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五)
二、中期浪漫乐派
中期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是李斯特和瓦格纳,他们的主要创作时期在1850年以后。继柏辽兹之后,他们在交响乐和歌剧中追求“综合艺术”的理想,极力扩大音乐的精神内涵。与前两位激进浪漫主义作曲家相对照的是布拉姆斯。此外,中期浪漫乐派的代表还有布鲁克纳。
李斯特
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生于距奥地利边境不远的匈牙利赖丁小镇。1821年举家迁居维也纳,从车尔尼学习钢琴,向萨列里学习作曲。从11岁便开始了辉煌的钢琴演奏生涯。在巴黎他受法国革命思潮和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吸收肖邦、柏辽兹和帕格尼尼等人的成就。1848年以前,他在欧洲各地演出,受到狂热的欢迎,成为一代具有超凡技艺的钢琴巨人。这一时期主要创作钢琴作品。1848—1861年期间,任德国魏玛宫廷乐队指挥与音乐总监,大力扶植进步的作曲家,演奏他们的最新作品。1854年组织了“新魏玛协会”,几年后进而组织“全德音乐协会”,使魏玛成为当时音乐文化中心地之一。此期间还创作了他的大部分交响乐作品。由于与塞恩—魏特根斯坦公主的婚姻受挫,在一次关于歌剧演出的争议之后,迁居罗马。接受了低级的圣职,但仍为慈善事业演奏,奔波于罗马、魏马、布达佩斯,从事创作、教学工作。教授出一批钢琴名家。去维罗特探望女儿科西玛时去世。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另一方面他把钢琴视为万能的乐器之王,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他的演奏和钢琴音乐创作大大推进了钢琴艺术的发展。主要钢琴作品有:《12首高级技巧练习曲》、《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和《19首匈牙利狂想曲》实际上是依据匈牙利境内的吉卜赛音乐创作的。《D小调奏鸣曲》虽然是单乐章,但其内容表现的幅度广阔,表现手法显示出李斯特的独创个性。两首钢琴协奏曲《bE大调第一》和《A大调第二》接近于他的乐队作品。李斯特还有大量的19世纪歌剧咏叹调和交响曲的钢琴改编曲。在聆听音乐机会缺乏的19世纪,李斯特这些改编曲在浪漫主义音乐的推广与普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一位作曲家李斯特对19世纪的标题音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之后,首创出“交响诗”的音乐体裁。这种浪漫主义更为理想的交响乐形式,来源于贝多芬、威柏、门德勒的序曲。李斯特13首交响诗的标题,明示出它们与文学、绘画、戏剧的密切联系。如《匈奴战役》与绘画相关,《玛捷帕》以雨果同名诗歌为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主要角色,《普罗米修斯》则与德尔的诗篇有联系。与柏辽兹不同,李斯特不注重用音乐去描绘场景、事件,他也从不陷入琐细的音乐解说,而追求对作品的内容或艺术形象进行哲理性的概括。他的交响诗更近于贝多芬《交响曲》的传统。李斯特的交响诗是单乐章,保留了奏鸣曲式的一些特征,各段落速度的变化与对比又似把交响曲套曲浓缩在一起,以主导动机贯穿变化达到音乐的统一和戏剧的发展。他的交响诗还有《塔索》、《山岳》、《理想》、《匈牙利》等,其中最常演奏的是《前奏曲》。体现了他的炽热、夸张的音乐情感特点。李斯特还写有《浮士德交响曲》和《但丁交响曲》。他的交响诗在19世纪下半叶被各国音乐家广泛采用,成为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乐队体裁。
瓦格纳
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生于德国莱比锡。他几乎是自学了作曲,20岁放弃莱比锡大学的学习,先后在一些小歌剧院当合唱队长、指挥。歌剧《黎恩济》在德累斯顿受到欢迎,被任命为萨克森国王的宫廷指挥,开始了他对歌剧改革的历程。参加1849年德累斯顿革命运动,革命失败后被通缉,潜逃瑞士。写作了《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品》及两卷《歌剧与戏剧》等论著。并着手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1861年获赦免,由于婚姻、经济、艺术改革而陷入困境。1864年刚登上巴伐利亚王位的18岁的路德维希二世、瓦格纳音乐的崇拜者,把瓦格纳召到慕尼黑,对其事业出力资助。为了上演他的音乐剧在拜罗特建立节日剧院。
