望,她与我都能从这本西藏奇书中获得力量,重新打量生命。
有时静下心来看自己,一颗心依然散乱,不能停息的念头像噼里啪啦的火星四溅,灼烧自己也灼烧别人。
曾经我很讨厌这样混乱的一颗心,很努力想要“降伏”它,让它安静。
TT小姐说:“你就是一个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小孩。”
就像左手打右手,受伤的都是“我”。
这本《西藏生死之书》,断断续续看了好几个月,才读了一半。几乎是在一个字一个字地啃。
“绝世奇书”,向别人推荐时我这样说。字里行间传布藏地佛教的智慧。
“就好像大海有波浪或太阳有光线一样,心的光芒就是它的思想和情绪。大海有波浪,却不被波浪所干扰。波浪是大海的本性。波浪会生起,但它们会往哪里去?回报大海。波浪来自何方?大海。同理,思想和情绪是心性的光芒和表现,它们从心中生起,但消融到哪里去?回到心。不论心中涌现的是什么,千万不要把它看成特别的问题。如果你不强烈反抗,如果你能够安忍,它还是会再次回归它的本性。”
“如果你有这种理解,那么心中生起的思想只会加强你的修行。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本质是心性光芒,那么你的思想就会变成混乱的种子。因此,请以旷达和慈悲的态度来对待你的思想和情绪,因你的思想是你的家人,是你的心的家人。在它们的面前,诚如敦珠仁波切经常说的:‘要像一个年老的智者,看着小孩子玩耍。’”
“即使是在最伟大的相应法行者身上,忧愁和喜悦、希望和恐惧仍然会像以前一样生起。普通人和相应法行者的差别在于他们如何看待情绪和反应。普通人会本能地接受或拒绝,因而产生执着或厌恶,结果就累积了恶业。反之,相应法行者不管生起什么年头或情绪,都会观照其自然、原始的状态,不会让执着进入他的认知中。”
“也许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对于恐惧本身的恐惧,愈逃避,它就变得愈强大。通常当你感到恐惧时,你会感到孤独寂寞。但是当有人对着你谈他的恐惧时,你就会了解到恐惧原来是普遍的现象,个人的痛苦就会因而消失。你的恐惧被带回到人类普遍的脉络里。然后,你就能够比过去更积极、更具启发性、更慈悲地来了解和处理恐惧。”
……
索甲仁波切在西方传法多年,对现代的生活方式、现代人的心理状态把握精准,所以读他的书,丝毫不会觉得陈腐与隔阂。他把《中阴闻教得度》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指导人们如何修“平常禅”,教我们如何面对生时的种种困惑于冲突,如何进行临终关怀,又该如何看待死后的各种可能性。
我想,他致力传递给“百无禁忌”现代人的,是一种“长远的生命观”。
我宁愿相信2012的预言会发生。最近这两年,只要打开电视新闻,到处都充斥着各种天灾人祸的镜头,地震、水灾、风灾、坠机事故……在网上看到8.8级智利地震的标题,第一个反应是“我眼花了吧”,骇人听闻。我们只是对着灾难指指点点,唏嘘感慨一番,为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暗自庆幸,然后就忘了。过去我也以为活着是一件多么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现在我不这么想了——那些死于灾难的人们,肯定也曾与我有同样的想法,一定可以颐养天年、寿终正寝。现在看起来,对任何一个个体来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去年平安夜,从福州返京。因为大风,飞机一直盘旋却降落不下来。那半个小时真是漫长,我的脸越来越僵硬。看着被金黄色灯光笼罩的北京城,我心中闪过的念头“我还有什么遗憾吗?即使有也是无法弥补的,所以没有”;“不要坠落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不要再伤及更多无辜”;“保险公司的理赔可以让爸妈后半生无忧吗”。
只是一场虚惊,我还是平安回来。只是,我把这当成“侥幸”。对生死关头的预言,可以帮助自己看清许多事情,那些你以为对你而言很重要的人和事,往往没那么重要。TA们只是我生命中的一瞥惊鸿。而那些像空气一样存在却不被我看见的,才是无可取代的珍宝。由于这失而复得的生活,所以更要好好活着。
于“无常”中静待一切可能,好的会发生,坏的也会发生——如果你问我笃定何来,这就是答案。
待她稍稍恢复,便请了假,陪她去雍和宫烧香。
她是虔诚的佛教徒,家里的佛龛供养多年,只是她说一直没有时间研读佛法。
或许,她也没有必要通过读经来达到清明之境。我常常觉得,她心中有大慈悲,是她与生俱来的佛性。
从小吃了许多苦,得到的爱也不算充盈,她却一直持续不断地把爱与慈悲传递给身边人。
无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都能感觉到。
她一个殿一个殿认真地上香、叩拜,我紧紧跟随。
拜到最后一个殿时,我跪在蒲团上,抬头看着绿度母的眼睛:“愿赐福于母亲,我发愿终身追随。”
绿度母俯身看我,眼里流露着安宁与慈爱。忽然,整个世界安静下来。听到了那无边无际的安静。我的心,第一次感受到“圣洁”的力量。
