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林与安娜
伯林在《苏联的心灵》中收录了一篇他在四十年代访问诗人安娜.阿赫马托娃的文章。文章写得很好,饱含了真挚的感情。两人虽然来自对立的东西方阵营,但他们都是受过西方传统文化熏染、信仰同样的真理、追求同样的理想的人,所以诗人安娜的话,思想家伯林能懂。他懂得她为什么热爱她的祖国和人民,他懂得她宁可不顺从当局也要坚持的东西是什么,他也懂得她已明知自己的命运而毫不退缩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两个人相遇,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因为世间众生虽多,但要找到两个能在精神的最深处彼此理解、彼此体贴的人却并不容易,更何况这两个人都代表了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所孕育的最高贵的精神。
安娜的遭遇我从前就读到过,但都是些客观的描述,关于诗人本人,我其实所知甚少。伯林的这篇文章就如同一个剪影,虽然并不全面细致,但却展现了人物的基本样貌。通过这篇文章,我了解到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安娜不仅有极其优异的诗歌才华,还同时有高尚的人格和深刻的思想。她忠于孕育了她的伟大的俄罗斯,忠于孕育了俄罗斯的更加伟大和深广的文化传统。她的全部信仰和人格都来源于这一传统,即使当权者夺走了她挚爱的亲人的生命,夺走了她发表诗歌的自由,她也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那些为了一点可怜的面包而投靠组织、颂扬权贵的同行们相比,这个孑然一身、无依无靠的女人真的像一个英雄。那么,是什么能让她在那个凶险异常、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明天不会被“消灭”的年代里有如此大的勇气。我想答案就是她对真理、对俄罗斯的信念和热爱。
安娜是个思想深刻的人,她理解人类的历史,知道黑暗有时会强大到阻挡一切光明。但黑暗终将过去,光明终将到来,因为正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在世间最苦难、最黑暗处生长、壮大,知道将苦难和黑暗本身予以摧毁。所以,当那些思想肤浅的同行在党的理论、口号的轰炸下终于放弃抵抗,转而认为苏维埃党代表了全人类的未来并进而愿意充当一枚“革命的螺丝钉”时,她仍然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她知道那些漂亮的口号毫无价值,全人类的解放不可能以摧毁个体的生命和自由为代价。这样的“解放”即使存在也是罪恶的、邪恶的,除了对少数以“解放者”自居的人之外,不可能是任何人的福音。
她深爱自己的祖国俄罗斯。在某些地方,“爱国”已经被官方抽象为空洞的教条,没有任何内涵。官方只要求人们爱国,却不允许人们询问爱什么国、怎么爱国。在这样的地方,人们由于看过了太多以“爱国”为名义的拙劣表演已经很难相信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存在。但实际上它是存在的。安娜对俄罗斯这片土地是深爱着的,她爱的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名词,而是一片孕育了伟大的俄罗斯文化的土地。这个俄罗斯不是由某个政党、某个主义代表的,而是由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柴可夫斯基他们来代表。这些伟人的杰作没有因为革命、禁令而被人遗忘,而是生生不息地流淌在俄罗斯人的血液里。在政治恐怖的时期,人们偷偷传抄着诗人们不能公开发表的诗篇,在卫国战争的日子里,肖斯塔科维奇深沉、雄壮的音乐和是人们歌颂爱情、歌颂英雄的诗歌一起鼓舞着所有的俄罗斯人。当安娜在公开场合朗诵自己的诗歌时,无论她在哪里停下,听众们都能马上齐声接下去,要多久有多久。试问,有这样的祖国和人民的诗人难道不是世间最幸运的诗人吗?什么样的诗人能够不热爱他们呢?安娜意志可以离开苏联,前往西方,但她并没有这么做。在她心目中,她和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是血脉相连的。她对这片土地上的人负有某种责任,她如果逃跑,不论以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不忠诚的表现。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她随时都准备被“消灭”,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想过到西方去过逍遥的神仙生活。在人民承受苦难的时刻,她选择和他们一起承担。没有伟大的爱,不会有如此伟大的牺牲。
正如她自己所言,她属于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她身上所有重要的成分都来源于那个时代,所以她对它的眷恋格外深。不过她也知道,即使没有革命、极权,她的时代也注定会消逝,只是没有这么迅速、惨烈而已。而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俄罗斯人,他们的俄罗斯性就无法与上一代相比了。布罗茨基是安娜一手教导出来的,他是生长在新时期的年轻诗人,当他因自己的诗歌而陷入危险时,他还不犹豫地离开了俄罗斯,成为了一个美国公民。他无疑也是热爱俄罗斯文化的,但在他看来俄罗斯文化和那个国家、那个政权是两回事。他痛恨那个剥夺人的思想自由、扭曲人的人格的政体。俄罗斯文化中对自由、真理的热爱在这片土地上已经不复存在,他只能去别处寻找。对布罗茨基这一代没有经历过旧时代的人而言,俄罗斯土地和俄罗斯精神是可以分离的,他可以在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做一个热爱俄罗斯的人。而安娜这一代人则不同,在他们心目中,俄罗斯的精神和文化是生长在俄罗斯大地上、活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这两者根本无法分离。虽然他们的樱桃园已经被摧毁,他们也只能为失去的家园哭泣。那种“建设新家园”的豪情壮志不属于他们。他们默默地送别了自己的时代之后开始默默地送别自己,宁可把“新天地”留给后来的人。最终,她用诗歌为她的生命和时代作见证。
