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书笔记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美)罗杰·霍克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版
第三章 学习和条件反射
10 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
Watson, J. B., & Rayner, R. (1920). 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3,1-14.
·当你听到一首老歌时感到伤感,求职面试时会紧张,春天到来时感到愉快,听到牙医手中工具发出的声音时感到害怕,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你头脑中这些刺激已与特定的情绪建立了条件反射联系。
11 敲敲木头
Skinner, B. F. (1948). Superstition in the pige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8, 168-172.
·当某种行为只是偶然地被强化一次,它就变得非常难以消除。这是因为人们的期望值很高,期望迷信行为会产生强化的后果。你能想象,如果这种联系每次出现,然后突然消失,那么行为将会很快停止,然而对人类来讲,偶然的强化通常要过很长的时间才会发生,因此迷信行为常常持续一生。
·绝大部分心理学家相信,尽管从定义上讲,迷信行为并不会导致你想要的结果,但它们还是有积极的功能的。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迷信行为经常能产生一种力量感和控制感。有趣的是,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有时候,由迷信行为带来的力量感和控制感能降低焦虑、增强信心和勇气,并提高成绩。
第五章 人类的发展
17 爱的发现——绒布母猴与铁丝母猴
Harlow, H. F.(1958). The nature of lov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3, 673-685.
·在婴儿的发展与适应过程中,接触安慰与哺乳相比更为重要。
·意义:为父亲、养父母、福利院更好地育儿提供理论支持。
·与那些拥有健康社会交际的人们对比,缺乏交际的人会觉得生活压力更大,患上高血压的风险更高,在受伤后恢复得更缓慢,睡眠也较为不好。
20 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Langer, E. J., &Rodin, J.(1976). The effects of choice and enhance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ged: A field experiment in an institutional sett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191-198.
·研究表明,当人们处在压力情境中时,如果他们相信自己对这一应激事件有所控制,那么压力情境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少。
·决策权和胜任感
·自由和个人选择
·当个人力量和控制力丧失后,人也就进入了老年。
·在绝大多数的生活情境中,提高个人行为的选择程度的确是一个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
第六章 情绪和动机
24 认知失调
Festinger, L., & Carlsmith, J. M. (1959).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mplianc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58, 203-210.
·认知:是指一种心理过程,如思想、观念、知识单元、态度或信念。
·如果被试知道了研究的真正目的,其反应将会出现严重的偏差。
第七章 人格
25 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Rotter, J.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0, 1-28.
·朱利安·罗特将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因为运气、命运或是他人力量的影响的人持有外控点(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与之相反,如果人们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则他们具有一种内控点(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内控型个体倾向于对有把握的事情下赌注。相反,外控型个体更愿意在风险较大的赌博中下更多的赌注。
·内控型人坚信自己的行为在改变事件的后果上能发挥作用。
·内控型倾向是可以转变的。
·隐含在罗特的控制点概念中的一个假设是,内控水平高的人可以更好地自我调节并适应生活。但罗特在他后期的著作中告诫我们说,每个人,特别是内控水平高的人,必须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如果一个人打算改变一种不可能改变的情境的话,那么挫折、沮丧和抑郁都可能随之而来。当存在于个体以外的力量确实控制着行为的后果时,最现实也是最健康的行为方式是采取外控点的态度。
27 和心脏赛跑
Friedman, M., & Rosenman, R. H. (1959). Association of specific overt behavior pattern with blood and cardiovascular finding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69, 1286-1296.
·A型行为的人格特征:不耐烦,坐不住,常常出言不逊,有竞争倾向,有要达目的的强烈、持久的驱动力,习惯于风风火火地完成各种事务,生理、心理上过分敏感。
·A型人格的人更容易得心脏病。
32 拥挤导致行为失常
·Evans 1979年的研究表明,在拥挤环境下,人的血压会升高,心率会加快。伴随着这些影响,你会感觉其他人对你充满敌意。
34 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增加与恐惧物体的接触可使恐惧渐渐消失。
(美)罗杰·霍克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版
第三章 学习和条件反射
10 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
Watson, J. B., & Rayner, R. (1920). 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3,1-14.