瓦格纳是19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之一。他是一位德国歌剧的杰出作曲家,他毕生不屈不挠所要创立的一种新型歌剧,体现了浪漫主义综合艺术的最高理想。他把自己的歌剧称为音乐剧。他认为,音乐剧是一种戏剧、诗歌、音乐高度融合的体裁,其中戏剧是最终的目的,音乐只是手段。为了保持剧中感情的连贯性发展,他革除了传统意大利歌剧最重要的分曲结构形式(即把歌剧音乐分为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发展了一种比宣叙调更有旋律性,比咏叹调更加灵活自由的咏叙性的“无穷尽的旋律”。在瓦格纳看来,交响乐队是音乐剧中起统一作用的主要支柱,它把剧情、角色都融汇在音响的洪流中,而声乐的旋律只是音响洪流中的一个声部。他进一步采用交响曲中的主导动机来表现或象征人物、情感、思想。主导动机的含意变化体现了剧情的发展。瓦格纳的半音和声为他音乐的连续不断和炽热情感的表现提供了可能的音乐基础,也把欧洲大小调体系的和声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瓦格纳在成名作《黎恩济》之后,分别在《漂泊的荷兰人》、《唐豪赛》和《罗恩格林》中探索了新的歌剧道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尼伯龙根的指环》、四部剧(《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神界的黄昏》)全面地实践了他的歌剧改革的构想。他的重要作品还有《名歌手》、《帕西发尔》。
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生于汉堡。从低音提琴演奏员的父亲那里接受初期的音乐训练。年轻时伴随匈牙利小提琴家雷门尼在德国巡回演出,结识了著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并被介绍给李斯特和舒曼。他的作品给音乐名家们留下深刻印象,舒曼写文章把布拉姆斯誉为德国未来的天才。他1863年离开汉堡,任维也纳合唱团指挥,1872年任维也纳音乐之友社艺术指导。1875年以后相继创作了他的四部交响曲。
布拉姆斯是在欧洲浪漫主义潮流处于高峰时期的一位“反潮流”艺术家。作为一个交响曲作曲家,他不为新颖的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所动,对轰动一时的瓦格纳的音乐剧也不屑一顾。像孤独安宁的人生一样,他的音乐风格在时代风潮中也是孤独的。他是一个传统主义者,他更多地回首眺望古典主义的过去。作为一个德国音乐家他身负着使命感,他要捍卫古典大师的伟大传统。他通过深思熟虑的精心准备,40多岁才开始创作交响曲。
布拉姆斯的主要乐队作品有《海顿主题变奏曲》、《C小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F大调第三交响曲》、《e小调第四交响曲》、《“学院”序曲》、《“悲剧”序曲》等。
布拉姆斯的交响曲均是无标题的,各乐章的结构及主题、动机发展手法与古典传统相近。他的《第一交响曲》甚至在调性和结构上出现了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相同的表现模式。但是在布拉姆斯的交响曲中,那抒情宽广的旋律、奇异幻想的叙事诗气质及和声与管弦乐音响色彩方面都无不显示出浪漫主义特征。他在19世纪作曲家中最出色地解决了抒情性与古典形式间的矛盾。如果说李斯特、瓦格纳的音乐代表了一种炽情、夸张的浪漫主义音乐类型的话,布拉姆斯的作品则代表了深沉、含蓄、内在甚至艰涩的另一类型的浪漫主义音乐。
布拉姆斯的室内乐重奏作品具有抒情、内省气质;他的钢琴作品更接近舒曼和贝多芬。他的协奏曲没有炫技性而追求严肃的精神内涵,其中《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与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一样,是小提琴文献中的伟大杰作。布拉姆斯的二百多首歌曲艺术,表明他是舒伯特和舒曼的继承人,他最著名的声乐作品是《德意志安魂曲》。他热爱德国民歌,在声乐作品中爱用通俗曲调,反映出他的民族精神。而早年吉普赛音乐的深刻印象,不仅使他写出了《匈牙利舞曲》,而且给他的音乐注入了一种愉快的活力。
