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吉尔的麦地那与黄昏
丹吉尔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中转站,没有留太多时间。
我们只打算在麦地那和海边走一走。
麦地那是摩洛哥每一个城市都有的地方,是最繁华的市场,是城市的中心。
我在网上看过攻略,说丹吉尔的麦地那可以走走,在错综复杂的街巷里,看一看他们当地人的生活。
我和旅伴们也抱有买一件摩洛哥当地女性穿的长袍吉拉巴穿的想法,找到了当地的麦地那。
然而我们想错了。
这个麦地那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网上看到的马拉喀什一样的,有卖给游客的彩色衣服,羊皮拖鞋和廉价首饰的麦地那。
这个麦地那完完全全是当地人的市场。
像中国小乡镇赶集时的样子,有看不出牌子的电子产品的,有颜色俗艳面料低劣的衣服,还有杀鸡宰鹅菜市,石板的地面上有典型的菜市场的垃圾,空气里也流动着果蔬和肉腥味混杂在一起的味道,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香料。
都是摩洛哥当地人,我们四个中国的女孩子走在其中十分引人注目,摩洛哥的年轻男子们也毫不掩饰地盯着我们看,年长一点的倒还好,也许是见多识广了。路上所见大多是男子,年纪稍大一点的很多穿着摩洛哥特有的吉拉巴,防风的棉麻长袍,大多是米白色,魔法师一样的尖帽子。也有一些中年妇女们,都穿着吉拉巴了,女式的吉拉巴更长一些,几乎遮住脚,颜色会多一点,但大都不是特别好看,不是过于明艳就是过于暗沉。
因为我们晚上要坐大巴走,所以行李只能随身带着,麦地那是在一个斜坡上,我背着包还好,有旅伴拉着箱子,箱子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咳咳啃啃一路往上,实在累得够呛。
走到了顶,倒是穿越了一遍他们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只是一路上的目光让我们心里都有些忐忑,也没能仔细地看一看。
我们随意地走着最终是走出了麦地那,但也不知道到了哪里,只好打了个出租去海边。
已经是黄昏时候了,但天气不好,没有太阳也就看不到落日。司机把我们放在了一家五星宾馆前面,大概以为我们是要找住处吧,但我们也搞不清楚要去哪里,看到人多又是在海边也就在哪里下了。
这里是一处海湾,傍晚的风不算大却开始有一点冷了,天空一片清透浅淡的蓝,半透明的云像被画家用布沾了白色的颜料随手擦在天空上,一贴小小的清晰的圆月悬在右侧那一弧海岸线的上面。无数的海鸥高高地飞在空中,抬头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黑色的剪影,旅伴说几乎要得密集恐惧了。

海滩宽广平坦,似乎和海平面一线,但上面很多垃圾,我们稍微走了两步就不得不退回到人行道上。
我们一边走着一边聊天拍照,路过的年轻男子都盯着我们看,还有拿出手机偷偷拍照的。虽然半天下来已经习惯了一些,心里还是觉得不太舒服。
我们背着月亮的方向走,前面的海岸线上是一个缓坡山地,沿着坡修筑了一片白色的房子。是非常有摩洛哥风格的景色了。海上的天空渐渐出现了粉红的晚霞,白色房子的背后也抹上了一层粉红。我们掏出手机拼命拍照,但手机实在很难将那种温柔又绚烂的粉色完全复制。

背后沿海岸线的居民楼房的灯都渐渐亮了起来,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华灯初上的景象都让人觉得温馨美丽。我们想着等到对面的那一片白色房子都亮起来灯,一定很美。我们就在路边找了个长椅坐下来,一边欣赏粉红色的黄昏,一边等着那边亮灯。
但天慢慢暗下来了,粉红色的晚霞也消失无踪,海风更冷了,我们都从包里拿出了羽绒服裹上。那片白色的房子却始终是一片死寂,只有一两点灯光。我们都很疑惑,难道那么好的位置修得那么好的房子,竟没有人住?
等到该回车站的时间了,沿着来时的路返回车站,到达时还多出半小时,决定找个地方喝点热的东西暖暖,在海边穿了羽绒服还是被吹得整个人都泛着冷气。看到车站附近有个地方用英语(似乎是?记不清了,总之当时是认出来了的文字)写着茶楼,我们就进去了,看着有些格调也很整洁,门口露天座有挡风挡雨的透明外蓬,像一家不错的咖啡馆。我们一走进外蓬的门,所有坐在里面的男人都直直看着我们,我心里一突,几乎想退出去,想着茶楼这种地方,是不是女人不能进。但那个服务生,也是男的,看到了我们,虽然也一副不太想搭理我们的样子,还是把我们带到了一张桌上。点茶水的时候似乎又热情了起来。我们点了中午喝过的那个薄荷茶,服务生也告诉我们那是最传统的摩洛哥茶。
茶壶是具有阿拉伯特色的银色器皿,服务生用银色托盘将茶壶端来那一瞬间,好像真的穿越到了天方夜谭。

接下来,我们还有四个小时的车程到达蓝色小城,舍夫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