安娜的遭遇我从前就读到过,但都是些客观的描述,关于诗人本人,我其实所知甚少。伯林的这篇文章就如同一个剪影,虽然并不全面细致,但却展现了人物的基本样貌。通过这篇文章,我了解到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安娜不仅有极其优异的诗歌才华,还同时有高尚的人格和深刻的思想。她忠于孕育了她的伟大的俄罗斯,忠于孕育了俄罗斯的更加伟大和深广的文化传统。她的全部信仰和人格都来源于这一传统,即使当权者夺走了她挚爱的亲人的生命,夺走了她发表诗歌的自由,她也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那些为了一点可怜的面包而投靠组织、颂扬权贵的同行们相比,这个孑然一身、无依无靠的女人真的像一个英雄。那么,是什么能让她在那个凶险异常、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明天不会被“消灭”的年代里有如此大的勇气。我想答案就是她对真理、对俄罗斯的信念和热爱。
安娜是个思想深刻的人,她理解人类的历史,知道黑暗有时会强大到阻挡一切光明。但黑暗终将过去,光明终将到来,因为正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在世间最苦难、最黑暗处生长、壮大,知道将苦难和黑暗本身予以摧毁。所以,当那些思想肤浅的同行在党的理论、口号的轰炸下终于放弃抵抗,转而认为苏维埃党代表了全人类的未来并进而愿意充当一枚“革命的螺丝钉”时,她仍然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她知道那些漂亮的口号毫无价值,全人类的解放不可能以摧毁个体的生命和自由为代价。这样的“解放”即使存在也是罪恶的、邪恶的,除了对少数以“解放者”自居的人之外,不可能是任何人的福音。
她深爱自己的祖国俄罗斯。在某些地方,“爱国”已经被官方抽象为空洞的教条,没有任何内涵。官方只要求人们爱国,却不允许人们询问爱什么国、怎么爱国。在这样的地方,人们由于看过了太多以“爱国”为名义的拙劣表演已经很难相信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存在。但实际上它是存在的。安娜对俄罗斯这片土地是深爱着的,她爱的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名词,而是一片孕育了伟大的俄罗斯文化的土地。这个俄罗斯不是由某个政党、某个主义代表的,而是由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柴可夫斯基他们来代表。这些伟人的杰作没有因为革命、禁令而被人遗忘,而是生生不息地流淌在俄罗斯人的血液里。在政治恐怖的时期,人们偷偷传抄着诗人们不能公开发表的诗篇,在卫国战争的日子里,肖斯塔科维奇深沉、雄壮的音乐和是人们歌颂爱情、歌颂英雄的诗歌一起鼓舞着所有的俄罗斯人。当安娜在公开场合朗诵自己的诗歌时,无论她在哪里停下,听众们都能马上齐声接下去,要多久有多久。试问,有这样的祖国和人民的诗人难道不是世间最幸运的诗人吗?什么样的诗人能够不热爱他们呢?安娜意志可以离开苏联,前往西方,但她并没有这么做。在她心目中,她和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是血脉相连的。她对这片土地上的人负有某种责任,她如果逃跑,不论以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不忠诚的表现。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她随时都准备被“消灭”,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想过到西方去过逍遥的神仙生活。在人民承受苦难的时刻,她选择和他们一起承担。没有伟大的爱,不会有如此伟大的牺牲。
正如她自己所言,她属于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她身上所有重要的成分都来源于那个时代,所以她对它的眷恋格外深。不过她也知道,即使没有革命、极权,她的时代也注定会消逝,只是没有这么迅速、惨烈而已。而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俄罗斯人,他们的俄罗斯性就无法与上一代相比了。布罗茨基是安娜一手教导出来的,他是生长在新时期的年轻诗人,当他因自己的诗歌而陷入危险时,他还不犹豫地离开了俄罗斯,成为了一个美国公民。他无疑也是热爱俄罗斯文化的,但在他看来俄罗斯文化和那个国家、那个政权是两回事。他痛恨那个剥夺人的思想自由、扭曲人的人格的政体。俄罗斯文化中对自由、真理的热爱在这片土地上已经不复存在,他只能去别处寻找。对布罗茨基这一代没有经历过旧时代的人而言,俄罗斯土地和俄罗斯精神是可以分离的,他可以在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做一个热爱俄罗斯的人。而安娜这一代人则不同,在他们心目中,俄罗斯的精神和文化是生长在俄罗斯大地上、活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这两者根本无法分离。虽然他们的樱桃园已经被摧毁,他们也只能为失去的家园哭泣。那种“建设新家园”的豪情壮志不属于他们。他们默默地送别了自己的时代之后开始默默地送别自己,宁可把“新天地”留给后来的人。最终,她用诗歌为她的生命和时代作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