肖邦
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生于华沙附近的热拉左瓦——沃拉,父为居住在波兰的法国人,母为波兰人。6岁学习钢琴,8岁登台公演。身为法语教师的父亲,坚持肖邦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要完成普通教育的学业。16岁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并创作了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他1830年赴维也纳后,华沙先后发生反抗沙皇的起义和俄军重新占领华沙的政治事件。在激愤的心情下,写出了《C小调“革命”练习曲》、《D小调前奏曲》等作品。1831年定居巴黎,结识李斯特、柏辽兹、贝利尼、梅耶贝尔、雨果和巴尔扎克等著名艺术家。他是音乐史上不多见的只开过三十多场音乐会的大钢琴家。主要在沙龙演奏,是巴黎上流社会极受欢迎的艺术家。1837年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结识后恋爱同居十年,形成创作上的重要阶段。1847年两人关系破裂后,肖邦严重的肺结核病日益加剧,1849年逝世于巴黎。
肖邦是19世纪最伟大的钢琴音乐作曲家。贝多芬在钢琴上表现管弦乐队的效果,李斯特则把钢琴视为万能乐器,而肖邦探求的只是钢琴的效果,创造了自成一派的钢琴艺术。
肖邦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在他成熟的作品中,没有一首是依赖传统的形式或手法的。他是在早期浪漫派作曲家中与贝多芬式的匀称结构、主题发展的音乐思想距离最远的一位作曲家,他的艺术是随想、即兴式的。乔治·桑曾这样回忆肖邦的工作情景:“他的创作能力是自然而又不可思议的,他无须努力或是预先准备即可获得之,……但他的创作却是我们见过的最伤神的劳动,为了修饰某些细节,要经历不断的尝试、犹豫不决和发些脾气。”肖邦的音乐虽也与诗歌、舞蹈有联系,但与同时代的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不同,肖邦的音乐从不是描绘性的。一切幻想、隐秘、激昂、悲伤在他笔下都化为充满诗意的抒情性的自白,他是“最纯真的浪漫主义钢琴抒情诗人”。
肖邦在1830年离开波兰时写了第一首马祖卡舞曲,他一生的最后一首作品也是马祖卡舞曲。51首马祖卡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表现了他对祖国永久的思念。他把这种波兰民间舞曲上升为艺术音乐体裁。波罗乃兹舞曲长期以来是波兰的一种华丽的贵族舞蹈音乐,肖邦的几首优秀的波罗乃兹OP40、NO.1、A大调,OP44、f小调,OP53、bA大调已成为缅怀波兰民族英雄光辉业绩的史诗。在短小的体裁中肖邦更富于创造力。24首前奏曲是他沉迷于巴赫音乐时创作出来的,它们不再具有前奏曲的性质。这些独立的小曲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新颖的和声手法。他受菲尔德影响写的梦幻般的19首夜曲。3首即兴曲与前两种体裁一样是肖邦最让人感到亲切的体裁。他为钢琴技巧练习而作的练习曲也是富有诗意的。他首创了器乐的叙事曲。《g小调第1叙事曲》OP23)受波兰爱国诗人密兹凯维奇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发,音乐的布局和形象体现了长诗的叙事性质和精神。《f小调第四叙事曲》(OP52)则具有幻想和色彩的性质。肖邦的四首谐谑曲已无这种体裁原有的戏谑,而完全是一种严肃、刚强有力、热情快速的音乐。肖邦还写有两首协奏曲、3首奏鸣曲及圆舞曲、船歌、摇篮曲等。
柏辽兹
柏辽兹(Hector Berlioz,1803—1869)生于法国南部的格勒诺布尔附近。童年没有得到正规音乐训练,学习长笛和吉他。父亲让他继承祖业入巴黎医科学校,可是歌剧院比解剖室对他更有吸引力,他终于放弃医学,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830年获罗马作曲比赛大奖,同年写出他影响最大的作品《幻想交响曲》。为了解决经济困难,他致力于音乐评论。他在法国一直受保守音乐家的反对,谋求巴黎音乐院教职却仅获得图书管理员的职位。1838年帕格尼尼赠予二万法郎,为了使他有较多时间从事创作。两次接受法国官方委托写作纪念1830年革命纪念仪式上演奏的作品,创作了《安魂曲》和《送葬与凯旋交响曲》。后半生到欧洲各地访问,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虽然引起过轰动,但是在巴黎他的作品多遭冷遇。晚年妻儿相继去世,在孤寂中渡过余生。
