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之柔板
昨夜,再一次打开唱片聆听塞缪尔﹒巴伯的《柔板》(S. Barber :Adagio for Strings)——一部出自弦乐四重奏,并被作曲家本人改编为弦乐队而成名的杰作。
初次接触这部作品,是在一次有些“粗糙”的交响音乐会上(由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演奏,指挥家曹丁执棒)。音乐会的其他作品早已忘怀,可是却被其中这首《柔板》深深震撼。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第一次在一部音乐作品中体验到“深入”与“怅然”,在巨大而缓慢的音响结构中认识到音乐所能表达的张力(不仅在音响感受上,也同样在哲性体验中)。当曹丁手中的指挥棒静静停止之时,少年简直无法想象,巴伯写出的最后一个无尽延绵的F大三和弦尽然是“如此这般”地“凝结”了时间,并几乎掐住所有人的喉咙的(这不能不让人回想起威廉•布莱克那首闻名世界的诗中最后一句: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一部作品,乃是一个现成的“世界”;“世界”中藏纳了激烈与深厚,这便逼迫一个认真的聆听者在其中“寻觅”和思考些什么。
音乐中的沉思,并非仅限于某种忘我的情怀,更是一种被作品世界深深“卷入”的状态。与平日的思考不同,这样的状态多是“弥漫”而“复合”的:理智的深度铺设与情感的自我纠葛共存。当面对巴伯的《柔板》时,人们会陷入某种特定的“思考”模式之中:也许并不期求特定答案,只是把深深的情感与智性活动交织在一起——透过音乐音响,去“注视”身外世界和内心自我。
然而,对音乐的理解,往往同在宗教中所面临的艰难一样——凡夫总是奢望“无限”和“终极”。可这能做到吗?之所以我们会在音乐中陷入沉思,个中缘由何在?为何一部没有文字的绝对音乐作品,会把我深深推向哲理和人生思考的边缘。巴伯的《柔板》,只是一部弦乐四重奏的扩编而已,可是我们却分明在缓慢的音乐中听到了太多可被理解但无法言明之物。音乐说尽了人间的话,却又什么也没说。
听了一夜的《柔板》,是那种无限惆怅的卷入与背离。常常觉得,音乐给我们太多人世间的隐喻——这正是时间艺术被赋予的巨大秘密,是人生的形而上导师(以有形窥视无形)。当第一个声部逐渐显现,构筑的时间便开始了。当旋律以句子的形式呈现时,逻辑和真理便以语言的形式开始了。当高声部和低声部朝着不同方向缓慢延伸时,构筑的空间便开始了。当不同和声功能表达出复杂的效果时,我们对万物属性的认识便开始了。当巨大的休止出现时,虚空和实在的判别便开始了。当诸多协和与不协和交织并存时,观念与态度便开始了。当一个不稳定和弦走向稳定和弦时,满足和期待便开始了。当炽烈与温柔彼此争夺时,爱与恨、痛苦与欢乐便来临了。然而,只有在一曲终了之时,人们对“无限”和“终极”的深思与追问才会开始。人世间所有的意义,此刻终于显现,正如一音未出之前一般:人们最终再次体会到柏拉图的“理式”所带来的安慰。
究竟是人生成就了音乐,还是音乐揭示了人生?也许,这是最好的回答:音乐无法(被)“言说”。因为她,从不说话。
2010/2/28
初次接触这部作品,是在一次有些“粗糙”的交响音乐会上(由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演奏,指挥家曹丁执棒)。音乐会的其他作品早已忘怀,可是却被其中这首《柔板》深深震撼。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第一次在一部音乐作品中体验到“深入”与“怅然”,在巨大而缓慢的音响结构中认识到音乐所能表达的张力(不仅在音响感受上,也同样在哲性体验中)。当曹丁手中的指挥棒静静停止之时,少年简直无法想象,巴伯写出的最后一个无尽延绵的F大三和弦尽然是“如此这般”地“凝结”了时间,并几乎掐住所有人的喉咙的(这不能不让人回想起威廉•布莱克那首闻名世界的诗中最后一句: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一部作品,乃是一个现成的“世界”;“世界”中藏纳了激烈与深厚,这便逼迫一个认真的聆听者在其中“寻觅”和思考些什么。
音乐中的沉思,并非仅限于某种忘我的情怀,更是一种被作品世界深深“卷入”的状态。与平日的思考不同,这样的状态多是“弥漫”而“复合”的:理智的深度铺设与情感的自我纠葛共存。当面对巴伯的《柔板》时,人们会陷入某种特定的“思考”模式之中:也许并不期求特定答案,只是把深深的情感与智性活动交织在一起——透过音乐音响,去“注视”身外世界和内心自我。
然而,对音乐的理解,往往同在宗教中所面临的艰难一样——凡夫总是奢望“无限”和“终极”。可这能做到吗?之所以我们会在音乐中陷入沉思,个中缘由何在?为何一部没有文字的绝对音乐作品,会把我深深推向哲理和人生思考的边缘。巴伯的《柔板》,只是一部弦乐四重奏的扩编而已,可是我们却分明在缓慢的音乐中听到了太多可被理解但无法言明之物。音乐说尽了人间的话,却又什么也没说。
听了一夜的《柔板》,是那种无限惆怅的卷入与背离。常常觉得,音乐给我们太多人世间的隐喻——这正是时间艺术被赋予的巨大秘密,是人生的形而上导师(以有形窥视无形)。当第一个声部逐渐显现,构筑的时间便开始了。当旋律以句子的形式呈现时,逻辑和真理便以语言的形式开始了。当高声部和低声部朝着不同方向缓慢延伸时,构筑的空间便开始了。当不同和声功能表达出复杂的效果时,我们对万物属性的认识便开始了。当巨大的休止出现时,虚空和实在的判别便开始了。当诸多协和与不协和交织并存时,观念与态度便开始了。当一个不稳定和弦走向稳定和弦时,满足和期待便开始了。当炽烈与温柔彼此争夺时,爱与恨、痛苦与欢乐便来临了。然而,只有在一曲终了之时,人们对“无限”和“终极”的深思与追问才会开始。人世间所有的意义,此刻终于显现,正如一音未出之前一般:人们最终再次体会到柏拉图的“理式”所带来的安慰。
究竟是人生成就了音乐,还是音乐揭示了人生?也许,这是最好的回答:音乐无法(被)“言说”。因为她,从不说话。
20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