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俗吧!这是我的愿望:活在自己的早期
![]() |
有天,在文章里看到有人对陈丹青说:“随俗吧!”,忽然觉得有点意思,活了这么久,倒也没记得有人跟我说过“随俗吧!”这等苦口婆心、好言相劝的话。
事情是这样的:陈丹青本人不愿谈论他自己。他的家不挂自己的照片、自己的画。照他的话说:“不为什么,也没想过为什么。”平时偶尔发表文字,编辑索要照片,他也不寄。他不明白:为什么要麻烦读者看自己?你怎么知道读者愿意看见你?”
于是就有好几位编辑语重心长劝过来:“随俗吧!这是读者的愿望。”
谁是读者?他们在哪里?陈丹青说就算真有读者坐在他跟前,他也不知如何“谈自己”——人只要是坐下写文章,即便写的是天上的月亮,地上的蒿草,其实都在“谈自己”。
我从未认真想过所谓随俗,这俗所指竟然是众人的愿望,总以为俗便是俗不可耐、凡俗繁琐、作茧自缚之类的表意。像陈丹青老师这等不愿意随俗的人我自然也是理解的,不过如果随俗随的是众人的愿望,于我若有那么一天的话,随亦可。只愿认真时便认真,洒脱时便洒脱,不枝蔓,不繁杂就好。
![]() |
《局部》视频系列第二集,陈丹青谈到了比萨斜塔旁边那个圣墓园,2013年夏天,他来到圣墓园,忽然看到一幅大画,当场就吓得魂飞魄散。我好喜欢这种魂飞魄散的感觉,很是羡慕。
![]() |
上图:比萨斜塔,下图:圣墓园
他说:“你熟悉一个画家,终于有一天你站在他的画面前,那是一种大快乐;你完全不知道一个画家,也不知道这幅画,忽然给你撞见了,更是一种大快乐。那种欢喜快乐,你忽然会回到小时候,小时候的大欢喜大惊讶,是最珍贵的。没有这种大欢喜大珍贵,也不会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以请诸位好好保留你的孩子气,木心先生说过,所谓元气 ,就是孩子气。不知道各位同不同意,如果你不同意,也很好,说明你很有学问,很成熟。”
怎么都觉得这句”你很有学问,很成熟”是高级黑,我宁可保持好奇、动心和热爱,也不愿意很有学问,好奇和动心多简单啊。
![]() |
在这集《局部》里,陈丹青老师只讲一个点:请大家注意早期作品。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春夏秋冬和少壮老迈。每个艺术时期,长几百年,短几十年,也各有少壮期、老年期。
早期的作品都很简单,但很生猛,都很幼稚,但是天真,然后都难免粗糙,但是精力饱满,中国古话讲就是元气淋漓。
![]() |
唐宋的敦煌,公认是黄金时代,可是最有力量、最动人、最能显示敦煌的风格,还是北魏,公元四百年前后,也就是敦煌的早期。
北魏人,一张脸都画不像,一条腿也画不准,哪里比得过唐宋?他们还不那么会画画,还不那么懂画,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可是,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而是直觉,是本能,是骚动,是崭新的感受力,直白地说,其实,是可贵的无知。
![]() |
![]() |
真是羡慕这些敦煌无名画家,他们画的是那样“活生生”的东西。
我多愿留住一丝孩子气,活在自己的早期。随俗吧!这是我的愿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