德奥早期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主要在小型音乐体裁上体现出浪漫主义倾向,而柏辽兹面向音乐会的大型交响性体裁开拓了标题交响曲新领域。柏辽兹继承了贝多芬四乐章交响曲的框架,但是作品的构思带有很浓的文学性。如《幻想交响曲》每个乐章都有文学性标题,还设想让听众在音乐会上阅读解说性的说明书。第一乐章“梦幻与热情”是变化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舞会”是相当于古典交响曲谐谑曲的圆舞曲;第三乐章,“田野景色”是一首田园牧歌;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像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那样是一个插入的段落;末乐章,“妖魔夜宴”引子和快板。这部作品整体是按文学的情节设计的,音乐结构安排服从文学的需要,在音乐表现手法上采用不断出现“固定乐思”,象征青年艺术家头脑中不时浮现出的恋人的形象,获得音乐戏剧的效果。加之想象力和表现力丰富的配器法。《幻想交响曲》成为一首真正的标题交响曲。尽管其中某些方面由于侧重文学性而破坏了音乐的逻辑规律,然而这种音乐与文学、戏剧相综合的尝试,为浪漫主义交响乐开启了一个新的天地,影响了后来的数代作曲家。
柏辽兹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与前者具有同样的性质,并有协奏曲的特征。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更为新颖地在交响曲中加入独唱、合唱。其他重要作品还有戏剧传奇《浮士德的责罚》、序曲《罗马狂欢节》、歌剧《特洛伊人》等。
柏辽兹是一位管弦乐法大师。管弦乐手法是他作品戏剧性表现的重要媒介。他所创造的新颖的乐队音色、织体写法等,丰富了浪漫主义音乐语言。他的《配器法》一书,是这方面经验的理论总结。
中期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是李斯特和瓦格纳,他们的主要创作时期在1850年以后。继柏辽兹之后,他们在交响乐和歌剧中追求“综合艺术”的理想,极力扩大音乐的精神内涵。与前两位激进浪漫主义作曲家相对照的是布拉姆斯。此外,中期浪漫乐派的代表还有布鲁克纳。
李斯特
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生于距奥地利边境不远的匈牙利赖丁小镇。1821年举家迁居维也纳,从车尔尼学习钢琴,向萨列里学习作曲。从11岁便开始了辉煌的钢琴演奏生涯。在巴黎他受法国革命思潮和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吸收肖邦、柏辽兹和帕格尼尼等人的成就。1848年以前,他在欧洲各地演出,受到狂热的欢迎,成为一代具有超凡技艺的钢琴巨人。这一时期主要创作钢琴作品。1848—1861年期间,任德国魏玛宫廷乐队指挥与音乐总监,大力扶植进步的作曲家,演奏他们的最新作品。1854年组织了“新魏玛协会”,几年后进而组织“全德音乐协会”,使魏玛成为当时音乐文化中心地之一。此期间还创作了他的大部分交响乐作品。由于与塞恩—魏特根斯坦公主的婚姻受挫,在一次关于歌剧演出的争议之后,迁居罗马。接受了低级的圣职,但仍为慈善事业演奏,奔波于罗马、魏马、布达佩斯,从事创作、教学工作。教授出一批钢琴名家。去维罗特探望女儿科西玛时去世。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另一方面他把钢琴视为万能的乐器之王,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他的演奏和钢琴音乐创作大大推进了钢琴艺术的发展。主要钢琴作品有:《12首高级技巧练习曲》、《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和《19首匈牙利狂想曲》实际上是依据匈牙利境内的吉卜赛音乐创作的。《D小调奏鸣曲》虽然是单乐章,但其内容表现的幅度广阔,表现手法显示出李斯特的独创个性。两首钢琴协奏曲《bE大调第一》和《A大调第二》接近于他的乐队作品。李斯特还有大量的19世纪歌剧咏叹调和交响曲的钢琴改编曲。