风吹动屋檐上悬挂的铜铃,丁零丁零的清脆声音回荡着。我说:“妈妈,你听。”
走出山门,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全然没有来时的寒冷。妈妈说:“拜完佛,我浑身都有劲。”我信。
她回去时,我把《西藏生死之书》和几瓶药一同塞进她包里。面对疾病,总有让人觉得束手无策的地方。药物能医病,却无法医命。面对生死,非要调动出本性中的清明,才能寻出真相,获得真正解脱。
索甲仁波切说,怎么活就将怎么死。当抛开一切世俗心,与“死亡”直视时,它会是我们最重要的老师,“临终”也会成为我们开悟的最好时机。
我好希望,她与我都能从这本西藏奇书中获得力量,重新打量生命。
有时静下心来看自己,一颗心依然散乱,不能停息的念头像噼里啪啦的火星四溅,灼烧自己也灼烧别人。
曾经我很讨厌这样混乱的一颗心,很努力想要“降伏”它,让它安静。
TT小姐说:“你就是一个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小孩。”
就像左手打右手,受伤的都是“我”。
这本《西藏生死之书》,断断续续看了好几个月,才读了一半。几乎是在一个字一个字地啃。
“绝世奇书”,向别人推荐时我这样说。字里行间传布藏地佛教的智慧。
“就好像大海有波浪或太阳有光线一样,心的光芒就是它的思想和情绪。大海有波浪,却不被波浪所干扰。波浪是大海的本性。波浪会生起,但它们会往哪里去?回报大海。波浪来自何方?大海。同理,思想和情绪是心性的光芒和表现,它们从心中生起,但消融到哪里去?回到心。不论心中涌现的是什么,千万不要把它看成特别的问题。如果你不强烈反抗,如果你能够安忍,它还是会再次回归它的本性。”
“如果你有这种理解,那么心中生起的思想只会加强你的修行。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本质是心性光芒,那么你的思想就会变成混乱的种子。因此,请以旷达和慈悲的态度来对待你的思想和情绪,因你的思想是你的家人,是你的心的家人。在它们的面前,诚如敦珠仁波切经常说的:‘要像一个年老的智者,看着小孩子玩耍。’”
“即使是在最伟大的相应法行者身上,忧愁和喜悦、希望和恐惧仍然会像以前一样生起。普通人和相应法行者的差别在于他们如何看待情绪和反应。普通人会本能地接受或拒绝,因而产生执着或厌恶,结果就累积了恶业。反之,相应法行者不管生起什么年头或情绪,都会观照其自然、原始的状态,不会让执着进入他的认知中。”
“也许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对于恐惧本身的恐惧,愈逃避,它就变得愈强大。通常当你感到恐惧时,你会感到孤独寂寞。但是当有人对着你谈他的恐惧时,你就会了解到恐惧原来是普遍的现象,个人的痛苦就会因而消失。你的恐惧被带回到人类普遍的脉络里。然后,你就能够比过去更积极、更具启发性、更慈悲地来了解和处理恐惧。”
……
索甲仁波切在西方传法多年,对现代的生活方式、现代人的心理状态把握精准,所以读他的书,丝毫不会觉得陈腐与隔阂。他把《中阴闻教得度》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指导人们如何修“平常禅”,教我们如何面对生时的种种困惑于冲突,如何进行临终关怀,又该如何看待死后的各种可能性。
我想,他致力传递给“百无禁忌”现代人的,是一种“长远的生命观”。
我宁愿相信2012的预言会发生。最近这两年,只要打开电视新闻,到处都充斥着各种天灾人祸的镜头,地震、水灾、风灾、坠机事故……在网上看到8.8级智利地震的标题,第一个反应是“我眼花了吧”,骇人听闻。我们只是对着灾难指指点点,唏嘘感慨一番,为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暗自庆幸,然后就忘了。过去我也以为活着是一件多么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现在我不这么想了——那些死于灾难的人们,肯定也曾与我有同样的想法,一定可以颐养天年、寿终正寝。现在看起来,对任何一个个体来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去年平安夜,从福州返京。因为大风,飞机一直盘旋却降落不下来。那半个小时真是漫长,我的脸越来越僵硬。看着被金黄色灯光笼罩的北京城,我心中闪过的念头“我还有什么遗憾吗?即使有也是无法弥补的,所以没有”;“不要坠落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不要再伤及更多无辜”;“保险公司的理赔可以让爸妈后半生无忧吗”。
只是一场虚惊,我还是平安回来。只是,我把这当成“侥幸”。对生死关头的预言,可以帮助自己看清许多事情,那些你以为对你而言很重要的人和事,往往没那么重要。TA们只是我生命中的一瞥惊鸿。而那些像空气一样存在却不被我看见的,才是无可取代的珍宝。由于这失而复得的生活,所以更要好好活着。
于“无常”中静待一切可能,好的会发生,坏的也会发生——如果你问我笃定何来,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