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的好人
近来无聊,所以重新看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当年明月写得《明朝那些事儿》,读到海瑞一段有些感想,觉得闷在心里实在难受,于是就想写下来,还希望看官最好不要吃饭时候看,以免倒胃口。
你是个好人,却全无用处。这句话是《围城》中钱先生借赵辛楣之口对方鸿渐作出的评价,当年明月引用来评价海瑞。海瑞一生宦海沉浮却始终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严格要求自己,并注意约束下属,在那个众人皆贪的时代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他以为只有他看到了官场的黑暗,看到了腐败,却并不知道这其中的深层原因,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用他的一己之力,竭力维持几寸净土。除此之外,再无办法。因此,评价也是:是个好人,却全无用处。
其实历史上不乏此类人物,他们自幼刻苦,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且同时严格要求身边的人;他们能够洞察到世道的丑恶,能够了解屁民的疾苦,并为民众奔走疾呼。然而身死之后虽留名青史,故事为后人传诵,但是实际上,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却并没有什么深远的影响。虽然在一片污浊之中能保持自己的干净,却没有能够将盛有污水的铜盆打破。从道德上说,他们是典范。然而从政治上说,他们只是时局的牺牲者,是一群在黑夜中的迷失的孩子。例如海瑞,例如鲁迅。
对于鲁迅,我们知道他的文章如匕首,如投枪,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丑恶和黑暗。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了什么么?我才疏学浅(或者说不学无术也不为过),并没有看到鲁迅先生的主张已经或曾经实现。不错,鲁迅先生看到了当时中国的软弱与混乱,毅然弃医从文,希望能用自己的文章来唤醒大众。他有革命热情,希望中国能够再次强盛从而屹立世界之巅。学生运动被镇压,他看不过去,写文章揭露批判政府。对于胡适他也看不惯,写文章批评。对于林语堂,对于种种人。他看到了仁义道德的披风下盖着的男盗女娼,看到了安于现状的人们和泥古不化的读死书的书生。他的每一个字似乎都含着满腔的悲愤。然而,现在,鲁迅先生除了那几个“家”的头衔之外倘有其他?他所批判的人,现在仍然存活在这个花花世界之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更多的叫做白领的阿Q们还有一大群曾用名孔乙己的屁民。
他不明白的是,不是只有他才看到了时代的黑暗,这些问题早就深埋在很多人的心里,有很多的人也同样意识到了这些个问题。然而这些问题总是被理解,从未被解决的原因是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疮疤被揭穿,好不容易已经忘记了的疼痛重新被揭开,那些所谓救国者如是以为,让大家了解到疼痛就能把所有人唤醒,就能解决掉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很多人的要求很简单,他们只希望能每天吃饱饭,有机会了搞一搞娱乐,不会在半夜睡觉的时候被人从被子里面拉出来然后赶出家门,如是而已。从经济学上说,在他们看来,拿起武器的机会成本是无限大的,他们只希望能有生活平静如溪流,岁月如水般缓缓的流动,偶尔能被小风吹起些涟漪,这样就够了。对于他们,并不希望死为留骨而贵,但愿生而曳尾于涂中。然而正如海瑞不懂为官,鲁迅也不懂这些。
于是他们的结局就这样相似:若干年后,他们死了,于是开始有人缅怀,于是他们被做成了偶像高高挂起,在人们点燃香烛的时候接受崇拜。然而,当人们拿起酒杯的时候,却很少会有人念及他们的名字。
他们都是好人,他们都名垂青史,然而他们都没有用处。
你是个好人,却全无用处。这句话是《围城》中钱先生借赵辛楣之口对方鸿渐作出的评价,当年明月引用来评价海瑞。海瑞一生宦海沉浮却始终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严格要求自己,并注意约束下属,在那个众人皆贪的时代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他以为只有他看到了官场的黑暗,看到了腐败,却并不知道这其中的深层原因,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用他的一己之力,竭力维持几寸净土。除此之外,再无办法。因此,评价也是:是个好人,却全无用处。
其实历史上不乏此类人物,他们自幼刻苦,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且同时严格要求身边的人;他们能够洞察到世道的丑恶,能够了解屁民的疾苦,并为民众奔走疾呼。然而身死之后虽留名青史,故事为后人传诵,但是实际上,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却并没有什么深远的影响。虽然在一片污浊之中能保持自己的干净,却没有能够将盛有污水的铜盆打破。从道德上说,他们是典范。然而从政治上说,他们只是时局的牺牲者,是一群在黑夜中的迷失的孩子。例如海瑞,例如鲁迅。
对于鲁迅,我们知道他的文章如匕首,如投枪,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丑恶和黑暗。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了什么么?我才疏学浅(或者说不学无术也不为过),并没有看到鲁迅先生的主张已经或曾经实现。不错,鲁迅先生看到了当时中国的软弱与混乱,毅然弃医从文,希望能用自己的文章来唤醒大众。他有革命热情,希望中国能够再次强盛从而屹立世界之巅。学生运动被镇压,他看不过去,写文章揭露批判政府。对于胡适他也看不惯,写文章批评。对于林语堂,对于种种人。他看到了仁义道德的披风下盖着的男盗女娼,看到了安于现状的人们和泥古不化的读死书的书生。他的每一个字似乎都含着满腔的悲愤。然而,现在,鲁迅先生除了那几个“家”的头衔之外倘有其他?他所批判的人,现在仍然存活在这个花花世界之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更多的叫做白领的阿Q们还有一大群曾用名孔乙己的屁民。
他不明白的是,不是只有他才看到了时代的黑暗,这些问题早就深埋在很多人的心里,有很多的人也同样意识到了这些个问题。然而这些问题总是被理解,从未被解决的原因是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疮疤被揭穿,好不容易已经忘记了的疼痛重新被揭开,那些所谓救国者如是以为,让大家了解到疼痛就能把所有人唤醒,就能解决掉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很多人的要求很简单,他们只希望能每天吃饱饭,有机会了搞一搞娱乐,不会在半夜睡觉的时候被人从被子里面拉出来然后赶出家门,如是而已。从经济学上说,在他们看来,拿起武器的机会成本是无限大的,他们只希望能有生活平静如溪流,岁月如水般缓缓的流动,偶尔能被小风吹起些涟漪,这样就够了。对于他们,并不希望死为留骨而贵,但愿生而曳尾于涂中。然而正如海瑞不懂为官,鲁迅也不懂这些。
于是他们的结局就这样相似:若干年后,他们死了,于是开始有人缅怀,于是他们被做成了偶像高高挂起,在人们点燃香烛的时候接受崇拜。然而,当人们拿起酒杯的时候,却很少会有人念及他们的名字。
他们都是好人,他们都名垂青史,然而他们都没有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