在聆听音乐机会缺乏的19世纪,李斯特这些改编曲在浪漫主义音乐的推广与普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一位作曲家李斯特对19世纪的标题音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之后,首创出“交响诗”的音乐体裁。这种浪漫主义更为理想的交响乐形式,来源于贝多芬、威柏、门德勒的序曲。李斯特13首交响诗的标题,明示出它们与文学、绘画、戏剧的密切联系。如《匈奴战役》与绘画相关,《玛捷帕》以雨果同名诗歌为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主要角色,《普罗米修斯》则与德尔的诗篇有联系。与柏辽兹不同,李斯特不注重用音乐去描绘场景、事件,他也从不陷入琐细的音乐解说,而追求对作品的内容或艺术形象进行哲理性的概括。他的交响诗更近于贝多芬《交响曲》的传统。李斯特的交响诗是单乐章,保留了奏鸣曲式的一些特征,各段落速度的变化与对比又似把交响曲套曲浓缩在一起,以主导动机贯穿变化达到音乐的统一和戏剧的发展。他的交响诗还有《塔索》、《山岳》、《理想》、《匈牙利》等,其中最常演奏的是《前奏曲》。体现了他的炽热、夸张的音乐情感特点。李斯特还写有《浮士德交响曲》和《但丁交响曲》。他的交响诗在19世纪下半叶被各国音乐家广泛采用,成为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乐队体裁。
瓦格纳
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生于德国莱比锡。他几乎是自学了作曲,20岁放弃莱比锡大学的学习,先后在一些小歌剧院当合唱队长、指挥。歌剧《黎恩济》在德累斯顿受到欢迎,被任命为萨克森国王的宫廷指挥,开始了他对歌剧改革的历程。参加1849年德累斯顿革命运动,革命失败后被通缉,潜逃瑞士。写作了《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品》及两卷《歌剧与戏剧》等论著。并着手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1861年获赦免,由于婚姻、经济、艺术改革而陷入困境。1864年刚登上巴伐利亚王位的18岁的路德维希二世、瓦格纳音乐的崇拜者,把瓦格纳召到慕尼黑,对其事业出力资助。为了上演他的音乐剧在拜罗特建立节日剧院。
瓦格纳是19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之一。他是一位德国歌剧的杰出作曲家,他毕生不屈不挠所要创立的一种新型歌剧,体现了浪漫主义综合艺术的最高理想。他把自己的歌剧称为音乐剧。他认为,音乐剧是一种戏剧、诗歌、音乐高度融合的体裁,其中戏剧是最终的目的,音乐只是手段。为了保持剧中感情的连贯性发展,他革除了传统意大利歌剧最重要的分曲结构形式(即把歌剧音乐分为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发展了一种比宣叙调更有旋律性,比咏叹调更加灵活自由的咏叙性的“无穷尽的旋律”。在瓦格纳看来,交响乐队是音乐剧中起统一作用的主要支柱,它把剧情、角色都融汇在音响的洪流中,而声乐的旋律只是音响洪流中的一个声部。他进一步采用交响曲中的主导动机来表现或象征人物、情感、思想。主导动机的含意变化体现了剧情的发展。瓦格纳的半音和声为他音乐的连续不断和炽热情感的表现提供了可能的音乐基础,也把欧洲大小调体系的和声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瓦格纳在成名作《黎恩济》之后,分别在《漂泊的荷兰人》、《唐豪赛》和《罗恩格林》中探索了新的歌剧道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尼伯龙根的指环》、四部剧(《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神界的黄昏》)全面地实践了他的歌剧改革的构想。他的重要作品还有《名歌手》、《帕西发尔》。
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生于汉堡。从低音提琴演奏员的父亲那里接受初期的音乐训练。年轻时伴随匈牙利小提琴家雷门尼在德国巡回演出,结识了著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并被介绍给李斯特和舒曼。他的作品给音乐名家们留下深刻印象,舒曼写文章把布拉姆斯誉为德国未来的天才。他1863年离开汉堡,任维也纳合唱团指挥,1872年任维也纳音乐之友社艺术指导。1875年以后相继创作了他的四部交响曲。
