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能逢几个春?压尾桐花也作尘
白居易对好基友元稹说: 桐花诗八韵,忆君此夜心; 胡兰成说他与张爱玲的相遇是: 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 桐花,作为春天的践行者,你有了解过吗? 桐木,作为古琴的制作良材,你会挑选吗?
一、清明之日桐始华

《周书》里说:清明之日桐始华。 “二十四番花信风”说: 清明,一侯桐花,二侯麦花,三侯柳花。 可见,桐花是清明节日之花, 在清明时节应时而开,是自然物候的标记。 白居易也在《寒食江畔》这样写道: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清明时节,春和景明,春天的生机全然释放, 桐花,长于村巷、郊原、深山、水边……分布广泛, 桐花的“花势”又非常壮观, 树干高耸,满树繁花,有一种酣畅之美, 桐花处处妆点着春天, 于是,桐花也无所不在的出现在诗人的笔下。
倪瓒《太常引》写:门前杨柳密藏鸦,春事到桐华。 元稹寄乐天诗: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 陆游道:纤纤女手桑叶绿,漠漠客舍桐花春。 李商隐诗中说: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绚烂若此,春到深处,自有一种开满天地的妩媚感, 于是,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写他与张爱玲的相遇是: 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

开也烂漫,落也缤纷,盈虚有数, 清明是惠风和畅,也是春事阑珊, 桐花是春景的标记,也是春逝的预示, 桐花凋零,地上铺满落花,就引发了诗人们的伤春情绪。
林逢吉《新昌道中》: 客里不知春去尽,满山风雨落桐花。
杨万里《道傍桐花》: 春色来时物喜初,春光归日兴阑余。 更无人饯春行色,犹有桐花管领渠。
杨万里《过霸东石桥桐花尽落》: 老去能逢几个春?今年春事不关人。 红千紫百何曾梦?压尾桐花也作尘。
桐花是春之“压尾”、饯行者; 在鸟类中,送别春天的则属杜鹃。 在伤春、送春作品中,桐花与杜鹃经常联袂出现; 刘嵩诗《石鼓坑田舍》: 一月离家归未得,桐花落尽子规啼。
伤春情绪又常与羁旅漂泊、客里思家情绪交织; 无论是桐花凋落或是杜鹃哀鸣, 常常是漫山遍野,无所遁逃,最能触动游子情怀。
李煜《感怀》: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 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
解缙《上北刘》: 三月藤江听子规,桐花细雨湿征衣。 遥知乡里逢寒食,处处人家上冢归。
杨万里《春雨不止》: 春雨如毛又似埃,云开还合合还开。 怪来春晩寒如许,无赖桐花领取来。
二、桐花与桐木
讲了这么多桐花,那么问题来了, 这里的“桐花”究竟是什么树所开的花呢? 是梧桐?泡桐?油桐?法桐?…… 很多人因为分不清楚这几种树木,所以便也混淆了“桐花“, 下面教你简单分辨: 首先要排除的是法桐, 法桐本叫悬铃木,其实和梧桐没多大关系, 现在城市马路边最常见的便是法桐,很好辨认,所以无需多说。

古人们常说: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梧桐,原产于中国,是梧桐科梧桐属的一种植物。 它有大型的掌状叶,青绿色光滑的树皮,非常好看。 梧桐生长快,成熟后能长到近二十米,高大而挺拔; 梧桐,夏天开花,花白,极小,一般不会有人留意; 在秋季时,它的叶会翩翩落下,让古今无数骚人墨客伤秋感怀。 因为这种种特点,梧桐成为了优良的观赏树种。 梧桐与我国的文学有很深的渊源, 从《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开始。

泡桐,是玄参科泡桐属植物的统称。 大部分泡桐产自中国,其中最常见的是毛泡桐, 花大,淡紫色或白色,上文所说的“桐花”便是这泡桐之花。

油桐,隶属于大戟科油桐属 。 它是一种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0米。 没有油桐,就没有油纸伞。 因为其种子富含油脂,所榨取的油具有防水、防腐作用。 油桐在四到五月开花,经过几个月的孕育,在七到十月就可以收获油桐果了。

