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脑科专家为“走神”正名:《走神的艺术与科学》,爱做白日梦并不丢人
摘要: 比如第二章《记忆:游走于过去的思维》,作者指出了走神的“培养皿”是记忆,探究走神的真相就要弄清楚记忆到底是如何在大脑中运转的,作者由此一并讲述了与之有关的失忆症、超级记忆、伪记忆等命题。
爱做白日梦并不丢人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确信是在百分百集中注意力的状态中吗?也许在你的大脑识别文字信息的同时,偶尔会神游一下,想一些与阅读无关的事情,有可能是某段回忆,有可能是某些神曲的片段,甚至还有可能是诸多不可名状、转瞬即逝怪念头。反正,记者在撰写这篇文章时就没少胡思乱想,比如去报社开会要说什么、和恋人相聚要做些什么,甚至脑海中还时不时蹦出手持皮鞭催稿的魔鬼编辑形象。
这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走神。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要集中注意力,甚至还有人专门研究集中注意力的窍门,因此,走神一直是被认为不好的东西,人们甚至会为走神而内疚,但这个世上偏偏有人不信邪,要为走神“著书立传”,力证走神其实也是有益的,爱做白日梦其实是创造力的体现。

一看就不是啥“正经书”
颇具诱惑的橙色封皮,以及涂着大红脸蛋的蒙拉丽莎,让这本《走神的艺术与科学》看起来着实不怎么“正经”,乍一看还会以为又是哪个新锐的00后作家写的闲情小书,但实际上该书的作者是一位已经81岁高龄的脑科专家。
而书中的内容更加“不正经”,因为作者要传达给读者们这样一个信息——通过走神,我们得以发明创造、讲述故事、开阔视野,无论是像华兹华斯那样如一片云般独自游走,还是像爱因斯坦一样想象自己乘着光束旅行,走神都为我们的创造人提供了助力。
作者分别用了九个章节对人类的走神现象进行了梳理解析,将这一“天赋”的前世今生原原本本告诉大家,作者围绕着走神的罪魁祸首——海马体,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了走神的艺术与科学,原来我们的记忆、时间概念、神游未来、讲故事、做梦、幻觉都和走神密切相关。
该书虽然涉及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但读起来通俗易懂,作者在为阐述自己观点时所举出的例子也鲜活有趣,相信很多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很少会“走神”。

质疑“分心有害论”
长久以来,走神、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做白日梦这些词都是略带贬义的,人们普遍认为它们会影响工作效率,哪怕是在日常生活中,丝毫的不留神也有可能造成麻烦。
不幸的是,研究表明,我们每天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走神”。
有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时不常地自动“播放”之前听过的一些神曲片段,比如今年爆红网络的洗脑神曲《小鸡特工》,那被称之为“魔音”的约德尔唱腔相信成为了不少人“走神”的素材。
更可怕的是,即便在睡眠状态,走神也不打算放过我们,这让人类面对走神如临大敌。
而在将走神愈发妖魔化的社会,不少学者也通过科学的方法证明了走神容易让人不开心,甚至会减损寿命的说法,因此“忧思太多,人易早逝”并非耸人听闻。
然而,人类经过千百年来的进化,走神为何始终伴随着我们呢?
原来,走神带来的影响并非完全负面的,它与专注就好比老鼠与猫,人类要通过走神的技能来放飞自己,可以借助走神来反思过去的教训、理解别人的想法,在人类演化中走神又是思想创意的源泉,因此“分心有害论”也并非完全站得住脚。

作者带着读者一起走神
虽然该书是为走神正名,但并不局限于为走神“洗白”,而是围绕着走神,在知识面上做了许多拓展延伸,因此作者自己也表示自己在行文上难免“溜号离题”,所以,书中有关走神的九个篇章其实分别应对了不同的领域,虽然彼此关联,但也能独立成篇。
比如第二章《记忆:游走于过去的思维》,作者指出了走神的“培养皿”是记忆,探究走神的真相就要弄清楚记忆到底是如何在大脑中运转的,作者由此一并讲述了与之有关的失忆症、超级记忆、伪记忆等命题。
比如第四章《脑中海马:精神漫游网络中枢》,虽然是讲述造成走神的“罪魁祸首”——海马体,但文章写着写着也开始“走神”,逐渐由浅入深,俨然一篇分析大脑的专著。
而第五章《在别人的思想中畅游》的切入点十分吸引人,居然是从读心术讲起,甚至还谈及了动物是否具有读心能力等问题。
作者可谓信马由缰,九篇走神的章节活脱九次精神漫游之旅,好不快活,相信读者看完全书后,一定会觉得走神还真是一件神奇又愉悦的事情。
书中金句
● 作者通过本书还传达了许多极具新潮意味的观点,在享受烧脑的同时,还能从那些金句中感悟诸多人生哲理。
● 我们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教育时代,这个时代推崇创新和解决问题,不再提倡“死记硬背信息和数据”。也许我们应该停止为自己的走神而自责,学着去享受做白日梦、放任思想遨游的乐趣。
●无论是去欺骗还是去提醒,我们人类似乎很享受揣摩别人想法的思维过程,而且还以此为目的创作出小说主人公。
●为了能继续在我们所创造的复杂世界里生存,我们需要允许思想漫游——让它去玩耍、去发明、去创造。
作者简介

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 1936年生于新西兰,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后又回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任教,现为该校的心理学名誉教授,研究兴趣为认知神经科学及语言的进化。
他不仅是优秀的心理学家,还是杰出的科学传播者,《科学美国人》与《纽约时报》书评曾称赞其著作兼具“知识与趣味”、有其“独特的魅力”。
作品还包括:《心智循环:人类语言、想法与文明的起源》(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1)《心灵之旅:窥见大脑运作的21次科学漫步》(木马文化,2015)。
作者 / 刘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