布拉姆斯是在欧洲浪漫主义潮流处于高峰时期的一位“反潮流”艺术家。作为一个交响曲作曲家,他不为新颖的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所动,对轰动一时的瓦格纳的音乐剧也不屑一顾。像孤独安宁的人生一样,他的音乐风格在时代风潮中也是孤独的。他是一个传统主义者,他更多地回首眺望古典主义的过去。作为一个德国音乐家他身负着使命感,他要捍卫古典大师的伟大传统。他通过深思熟虑的精心准备,40多岁才开始创作交响曲。
布拉姆斯的主要乐队作品有《海顿主题变奏曲》、《C小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F大调第三交响曲》、《e小调第四交响曲》、《“学院”序曲》、《“悲剧”序曲》等。
布拉姆斯的交响曲均是无标题的,各乐章的结构及主题、动机发展手法与古典传统相近。他的《第一交响曲》甚至在调性和结构上出现了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相同的表现模式。但是在布拉姆斯的交响曲中,那抒情宽广的旋律、奇异幻想的叙事诗气质及和声与管弦乐音响色彩方面都无不显示出浪漫主义特征。他在19世纪作曲家中最出色地解决了抒情性与古典形式间的矛盾。如果说李斯特、瓦格纳的音乐代表了一种炽情、夸张的浪漫主义音乐类型的话,布拉姆斯的作品则代表了深沉、含蓄、内在甚至艰涩的另一类型的浪漫主义音乐。
布拉姆斯的室内乐重奏作品具有抒情、内省气质;他的钢琴作品更接近舒曼和贝多芬。他的协奏曲没有炫技性而追求严肃的精神内涵,其中《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与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一样,是小提琴文献中的伟大杰作。布拉姆斯的二百多首歌曲艺术,表明他是舒伯特和舒曼的继承人,他最著名的声乐作品是《德意志安魂曲》。他热爱德国民歌,在声乐作品中爱用通俗曲调,反映出他的民族精神。而早年吉普赛音乐的深刻印象,不仅使他写出了《匈牙利舞曲》,而且给他的音乐注入了一种愉快的活力。
肖邦
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生于华沙附近的热拉左瓦——沃拉,父为居住在波兰的法国人,母为波兰人。6岁学习钢琴,8岁登台公演。身为法语教师的父亲,坚持肖邦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要完成普通教育的学业。16岁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并创作了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他1830年赴维也纳后,华沙先后发生反抗沙皇的起义和俄军重新占领华沙的政治事件。在激愤的心情下,写出了《C小调“革命”练习曲》、《D小调前奏曲》等作品。1831年定居巴黎,结识李斯特、柏辽兹、贝利尼、梅耶贝尔、雨果和巴尔扎克等著名艺术家。他是音乐史上不多见的只开过三十多场音乐会的大钢琴家。主要在沙龙演奏,是巴黎上流社会极受欢迎的艺术家。1837年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结识后恋爱同居十年,形成创作上的重要阶段。1847年两人关系破裂后,肖邦严重的肺结核病日益加剧,1849年逝世于巴黎。
肖邦是19世纪最伟大的钢琴音乐作曲家。贝多芬在钢琴上表现管弦乐队的效果,李斯特则把钢琴视为万能乐器,而肖邦探求的只是钢琴的效果,创造了自成一派的钢琴艺术。
肖邦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在他成熟的作品中,没有一首是依赖传统的形式或手法的。他是在早期浪漫派作曲家中与贝多芬式的匀称结构、主题发展的音乐思想距离最远的一位作曲家,他的艺术是随想、即兴式的。乔治·桑曾这样回忆肖邦的工作情景:“他的创作能力是自然而又不可思议的,他无须努力或是预先准备即可获得之,……但他的创作却是我们见过的最伤神的劳动,为了修饰某些细节,要经历不断的尝试、犹豫不决和发些脾气。”肖邦的音乐虽也与诗歌、舞蹈有联系,但与同时代的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不同,肖邦的音乐从不是描绘性的。一切幻想、隐秘、激昂、悲伤在他笔下都化为充满诗意的抒情性的自白,他是“最纯真的浪漫主义钢琴抒情诗人”。
