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 小说与电影的碰撞
先看过据原著翻拍的《傲慢与偏见》电影版后,出于喜爱,我又去找了小说读。虽说两种故事叙述形式讲的是同一件事,可表达的重点不同,更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就电影和小说的表达效果而言,电影表现故事的连贯性更好,又可以身临其境一般体味18世纪的时代风光;而读小说,即便刚开始时文字会令人枯燥,但读至过半当我发现小说带给我荧屏以外更为饱满的情感体验的时候,我才有些明白原著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电影给我们一个故事,而小说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进入一个世界。这是有关于想象力的不同。 在内容方面,电影版本中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波折是不显深刻的,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情感发生变化的前因后果暧昧不明,而小说无疑是详尽描写了伊丽莎白的心理活动,同时,达西对伊丽莎白的表白信及其后伊丽莎白与姐姐和舅母之间的通讯信件也让人看出伊丽莎白和达西两人之间矛盾的转化,由达西的傲慢、伊丽莎白的对达西的偏见,到达西自矜身份的恋慕、伊丽莎白旁观者一般的兴味,再到爱情之火愈演愈烈,达西因为爱情终于学会了修饰自己的傲慢,向伊丽莎白展露真诚谦和的一面,而伊丽莎白也由于达西固有的正直及其为自己所做出的改变而感动,敞开心扉接受了这份爱情。两人最后跨越阶级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表达的思想中,除了都描写了令人羡慕的爱情,电影突出批判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依附性,而相对电影,小说虽更好的反映了社会现实,但由于简奥斯汀是乡村孕育成长的女子,本就生活在那样一个女性依靠婚姻生存的时代,因此小说并无争取女权意识的表现,而是表现了简对于理想婚姻的思考。 当时的英国社会主张的理想婚姻是门当户对,尤其在上流社会里强调阶级。一个女子想嫁入上流社会,任何一个身份不相配的亲戚都可能成为极大的阻力。与之相似又相异,简以心灵共鸣的爱情为最大的匹配标准,但一般情况下共鸣需要阶级基础,所以我以为简只是通过伊丽莎白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来放大她心中理想婚姻的主要条件。一见面,看达西傲慢不理人,伊丽莎白头也一转揣着骄傲不理达西了;伊丽莎白年纪到了颇为尴尬的时间还不着急结婚,秉着不凑合的原则与其好友形成鲜明对比。伊丽莎白自尊自爱,只差限于时代原因而缺失的自强,达西正因此喜欢上伊丽莎白,而感情能日久弥深。 电影观后感 我深爱着他们俩每一次共屏的情景。初次相遇时伊丽莎白对达西傲慢大话的反击, 大雨滂沱的原野小亭中达西真挚表白,却因伊丽莎白偏见深植,遭受不解风情的诘问;那一刻电影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伊丽莎白桀骜的充溢怒火的眼神,达西被断然拒绝后蒙上阴翳的眉宇,眼睛里含着悲伤却替代不了温柔。当达西久久凝望着高大松树掩映下伊丽莎白的家,却不知道伊丽莎白在松树下埋首啜泣。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塑造出的伊丽莎白和达西,以及他们之间无所拘束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