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想转型当导演,这些人是榜样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特写,欢迎关注。
从影评人转型导演,实际上是批评到创作的跨越。批评和创作各自有其方法、原则和规律,成功的身份转型有极大的难度甚至是壁垒,尤其是在从事相当长电影评论工作后,批评思维逐渐固化,肯定是很难成功转型的。
影评人转型导演,一般很少出现在成熟的工业体系内,在艺术电影和独立电影领域却屡见不鲜。另外,影评人如果要转型导演,很多会选择一种身份作为过渡,最常见的是编剧。
说几个吧,不一定是直接从影评人直接转型到导演的,但这些导演都有一定的电影评论经历。
弗朗索瓦·特吕弗

他1932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从小喜爱文学和电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文学素养在导演里是相当不错的,他后来好多作品其实就改编自文学作品。《四百击》中安托万就特别迷恋巴尔扎克 ,努力地想要写好作文,这也是特吕弗自身的投射。

1947年,15岁的特吕弗在巴黎发起了大众电影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具有很强的迷影性质,聚合了一批热爱电影的青年人一起探讨电影。这也是特吕弗与的电影事业的良好开端。那段迷影时光里,对特吕弗影响最大的,是后来引导他走向电影事业的著名影评人安德烈·巴赞。
1953年,21岁的特吕弗在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工作,但他不满意这个拍摄农业科教纪录片的工作,于是辞职到《电影手册》和《艺术》做编辑,这期间他写作了大量评论,迅速成为当时法国知名的影评人。
他最著名的文章,当属《论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当时法国电影界盛行一种叫做「爸爸电影」的优质电影类型,即是由那些文学名作改编的电影,特吕弗在文章中尖刻地批评这种老气横秋的创作方式。这篇文章实际上成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理论宣言,一个率先发出的呐喊。
这时的特吕弗已经不满足只做一个电影评论家了,他要拿起摄影机自己拍电影了。

1957年,他发表了文章《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之后就去了意大利,跟罗西里尼学电影导演。两年后,他导演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四百击》,这部半自传的电影根据他自身的亲身经历改编,斩获了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从电影评论转向电影创作后,他逐渐放弃了电影评论。后来他将早期的影评文章结集出版,叫《我生命中的电影》,这本书收录了他从1954年到1958年所写的影评,也有他从事导演后写作的一些文章。
让-吕克·戈达尔

1930年出生的戈达尔比特吕弗年长两岁,出生于一个家境优渥的富贵之家。1946年,16岁的戈达尔就读于索邦大学,后获得人类学学位,艺术史硕士学位。
在索邦大学读书期间,热爱电影的他经常出入电影院,还参加各种电影俱乐部。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里维特和侯麦,1950年三个人创办了电影杂志《电影公报》,只出版了5期,戈达尔最初的笔名叫汉斯·卢卡斯(Hans Lucas)。
1952年,戈达尔开始为《电影手册》撰稿,并认识了其他像特吕弗、夏布洛尔等影评人。他开始同这些人整天泡电影资料馆,观看了大量的各类型的电影。
后来一段时间,戈达尔暂停了影评写作,开始拍摄一些短片,也在里维特和侯麦的短片里出演一些角色。

几年之后他重操旧业又写了一段时间影评,后来就开始拍电影去了。令他名声大振的是1960年的《精疲力尽》,得到了当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精疲力尽》和《四百击》同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
埃里克·侯麦

侯麦是新浪潮五虎将里比较「年长」的,他1920年出生,只比巴赞小两岁。他最开始的职业是教师,不久后就开始从事电影评论工作了。
1950年,《电影手册》创刊,侯麦是最初的几个编辑之一,在1957年到1963年,他还担任了长达7年的主编。在整个50年代,他除了电影评论工作,还经常拍摄短片,通常是和特吕弗和戈达尔他们合作。
1959年,侯麦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片《狮子星座》,但却并不卖座,不想《四百击》那样成功。在新浪潮诸将当中,侯麦算是大器晚成的一个,直到1969年,49岁的侯麦才拍出了《我与幕德的一夜》,受到好评。
雅克·里维特