肖邦在1830年离开波兰时写了第一首马祖卡舞曲,他一生的最后一首作品也是马祖卡舞曲。51首马祖卡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表现了他对祖国永久的思念。他把这种波兰民间舞曲上升为艺术音乐体裁。波罗乃兹舞曲长期以来是波兰的一种华丽的贵族舞蹈音乐,肖邦的几首优秀的波罗乃兹OP40、NO.1、A大调,OP44、f小调,OP53、bA大调已成为缅怀波兰民族英雄光辉业绩的史诗。在短小的体裁中肖邦更富于创造力。24首前奏曲是他沉迷于巴赫音乐时创作出来的,它们不再具有前奏曲的性质。这些独立的小曲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新颖的和声手法。他受菲尔德影响写的梦幻般的19首夜曲。3首即兴曲与前两种体裁一样是肖邦最让人感到亲切的体裁。他为钢琴技巧练习而作的练习曲也是富有诗意的。他首创了器乐的叙事曲。《g小调第1叙事曲》OP23)受波兰爱国诗人密兹凯维奇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发,音乐的布局和形象体现了长诗的叙事性质和精神。《f小调第四叙事曲》(OP52)则具有幻想和色彩的性质。肖邦的四首谐谑曲已无这种体裁原有的戏谑,而完全是一种严肃、刚强有力、热情快速的音乐。肖邦还写有两首协奏曲、3首奏鸣曲及圆舞曲、船歌、摇篮曲等。
柏辽兹
柏辽兹(Hector Berlioz,1803—1869)生于法国南部的格勒诺布尔附近。童年没有得到正规音乐训练,学习长笛和吉他。父亲让他继承祖业入巴黎医科学校,可是歌剧院比解剖室对他更有吸引力,他终于放弃医学,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830年获罗马作曲比赛大奖,同年写出他影响最大的作品《幻想交响曲》。为了解决经济困难,他致力于音乐评论。他在法国一直受保守音乐家的反对,谋求巴黎音乐院教职却仅获得图书管理员的职位。1838年帕格尼尼赠予二万法郎,为了使他有较多时间从事创作。两次接受法国官方委托写作纪念1830年革命纪念仪式上演奏的作品,创作了《安魂曲》和《送葬与凯旋交响曲》。后半生到欧洲各地访问,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虽然引起过轰动,但是在巴黎他的作品多遭冷遇。晚年妻儿相继去世,在孤寂中渡过余生。
德奥早期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主要在小型音乐体裁上体现出浪漫主义倾向,而柏辽兹面向音乐会的大型交响性体裁开拓了标题交响曲新领域。柏辽兹继承了贝多芬四乐章交响曲的框架,但是作品的构思带有很浓的文学性。如《幻想交响曲》每个乐章都有文学性标题,还设想让听众在音乐会上阅读解说性的说明书。第一乐章“梦幻与热情”是变化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舞会”是相当于古典交响曲谐谑曲的圆舞曲;第三乐章,“田野景色”是一首田园牧歌;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像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那样是一个插入的段落;末乐章,“妖魔夜宴”引子和快板。这部作品整体是按文学的情节设计的,音乐结构安排服从文学的需要,在音乐表现手法上采用不断出现“固定乐思”,象征青年艺术家头脑中不时浮现出的恋人的形象,获得音乐戏剧的效果。加之想象力和表现力丰富的配器法。《幻想交响曲》成为一首真正的标题交响曲。尽管其中某些方面由于侧重文学性而破坏了音乐的逻辑规律,然而这种音乐与文学、戏剧相综合的尝试,为浪漫主义交响乐开启了一个新的天地,影响了后来的数代作曲家。
柏辽兹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与前者具有同样的性质,并有协奏曲的特征。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更为新颖地在交响曲中加入独唱、合唱。其他重要作品还有戏剧传奇《浮士德的责罚》、序曲《罗马狂欢节》、歌剧《特洛伊人》等。
柏辽兹是一位管弦乐法大师。管弦乐手法是他作品戏剧性表现的重要媒介。他所创造的新颖的乐队音色、织体写法等,丰富了浪漫主义音乐语言。他的《配器法》一书,是这方面经验的理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