·当你听到一首老歌时感到伤感,求职面试时会紧张,春天到来时感到愉快,听到牙医手中工具发出的声音时感到害怕,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你头脑中这些刺激已与特定的情绪建立了条件反射联系。
11 敲敲木头
Skinner, B. F. (1948). Superstition in the pige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8, 168-172.
·当某种行为只是偶然地被强化一次,它就变得非常难以消除。这是因为人们的期望值很高,期望迷信行为会产生强化的后果。你能想象,如果这种联系每次出现,然后突然消失,那么行为将会很快停止,然而对人类来讲,偶然的强化通常要过很长的时间才会发生,因此迷信行为常常持续一生。
·绝大部分心理学家相信,尽管从定义上讲,迷信行为并不会导致你想要的结果,但它们还是有积极的功能的。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迷信行为经常能产生一种力量感和控制感。有趣的是,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有时候,由迷信行为带来的力量感和控制感能降低焦虑、增强信心和勇气,并提高成绩。
第五章 人类的发展
17 爱的发现——绒布母猴与铁丝母猴
Harlow, H. F.(1958). The nature of lov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3, 673-685.
·在婴儿的发展与适应过程中,接触安慰与哺乳相比更为重要。
·意义:为父亲、养父母、福利院更好地育儿提供理论支持。
·与那些拥有健康社会交际的人们对比,缺乏交际的人会觉得生活压力更大,患上高血压的风险更高,在受伤后恢复得更缓慢,睡眠也较为不好。
20 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Langer, E. J., &Rodin, J.(1976). The effects of choice and enhance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ged: A field experiment in an institutional sett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191-198.
·研究表明,当人们处在压力情境中时,如果他们相信自己对这一应激事件有所控制,那么压力情境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少。
·决策权和胜任感
·自由和个人选择
·当个人力量和控制力丧失后,人也就进入了老年。
·在绝大多数的生活情境中,提高个人行为的选择程度的确是一个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
第六章 情绪和动机
24 认知失调
Festinger, L., & Carlsmith, J. M. (1959).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mplianc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58, 203-210.
·认知:是指一种心理过程,如思想、观念、知识单元、态度或信念。
·如果被试知道了研究的真正目的,其反应将会出现严重的偏差。
第七章 人格
25 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Rotter, J.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0, 1-28.
·朱利安·罗特将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因为运气、命运或是他人力量的影响的人持有外控点(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与之相反,如果人们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则他们具有一种内控点(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内控型个体倾向于对有把握的事情下赌注。相反,外控型个体更愿意在风险较大的赌博中下更多的赌注。
·内控型人坚信自己的行为在改变事件的后果上能发挥作用。
·内控型倾向是可以转变的。
·隐含在罗特的控制点概念中的一个假设是,内控水平高的人可以更好地自我调节并适应生活。但罗特在他后期的著作中告诫我们说,每个人,特别是内控水平高的人,必须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如果一个人打算改变一种不可能改变的情境的话,那么挫折、沮丧和抑郁都可能随之而来。当存在于个体以外的力量确实控制着行为的后果时,最现实也是最健康的行为方式是采取外控点的态度。
27 和心脏赛跑
Friedman, M., & Rosenman, R. H. (1959). Association of specific overt behavior pattern with blood and cardiovascular finding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69, 1286-1296.
·A型行为的人格特征:不耐烦,坐不住,常常出言不逊,有竞争倾向,有要达目的的强烈、持久的驱动力,习惯于风风火火地完成各种事务,生理、心理上过分敏感。
·A型人格的人更容易得心脏病。
32 拥挤导致行为失常
·Evans 1979年的研究表明,在拥挤环境下,人的血压会升高,心率会加快。伴随着这些影响,你会感觉其他人对你充满敌意。
34 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增加与恐惧物体的接触可使恐惧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