里维特的影评生涯是从1950年开始,当时他与戈达尔、侯麦一起创办了《电影公报》,并开始为这份杂志写稿。1953年,里维特加入《电影手册》,在几位年轻的编辑当中是最狂热的影迷。
里维特的评论十分张扬和尖刻,在为《电影公报》撰稿时就在文章里批评过巴赞啊、雅克·多尼奥尔-瓦尔克罗兹(同为《电影手册》的创始人)这些老一辈的资深影评人。里维特酷爱电影,经常花大量时间来看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还要为它们写作影评。深受里维特喜爱的导演,是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霍华德·霍克斯和尼古拉斯·雷这些人,以至于巴赞称他为 Hitchcocko-Hawksians。
与影评文章中的尖刻张扬形象不同,里维特内向、羞涩,甚至不懂得经营自己,以至于很晚才成名。
1963-1965年,里维特接替被赶下台的侯麦,主持《电影手册》的工作,他为手册写文章一直持续到1969年。
里维特曾是让·雷诺阿和雅克·贝克的助理导演,也为埃里克·侯麦和其他导演担任过摄影机操作员,他自己前前后后也拍过一些短片。1961年,他拍出了《巴黎属于我们》,这部电影现在豆瓣上不超过500个人看过,其他影片看过的人也不多,大概是因为他的电影叙事反常规,偏冗长。
克劳德·夏布洛尔

1930年6月生于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却批判中产阶级虚伪的价值观。
十几岁时,夏布洛尔就在乡下办电影俱乐部,直到去巴黎大学深造。大学时被父亲逼迫学了药剂学,但服兵役时他就设法让自己被分配到电影放映师职位。
后来退伍参加了一些电影俱乐部的活动,结识了特吕弗和戈达尔。1953年,因酷爱侦探片和黑色电影,他开始为《电影手册》和《艺术》杂志写稿,以笔名Jean-Yves Goute 发表影评。在《电影手册》为新浪潮运动做理论准备得时期,夏布洛尔与侯麦两人共同撰写了《希区柯克研究》,为最早的希区柯克专著。
1957年,他用其第一任妻子继承来的遗产拍摄了《漂亮的赛尔日》,获得了两项最佳导演奖;第二部《表兄弟》获得了柏林影展金熊奖,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安东尼奥尼出生于意大利北方的历史名城费拉拉。
1935年,他开始在费拉拉地方报纸《Il Corriere Padano》当电影记者。1940年,安东尼奥尼搬至罗马,为杂志《电影》(Cinema)工作。
该杂志是官方宣传法西斯主义的电影刊物,由墨索里尼的儿子 Vittorio 主编。而安东尼奥尼在数月之后就被开除。
之后他进入罗马电影实验中心去学习电影技术,后来开始撰写剧本。那时他开始拍摄短片《波河的人们》,讲述了波河贫穷渔夫的故事(安东尼奥尼自1943年到1947年在波河工作)。
保罗·施拉德

保罗·施拉德最重要的身份是编剧和导演,相比之下,他的编剧身份似乎更为出色,不乏名作,像《出租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等等。这两个身份之外,他还是一名影评人。
1968年毕业之后,他被宝琳凯尔举荐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电影学的硕士,大学期间,他和宝琳·凯尔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在她的帮助下,很快成为《洛杉矶自由报》的影评人,还为为《电影杂志》写文章。
施拉德还出过一本书叫《超然的电影风格:小津、布列松、德莱叶》,讨论了几个电影大师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相似点,此书出版于1972年。他最为人熟知的一篇论文叫《黑色电影笔记》,是电影学生必读的文章。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1955年于法国巴黎,父亲是法国导演雅克·雷米。他毕业于巴黎市立艺术学院,获得文学学士。他爱好电影和音乐,最初在漫画杂志上发表文章(1979-1982),之后进入《电影手册》(1980—1985)担任编辑,其间策划了专号《香港制造》,首次系统介绍香港电影,在法国引起轰动。
同时他也拍摄短片,1979年到1985年间共拍摄了5部短片,其内容都与流行音乐有关。阿萨亚斯是伯格曼的崇拜者,1990年他出版了《[[与英格玛·伯格曼对谈]]》。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最早在法国推广和传播华语电影的人,法国电影界发现侯孝贤他功不可没,也因为和华语电影的渊源,他还和张曼玉喜结连理,但好景不长,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朴赞郁

