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恐怖
一个月前不久,拜读了阿伦哪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当时因为心血来潮,联想着去年文化大革命半个世纪纪念年也没有写个什么,索性就任思绪飞扬写了一通,关于自我意识中的极权主义的历史。其间有个小插曲,因为涉及敏感词汇,一开始没有发布成功,后来重新编辑了一下,才发了出来。
上次大致写的是极权主义心理学与政治学层面的,恐惧与恐怖。这次还是聊聊这方面的,因为极权主义的诞生及其后面的一系列事件,在人类历史上真可谓不惊心动魄。经济方面和政治缘由大多被人说遍了,没什么新意,自己也没得到什么大的启发,无非就是经济危机与历史问题激发了极权主义的滥觞。反之,在心理学层面倒是令自己耳目一新很多。
众所周知,后现代主义的所谓荒诞、迷惘、反叛……思潮是发轫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并在其哲学、宗教思想方面进一步扩大化。引领时代潮流的存在主义在今天,依然生命力旺盛不已。当然,中国因为被时代遗弃太久,现在总体上还难以感受到这种思想的压力。摇滚音乐在中国难有市场就是很好的明证,因为今天的中国还处于经济发展迅速的乐观情绪中。言归正传,其实,作者从人的心理出发,得出孤独与恐怖一致,都是极权政治的本质。
恐怖不用多说,自然是极权主义最明显的本质特征。不论是希特勒的纳粹主义,还是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主义,无不是利用极度的恐怖主义政策,延续、巩固他们的极权主义政权。这里要举的例子,是人人尽知的死亡集中营。消灭注定要在历史中消失的种族、阶级或人群,至于何以度量这些注定要消失于历史长河的种族、阶级或人群,希特勒说犹太人就是第一个要消灭的种族,而斯大林说那些政治对手首先得清楚,以扫清优等种族或优等阶级的障碍。他们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自然而然的推动历史进程,让人类的历史在种族主义与阶级斗争的“真理”下,加快了步伐而已。这种恐怖理论,在执行者看来,丝毫没有恐怖的内疚,反而有成就的荣耀。人类这个群体的历史,不就是种族间的适者生存,不就是阶级斗争的你死我活吗!
这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作者把孤独作为与恐怖同等地位的本质放在极权主义之下。她把孤独作为极权主义政府实质的基石,是放在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下来说的。工业革命,把人从以前牧歌式的农村社会一下子带到如机械般的工具社会,人的心理必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千年的生活习惯一下子被打破,人类群体,突然变成了冰冷的机器。再加上精神枷锁从中世纪解开之后,拜物主义,唯利是图基本上成为了新时代的主旋律。萨特的“他人即地狱”这种陌生感与缺乏安全感一下子被时刻笼罩着,人被置于荒岛之上,人人都是一座孤岛。人类原始的追求集体安全的意识再次在危机之下聚拢起来,接着种族主义和阶级斗争的旗帜,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大展拳脚。这种人人自危的孤独感,让每个人成为群体心理学中的乌合之众,只待天才的极权主义者大手一挥,他们就将创造历史。这种孤独感什么时代都有,只是它们有一个临界爆发点,直到一战后,种种历史原因,终于在某些疯狂的国度爆发了。当然,我这样的分析显得有些浅薄,论据也不够充分。这就是随想,感觉与众不同拿来聊聊,也无不可吧。
用一种运动,利用它的力量,去改变人性,继而创作历史,这是极权主义者们的法旨。
现今的时代危机,并不曾令极权主义完全失去价值。它提供了一种历史警告,同时,它也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小到《浪潮》电影的实际背景,大到恐怖主义的全球化目标,直至今日的民粹主义代表特朗普的上台,英国脱欧,种种反全球化、民族主义情绪泛滥情况表明,极权主义的土壤,在人类的岁月长河灌溉下,依旧没有消灭,甚至没有贫瘠,还是肥沃的隐藏着。孤独是人类永恒的归宿,死亡是大自然不变的真理,二者只要存在一天,恐惧与孤寂就在这极权主义的暗影里,渐渐滋生,或许吞噬一切,或许被永远遏制这魅影之下,谁能预测得到呢?谁能说得清啊!
中国,你又将何去何从?伴着这股发着腐臭气味的东风,吹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