古书上说:“时过清明而桐树不华,则岁有大寒” 周邦彦《锁寒寒》: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柳永《玉蝴蝶》: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以上所说的桐花应该都是指的泡桐花,而非梧桐。
但在明朝《群芳谱》中记载: 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人家斋阁多种之。 《花镜》云:藤萝掩映,梧竹致清,宜深院孤亭,好鸟闲关。 这里应该是指的我们所统称的梧桐。 不过,古人对植物的分类向来很不讲究,将不同科属的梧桐、泡桐、油桐等都统称为“桐”。 所以混淆也是难以避免的了。
三、据桐而坐

《庄子·齐物论》: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 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
“据桐而坐”是高士姿态, 桐花坠落也是山中幽境。 桐花因母体的关系,也走向文人人格象征。
萨都剌《赠茅山道士胡琴月》: 茅山道士来相访,手抱七弦琴一张。 准拟月明弹一曲,桐花落尽晓风凉。
高翥《山堂即事》: 杜鹃声里桐花落,山馆无人昼掩扃。 老去未能忘结习,自调浓墨写黄庭。
徐震亨《长林消夏》: 晞发行吟日正长,桐花落尽又新篁。
四、桐花唱和

元稹和白居易之间也有多首桐花酬赠之作。
元稹《桐花》诗: 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 但感事暌违,非言官好恶。 我在山馆中,满地桐花落。 ……
白居易答曰: 殷勤书背后,兼寄桐花诗。 桐花诗八韵,思绪一何深。 以我今朝意,忆君此夜心。 ……
白居易和元稹算是唐朝诗人之中的一对好基友, 元白之间的桐花诗唱和,也基情满满! 白居易自称和元稹的友谊是: 然自古今来,几人号胶漆。 文人之情,真是莫甚于元白!
五、洗桐

元末四大家之一的倪瓒, 人称“倪高士”,怪癖多多 所以人又称“倪迂”。 洁癖,是倪瓒传说较多的一癖, 其中,“洗桐”即是指其一。 一次,有客人在倪瓒家留宿,夜里听到人咳嗽, 倪瓒很不放心,天一亮便让仆人搜查院落, 看是否有客人吐痰的痕迹? 仆人找不到,他自己在桐树下到处找, 于是,仆人便用水把桐树洗了又洗。 自此,洗桐也成为文人洁身自好的象征。
六、桐木和古琴

《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司马子微说:伏羲以谐八音,皆相假和,思一器而备律吕者,遍斫众木,得之于梧桐。 宋之问《放白鹇篇》中云: 故人赠我绿绮琴,兼致白鹇鸟。琴是峄山桐,鸟出吴溪中。 可见,桐木自古以来就是做琴的好材料。
但这里所说的“桐”,究竟是“梧桐”还是“泡桐”? 估计就和上面所讨论的“桐花”一样,古人一样没有那么讲究, 把两种树木,梧桐还有泡桐,都统称为“桐”了吧!
不过,泡桐自古便是制琴的良材, 因内部纤维结构松散,有利于发声和震动, 板胡、扬琴、古筝的共鸣板大多是用泡桐木制成。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老琴中,也以泡桐木制作的琴居多。
明代刘珠《丝桐篇》说: 惟桐之材,心虚而理疏。 举则轻,敲则松,击则脆,扣则滑。 轻、松、脆、滑,是谓‘四善’。
七、如何挑选古琴
首先,不管是桐木琴也好杉木琴也好,木料不能单独作为评判古琴优劣的首要或唯一标准。
选一张好的古琴,最重要的还是看琴的音色与手感。音色要符合“古琴的审美”,散音最好雄、浑厚,按音则需要松透而润,泛音则以清亮、不闷为好。但三种音色总体应均匀。音量则既不能像古筝那般大,也不能太小,像蚊子叫。而手感呢则以不抗指、按弦轻松,技术动作完成不太费力为好,但不能因为过分追求手感而造成沙音、拍板等问题,总之是个度,也是个技术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