1968年,朴赞郁导演出生于韩国,1982年进入韩国西江大学读哲学系美学专业。事实上,其他韩国导演和朴赞郁在观影数量上比较而言,无人能出其右。朴赞郁在大学里读的是美学,在对被分析哲学严重影响的学院专业氛围失望后。他对电影产生浓厚兴趣并且加入了一个大学摄影社团,花费大量时间用来观看电影。在大二那年,看完希区柯克的《迷魂记》,朴赞郁下决心要成为一名电影导演。
在刚从大学毕业的那段时间里,朴赞郁参加了一些电影的制作。在那段时间,朴赞郁的身份常在一名导演助理或者是制片人之间来回转换不定。另一方面,他仍然保持着大量观影的习惯。
1992年处女作《月亮是太阳的梦想》吸引了一部分影迷,然而它是不成功的,这也使得朴赞郁对自己的从影之路产生动摇,它导致朴赞郁不得不接受一个长达五年的导演事业间断期。
在成为导演之后的将近十年时间,朴赞郁是一个「失败的导演,成功的影评人」。
1993年,正当从处女作惨败阴影中恢复过来的朴赞郁开始计划筹拍他的第二部电影,他遇见了曾活跃在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早期的 LEE Hun 导演,他被朴赞郁形容为「在理解电影的道路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朴赞郁开始从事他的电影评论工作,通过撰写大量评论以表达他对电影的热爱,《看电影的隐密魅力》(Videodrome:The Discrete Charm of Watching Films)一书是汇集了他的众多评论记录。书中的评包括了从好莱坞热门影片到经典Cult电影,以及从经典的黑色电影到恐怖片等等。朴赞郁保持清楚的评判标准,他的评论从大处着眼,往往能发现藏在电影中的经典部分。朴赞郁精心设置它们的美妙之处以及影片关键部分的魅力,让读者为之信服。
很快,朴赞郁开始了他第二部电影《三人组》的拍摄,他把这看作是对过去作为一个影迷导演的悔悟并且期待能借助它走上一个新台阶。
1997年的《三人组》是一部带有动画色彩并走动作路线的电影。结果这部影片遭到更为大范围的消极评价。评论界评论形容这部电影为「影迷导演的又一献作,一部塞满太多引用借鉴和拙劣模仿其他作品的电影」。
(关于朴赞郁的介绍摘自中文电影百科的朴赞郁词条)
陈国富

1980年陈国富应地下刊物《电影旬刊》之邀写影评,开始影评人生涯。
1981年至1982年,陈国富任金马奖国际影展策划,后来担任《影响》电影杂志总编辑以及电影资料馆书刊《电影欣赏》编辑。
1986年,为杨德昌改写《恐怖分子》剧本,正式从影。
舒琪

舒琪原籍广东宝安,生于香港。初中时代起为报刊撰写电影评论,后入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系。在校期间曾任由唐书璇创办的电影杂志《大特写》的编辑,还担任过任香港《电影双周刊》杂志总编。
他写过的影评多关注香港电影,属于本土影评人,对香港电影中粤语片的研究极深。
1981年执导《两小无猜》获国际天主教金巨奖。1986执导《老娘够骚》于1988年在日本香港电影博览会展映。

近年还有香港电影《踏血寻梅》的导演翁子光、《呼吸正常》的导演云中也是影评人出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