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查看话题 >人性善恶与人的底色
中国很早的时候(春秋时期)就有性善与性恶的争论。
一般而言,中国人相信性善的人更多些,特别是读书人,因此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说。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性恶说,特别是基督教更是有所谓“原罪”之说。
那么,以五四时期两位文化巨匠鲁迅与胡适两位先生为例:很明显,胡适先生似乎更倾向于“性善”主张一边的;而鲁迅先生则是一向持“性恶”论的。
胡适先生一生没有敌人,对于所有人他都真诚相待,且平等相待,即使对自己的学生也常以“先生”相称。民国时代,北大师生中流行一句话曰“我的朋友胡适之”。由此可知适之先生之宽厚、之谦逊为人。
鲁迅先生则一生都在与他的“敌人”论战(笔墨)。他对与自己论战一方的态度,即使用“尖酸刻薄”一词来来形容也不为过。他骂梁实秋先生(其实也曾经是他的朋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最表现他人生态度的一句话就是“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是说段祺瑞执政府的。
由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看法,也导致两先生对于社会看法的不同。胡适先生一向对激烈的社会革命持否定态度,他虽然也对蒋先生的国民党政府经常批评,但他从不主张革命推翻之,而是愿意与其合作来改良改造之。而鲁迅先生基本上,是不与蒋先生的政府合作的,他不仅批评批判,而且也支持暴力推翻之。鲁迅交往更多、更亲密的是左翼文学青年,甚至与瞿秋白等中共高级领导者都有很深的交往。
再比较一下两个我喜欢的女作家,也会发现在人生善恶上的不同认识,同样影响到了她们的不同命运。一个是张爱玲,另一个是萧红。当然,也许有朋友会觉得我有点牵强附会。确实,似乎两位也没有在她们的文章作品中明确表达过什么关于人性善恶的直接说法,但通过对她们处事为文的分析,还是可以得出一点清昕结论的。
张爱玲虽然出身豪门,却从小尝尽世间人情冷暖,只有姑姑一人爱护她。所以她对于人性丑恶与冷默,不仅认识深刻,而且从不掩饰她的看法。张爱玲,似一向站在性恶主张一边的。这一点我们从其名篇《金锁记》中就可以感知到。张爱玲对人性揭示最彻底的作品是《色戒》,这篇小说在我个人看来也是张爱玲自己的爱恨情仇心理自传。
当然,张爱玲的坎坷不平命运若与萧红的悲惨痛苦命运相比,又不是一个重量级别了。后者更让我们痛惜万分。可萧红即使在人生走投无路,衣食无着的时候,也似乎没有对人性对人生失望过,她对于爱她的人、伤她的人,都不从怨恨,她热爱世界热爱生命热爱文学。在我看来,她是有着极其善良与高尚悲悯情怀的作家。
由于张爱玲是彻底看透了人性的阴暗面,因此她从来对于中国社会的改造、社会革命没有过任何的参与热情。
而萧红虽然相信人性的美好,却还是在那么短暂的人生道路中主动或者被动地参与到了社会革命的洪流中,当然她最终还是远离了(到香港),却没有摆脱掉时代命运与人生命运对她的摧毁。