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点关于王小波和读书的回忆
某个暑假,百无聊赖翻报纸,一整块版面都在写一个叫王小波的人,那是十周年纪念的专版。
由此知道了王小波这个名字,知道了《黄金时代》。黑白报纸上这本小说的封面并不吸引人,粗糙模糊,跟文艺和精致扯不上一点关系。那些密密麻麻的纪念文字我都忘了,不过一直记得陈清扬在“雾气氤氲”里摇曳的那段文字,像一个镜头:隔着雾蒙蒙的水汽看到女人光滑的胴体摇曳着,只听见呼吸,安静,且干净。 泡图书馆,咬牙读了几本所谓的“必读书目”后,开始偏离轨道,北岛、严歌苓、阿来、余华、白先勇、张贤亮,一连串读过,有点累,那些历史和真相,以我的见识和智力做不了什么判断,那些文字引发的共鸣少,情绪上却不得不变得很沉重,多了怀疑和迷茫。 之后沉迷于风华正茂的网络博客,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些文章动不动被删,一众博主巧妙地讽刺敏感词,黑色幽默是挺好玩儿啊。 有幸读到一篇被人转载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那是第一次读他的文字。
“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所在”“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摘抄本上的两段话。 紧接着,在图书馆书架上发现一本《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王小波画传》,旁边就是《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爱你就像爱生命》。那段时间专门找了一间人很少的自习室,背阴,边看边抄,抄得手疼,像掘到可以独占的金矿,读得酣畅痛快。 他写逻辑学、哲学,写自己的师承,写减熵,写爱情,写似水流年,写人生就是不断被锤的过程,有趣、真诚、理性。他讲道理,讲科学,用不可辩驳的逻辑戳破荒诞、假象和集体失语。他写他热爱的一切,文学、爱情、精神世界和自由,坦荡且精准。 他说他向往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爱过,写过”,因为他,我也觉得那真是最美好的一生。
他有次挺得意地说,写文章时不知不觉有了节奏,还押上了韵,有天我自己码字也发现有了韵脚,瞬间想到他的得意,很开心。
还有一次偷偷刷一个老同学的微博,见他有年在4月11日发信息“我的生日,你的忌日”,恩,“他的名字像接头暗号”,我感受到了。 2017年,二十周年,偶然发现一段王小波的受访录像,头一次因为他的“逝去”感到难过。最近几年没再读过什么书,也没再想过什么“自由”和“文学”,手机上找到《黄金时代》再读一遍,唉,写得真好。 因为他,我依然认为自由和诗意值得追求。他的小说我还没怎么读过,他喜欢的卡尔维诺我还只听过名字,但他引我见到的一切,我都无比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